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雖無語,詩人自多情

珵素

獨坐敬亭山

唐 李白

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

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註釋】

1 敬亭山:位於安徽宣城,原名昭亭山,晉時改為敬亭山,南朝以來多有文人遊覽此山,留下詩作。

2 李白: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一帶)。祖上在隋末流亡遷徙到中亞地區。李白即生於碎葉城(今吉爾吉斯境內)。五歲時隨父親遷居綿州彰明縣(今四川江油)青蓮鄉。天寶初年應詔前往長安,為翰林供奉,受到唐玄宗李隆基的特殊禮遇。天寶十四年(755)安史之亂爆發,他隱居廬山,但仍密切關注時局。後參加永王李璘幕府。永王兵敗被殺,李白受到牽連而入獄,後被赦免。晚年飄泊於武昌、潯陽、宣城等地。代宗寶應元年(762)病死於其族叔當塗縣令李陽冰處。李白一生受儒家、道家、縱橫家、遊俠、神仙等思想影響較深。因而他的詩作也是氣象萬千:或以奔放的激情表達對理想政治和建功立業的渴望;或以犀利的筆鋒揭露政治集團的荒淫腐朽;或以華麗的詞章歌頌壯麗的山河。無論何種題材、何種形式,無不洋溢著強烈的浪漫主義色彩。是中國浪漫主義詩作的巔峰,李白因此被後世稱為“詩仙”。

3 盡:完,沒有了。

4 孤雲:單獨的雲;孤,單、獨。

5 獨去:獨自來去。

6 閒:悠閒的樣子。

7 相看:相互看著。

8 兩:指詩人和山。

9 厭:滿足。

青山雖無語,詩人自多情

這首《獨坐敬亭山》,有學者認為是作於天寶十二年,詩人應邀遊訪宣城的時候,也有人以為作於流放被赦之後,各有各的依據。不過大家一般都認為這首詩是李白久經漂泊,懷著極大的孤獨與寂寞創作的。

粗看此詩,會有一種靜寂悠然之感。獨坐空山,四周寂寥無聲,長空一望無垠,心無雜念,十分清靜。

整首詩的意境確實很安閒,但詩人此時卻並不感到愜意。前兩句所描述的飛鳥無蹤,孤雲飄蕩的情景,從詩人的視角看卻是另一番景象。在詩人看來,飛鳥是離他而去的,連孤雲都不願長留,漸行漸遠。或者說,以飛鳥、孤雲為代表,這個世界正離詩人而去。而詩人所得到的寧靜,正是世界離他而去的結果。換句話說,詩人感受到的是自己被全世界拋棄後的寂寞。這樣失意、落寞感覺,當然與悠然閒適不一樣。

這首詩前兩句的妙處在於,以動襯靜,用飛鳥、閒雲的動造就、凸顯了詩人所感受到的靜,並通過塑造出的靜寂的氛圍,使詩人心中的寂寞與失意恰到好處地傳達出來。

青山雖無語,詩人自多情

失落之餘,詩人還是有些欣慰的。因為即便整個世界都在離自己而去,至少敬亭山依舊在那裡與自己相望相存。“相看兩不厭”一句,特意使用“相”、使用“兩”以表明這種對望與依戀是相互的,在一片靜寂之中自己與敬亭山如此相對而視,久久不知滿足。“只有”一詞,透露出了詩人的心聲:除了這座山,其他的一切,詩人已經全都不在意了。

然而敬亭山終究是不會說話的,也不可能表達出什麼感情。山的多情終究是詩人的多情。雲鳥俱散,空山無聲,詩人獨坐山中,將自己的感情加在山上,以獲得些許安慰。這樣來看,山愈有情,反而越凸顯詩人的落寞與世事的無情。

詩人的孤獨或許從題目中已經能看出不少,但全詩四句,對這種感情的表達卻顯得矛盾而隱晦,反而在盡力表達一種靜逸悠然、心無掛念的感覺。只是如果真的對無常的世界毫不在意,又何必在意這座山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