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来搞搞清楚——我们道士修的是啥仙?

一起来搞搞清楚——我们众所皆知,中文翻译成其它语言、外国语言翻译成中文,都存在很大障碍。好的译本在一定程度上而言,就是译者重写。如朱生豪翻译《莎士比亚》就不啻于重写,虽略显粗糙,但备受推崇,其理就在此。与此相对的是,在翻译过程中,出现一些笑话,有些译错的译文影响甚大,影响了上百年、上千年,直至现代才慢慢纠正过来的译文也不少。如“封建”一词就是如此,具体论述可参看历史学家冯天瑜的《“封建”考论》。在社会学者暂未把翻译纠错的眼光,聚焦在宗教经典翻译的时候,道教的有识之士,已经发现了一些国外名词在引入中国时,因转译的问题对现在的信众造成了巨大的困扰。如佛教经典“仙”一词在梵文中本义,与中国民俗的“仙”和道经中“仙”的认知都存在较大的歧义。一、道教的仙《抱朴子》有言:“上士举形升虚,谓之天仙;中士游于名山,谓之地仙;下士先死后蜕,谓之尸解仙”。上所言可分为:天仙、地仙、尸解仙等三类仙。《钟吕传道集》有言:“仙有五等者,鬼仙、人仙、地仙、神仙、天仙之不等,皆是仙也。鬼仙不离于鬼,人仙不离于人,地仙不离于地,神仙不离于神,天仙不离于天”。上所言可分为:鬼仙、人仙、地仙、神仙、天仙等五类仙。事实上,这种分类还有不少,在《天隐子》、《仙术秘库》、《太真科》都有类似分类。看起来不同,实质相同。这很好理解,现在天寿120岁,能过120岁的,必是仙,不管怎么和光同尘,都瞒不过去。不过120岁的,是否为仙,在《钟吕传道集》也有明晰的界定标准。在这用较低层次的鬼仙、人仙对道教中的“仙”的最低门槛略作通解。地仙、神仙、天仙这三类,在本文就不提了,太高、太玄,言之无益、听者无利。鬼仙者,“阴中超脱,神象不明,鬼关无姓,三山无名。虽不轮回,又难返蓬瀛。终无所归,止于投胎就舍而已”。道友,看明白了没有。鬼仙能不入轮回,但很难登仙界。在地上又无神职,无法享受香火。最后去处,只能投胎再来、重修。鬼仙之能止于可自主投胎。人仙者,“修真之士,不悟大道,道中得一法,法中得一术,信心苦志,终世不移。五行之气,误交误会,形质且固,八邪之疫不能为害,多安少病,乃曰人仙”。道友,请看。人仙的身体形质坚固,在世可长年了,能过120岁,好平常。至于是否能过千岁,姑且听之,本文不论。最后去处,还得看存世期间,如何积功累德,才能定下最后的去处。功德差的,还是如鬼仙一般去处;功德好的,有机会登仙界。能在人世间阳光下行走,人仙跟鬼仙相比,实只有寿的受用而已。二、教外的仙中国民间传闻中的“仙”的定义模糊,外延宽泛。如一个人一天没吃饭,旁人往往会说,“你成仙了”。也就是说,有辟谷之术的人,就能让普通民众认定他是一个仙。民国时期的一些大武术家,很有神异之处,甚至一步能蹿出五、六米远,站在普通民众角度来看,这些大武术家也成仙了。中国民间的普通老百姓受限于自身的认知,超出他们认知的人,就容易会被归类到“仙”。这一方面说明了“仙”之说深入我们中国人的血液;另一方面,说明民众对道教“仙”之说,看不清、说不明。佛教经典把同为古老文明的印度之修行人,直接翻译成仙,一方面考虑到了中国人对这个词的辨识度很高、接受度强;另一方面在古代大部份的修行人终有鬼仙之上的成就,印度如此、中国也如此。从这两个方面来看,当时佛教大德如此翻译并无错失。但时至今日,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物质观念深入人心,修行人如仅凭个人修持成就鬼仙,甚至人仙,就大不易了。当今时代,佛教经典的“仙”一词、之说,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用来贬低道教的信仰追求和教化功能,就不该了。三、正本清源对佛教经典的“仙”直接定义为原来的本义,即“古印度的修行人”,就显得非常有必要了。我们道教徒要周知这个事实。也呼吁佛教的大德能重视此事,并对信众作出客观解答。毕竟高、低之说,长、短之论,都属后天。我们修行人追求的都是先天大道,是没有高低、长短、边界等有形之说的。区别的只是个人的道行深浅,差别的只是个人的愿力大小而已。我们是可以共同服务于新时代的中国梦,这是无可置疑的。文章本可以结束了,考虑微信文章的特殊性,再直白说一句。中国五千年的悠久文明,无意于与其它古老文明争锋,但中国的古老文明绝不亚于世界上任何一个文明,这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作为在中国悠久文明土壤中蕴育、成长起来的道教,一方面所形成的信仰体系,同样也不亚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宗教;另一方面,道教也有与其它正教携手前行、共创未来的气量和胸怀。(转自龙虎山道教)


一起来搞搞清楚——我们道士修的是啥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