說說,你們家鄉有「正月不剪髮」的習俗嗎?

轉眼間,正月已過大半,許多人(尤其是男性)都面臨著同一個問題,

頭髮長長了,我到底能不能在正月剪?

在我國,很多地方都有“正月不能剪頭髮”的民間習俗,究其原因,流傳最廣的說法就是“正月理髮死舅舅”。

小的時候,孩子們多數都會聽過這樣一個故事,它的結構一般是這樣子的:

一個小孩不聽話,正月裡非要剪頭髮。結果,他舅舅死了!

有多少人被這一故事嚇得不輕,為了自己親愛的舅舅,決定堅決不在正月裡剪頭髮!

說說,你們家鄉有“正月不剪髮”的習俗嗎?

現如今,很多人都處在“愛美”和“愛舅舅”之間難以抉擇,既然如此,小編就本著負責任的態度跟大夥聊一聊關於“正月的頭髮和舅舅”那些事兒...

“正月不剪頭”,到底啥來頭?

話得從清軍入關時說起,大清皇帝為了實行"削平四周,留守中原"的治國主張,決定推行一種奇怪的髮式:將頭髮從前部到腦頂剃去,再將四周的髮際全部剃光,只留下中間集中的一塊和一個長長的大辮子。

說說,你們家鄉有“正月不剪髮”的習俗嗎?

為了一統江山,尤其是統治思想,這種髮型要在漢人間大肆推行。推行的媒介便是剃頭匠,清政府把全國的剃頭匠召集起來,每人發給一個掛有聖旨的"吊投旗杆"。隨後,這些剃頭匠便走街串巷,恩威並施地把人們的頭髮一一拿下。

然而這條律令在最開始實施得並不利索,畢竟,《孝經》有言:“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漢人成年之後便不會剃髮,男女都把頭髮綰成髮髻盤在頭頂。

當時的清王朝打出的口號是"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然而漢人的一系列英勇壯舉徹底激怒了滿清統治者,怒火中燒的滿清政權開始採取屠城的方式來強制推行剃髮令——順治皇帝隨便找點茬兒,一聲令下,接連出現了"揚州十日"和"嘉定三屠"等悲劇,漢人頭上的標誌連同熱血隨即乘鶴西去。

許多漢人大呼“寧為束髮鬼,不作剃頭人”。但是,脖子畢竟硬不過鋼刀,漢人為了項上頭顱被迫剃髮。然而反抗並沒有停止,正月不剃頭即是一種反抗形式。

1644年至1650年(順治元年~七年)間,意大利人衛匡國寫下《韃靼戰紀》,記錄了中國南方軍民為保衛頭髮而戰的情況(大意翻譯):

“士兵和老百姓都拿起了武器,為保衛他們的頭髮拼死鬥爭,比為皇帝和國家戰鬥得更英勇,不但把韃靼人趕出了他們的城市,還把他們打到錢塘江,殺死了很多韃靼人。”

實際上,如果他們追趕過去,也許會收復省城和其他城鎮,但他們沒有繼續發展勝利,只滿足於保住了自己的頭髮。為剃頭不惜掉頭,這是意大利人很難理解的。

但是歷史的車輪總是在前進並且無法阻擋。在大清國的高壓下,以及逐漸安定的盛世之治,剃髮政策得以正常實施。一些文人士大夫也不再高喊“頭可斷髮不可剃”,而是以“正月不剃頭”來表達對前朝的思念,實為“思舊”,為了掩人耳目,訛傳為“死舅”。

“正月不剪頭”,有依據沒有?

所以,正月剪不剪頭和舅舅的健康其實並沒有什麼關係。大多數舅舅也不會這麼較真,如果非不讓你剪,你就乖乖做個聽話的好外甥寶寶吧~

那麼,這個根深蒂固的老說法,是否就要被全盤否定、讓人就此在正月放開了“剪戒”呢?

咱們先來看《黃帝內經》裡“四氣調神大論”中“春三月”的一段話:

“被髮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夏為實寒變,奉長者少。”

這個古老的說法可能也使古代的人們對正月裡剃頭比較忌諱。

有網友解釋說:具體到理髮上就是,春天的這三個月,應該讓頭髮自由生長,而不該剪斷;應該讓頭髮鬆散地披在肩上,而不該扎得太緊。違反這個規則,就會傷到肺。

好嘛,原來剪頭髮還會傷肺?

人家原文明明是“逆之則傷肝”,哪有肺什麼事兒?

實際上,正解應該如此:

到了正月,天地間的陽氣逐漸上升,所有萬物都開始向外散發生長,根據“天人合一”理念,人也要順應自然,早睡早起,穿著寬鬆的衣服,把頭髮解開,讓它披散在肩上,要讓頭髮自由地生長,而不應該剪斷頭髮;也不能把頭髮扎得緊緊的,如此就會阻塞人的生髮之氣,也就約束了人體生機的勃發。

不但如此,為了人能夠充分得到這種“生髮之氣”,還鼓勵人們都出去踏春(這就是自古沿襲到今天“春遊”的來歷),當我們人體置於大地上一片綠芽初生的勃勃生機之中時,我們與天地合而為一,自然界的巨大能量就能灌輸到我們人體之內。

說說,你們家鄉有“正月不剪髮”的習俗嗎?

春天五行為木,木對應人體的肝膽與筋脈,還主我們的情志。春天正是我們養肝護肝的最佳時間,也是我們舒展調整自己的情緒的最佳階段。

如此說來,這“正月裡剪頭髮”的行與否,其實真的與“舅舅”沒啥大關係,科(白)普(話)了這麼多,大家可以依據此調整一下自己的各種剪燙染髮計劃,做到健康第一就好啦~

(稿源:綜合新華網、新華網山東頻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