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小令中的絕唱

珵素

長相思

納蘭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

身向榆關那畔行,

夜深千帳燈。

風一更,雪一更,

聒碎鄉心夢不成,

故園無此聲。

【註釋】

1 長相思:詞牌名,又名《相思令》、《雙紅豆》、《憶多嬌》等。

2 納蘭性德:葉赫那拉氏,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滿洲正黃旗人,清初詞人、藏書家,納蘭性德自幼飽讀詩書,有才學,曾參與編纂《通志堂經解》,但其本人主要以其詞聞名後世。

3 程:路程,一段路。

4 榆關:山海關;榆關有時也泛指北方邊塞。

5 那畔:那邊,另一邊。

6 夜深千帳燈:深夜裡數千營帳上掛著燈,極言皇帝出巡規模之大。

7 更:古時夜間計時單位,一夜為五更,每更兩個小時。

8 聒:聲音嘈雜。

9 故園:家園,故鄉。

清初小令中的絕唱

納蘭容若的小令向來評價很高,論者大都以為他得到了五代兩宋婉約悽清風格的精髓,又沒有堆砌辭藻、強用典故的惡習,寫景抒情都是自然隨性,在詩詞創作整體水平不高的清代,納蘭性德的詞以一種獨特的氣質,在中國文學史上佔據了一席之地。

《長相思·山一程》所表達的是詞人的思鄉之情。思鄉是中國文學創作的傳統主題,優秀的作品很多。納蘭性德這一首詞的獨特之處在於,他用樸素自然的語言,勾畫尋常的景緻,僅僅通過時間、視線的轉移,就將內心中的思鄉之情自然而然地勾出,使讀者品味全詩,完全沒有雕琢的感覺。

該詞上片寫的是旅程的漫長與枯燥。“山一程,水一程”極力訴說路途漫長,然而一路走來,沿途風景竟是沒有絲毫可以寫、願意寫的,由此可見詞人在這旅途中何等百無聊賴,這種無聊體現在文字中,即是“一程”連用。次句點明旅途終點。一個“身向”暗含的“心在”,巧妙地揭示了詞人的不耐源自於其對故鄉的思戀。但詞人卻沒有藉此感嘆一番,依舊順著前句寫眼前的風光,寫自己在異鄉、在深夜時的寂寞與無聊。

清初小令中的絕唱

下片開頭句式與上片一樣,然而所含感情卻更為悽苦:本來已經是心事重重,風雪交織讓詞人對這旅途又多了一層厭惡。一個“聒”字,寫盡了詞人的厭惡之情,也將詞人的鄉愁、詞人的思念勾了出來:詞人所厭惡的不僅是這惡劣的天氣,更是這不懂人心的風雪之聲,打碎了詞人的思緒,將詞人從回想故鄉所得的慰藉中揪了出來,只能面對現實的淒涼與悲愁。

描景抒情最怕在不應該抒情時而勉強抒情,不當感懷時而強行感懷。納蘭性德這一首小令,並沒有直接將自己的感情硬加在讀者心上,而是借寫景,層層鋪墊,使讀者細細品味、思索,在感情醞釀成熟之時,在不得不發之時,用一種剋制哀婉的表達,將讀者的心浸入滿滿的鄉愁之中,讓讀者自己去體味其中滋味,而這首詞已經戛然而止。

清初小令中的絕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