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出5家獨角獸,超越香港,武漢爲何能「崛起於中國網際網路版圖」

3月23日,《2017中國獨角獸企業發展報告》發佈,全國164家獨角獸企業,武漢佔據5席,分別為鬥魚直播、卷皮網、斑馬快跑、安翰光電和直播優選,全部來自光谷。在83.5%的獨角獸企業聚集於北京、上海、杭州、深圳的格局下,武漢的獨角獸企業聚集度超過了香港、廣州和成都。


很難想象,集中跑出5家獨角獸的武漢,僅在3年前,在中國互聯網產業版圖上,還是一片“荒煙蔓草”之地,甚至被判斷為“消失於中國互聯網版圖”。短短3年時間,武漢為何能迅速“崛起於中國互聯網版圖”?

跑出5家獨角獸,超越香港,武漢為何能“崛起於中國互聯網版圖”

跑出5家獨角獸,超越香港,武漢為何能“崛起於中國互聯網版圖”

一、蝶變30年光谷走全球新經濟前沿

過去30年,光谷從“地圖上被遺忘的兩釐米”,一路躋身全國三大自主創新示範區,比肩京滬,靠的正是創新驅動。當前,我國正發生著世界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創新創業革命,這不僅是指技術創新,還包括制度創新、觀念創新、模式創新等。而最關鍵的,是創業驅動創新,光谷是踐行創業創新的試驗田。

北京長城企業戰略研究所所長王德祿曾5次到訪光谷,在他看來,新一輪的創業創新熱潮中,光谷在抓瞪羚和獨角獸、抓高端鏈接、抓創新創業生態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經驗,走在了全球新經濟的前沿。

光谷成湖北“新經濟”的發源地

隨著自主創新示範區建設的全面推進,東湖高新區知識創造和技術創新能力,在全國高新區中位居第2位。

高端創新要素的聚集,在政策、創業、資本、人才四大方面,釋放出巨大吸引力。“黃金十條”“光谷創業十條”“互聯網+十條”等系列新政陸續出臺,為創新創業營造最佳生態土壤。

回望“十二五”,2015年,光谷聚集國家“千人計劃”專家269名,是2010年61名的4.4倍;聚集1000餘名“3551光穀人才計劃”入選者,是2010年177名的5.65倍;匯聚銀行、保險、股權投資等1000多家各類金融服務機構,是2010年200餘家的5倍。

區域創新體系的構建上,成立了8家新型產業技術研究院、創新聯盟49個、孵化器(加速器)45個,孵化面積達420萬平方米。累計建成省級及以上技術創新平臺501個,其中216個為國家級。

推動企業成為技術創新主體,光谷企業研究與開發經費投入強度達5%,高於武漢全市2個百分點,達到發達國家平均水平。

在光通信、激光、生物質能源等領域,一大批自主創新科技成果不斷湧現,代表國家參與世界競爭。

這裡是全球最大的光纖光纜研製基地。光纖光纜國內市場佔有率66%,國際市場佔有率25%,銷量世界第一。

這裡是我國最大的光器件研發生產基地,光器件國內市場佔有率60%,國際市場佔有率12%。

這裡是我國最大的激光產業基地,激光產業國內市場佔有率連續11年超過50%。

去年,光谷新動能加速發力。中小尺寸顯示面板、集成電路等戰略新興產業強勢崛起,在世界產業分工版圖中佔據重要地位;鬥魚直播、卷皮網、斑馬快跑等一批互聯網創業企業,快速成長為“獨角獸”、準“獨角獸”;在AR/VR、人工智能、智慧能源等新興領域,湧現了一大批瞪羚企業,光谷已成為湖北乃至中部地區“新經濟”的發源地。

打造內陸改革開放新高地

自2014年8月啟動學習上海自貿區先行先試以來,光谷瞄準打造內陸改革開放新高地的目標,圍繞行政審批與服務、科技創新、科技金融、對外開放四大方面融合創新,共啟動154項工作事項。

2015年,《東湖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條例》頒佈實施,為光谷改革創新奠定了法制保障。一系列先行先試改革,輻射作用漸顯。其中,科技成果“三權”管理改革試點、行政審批改革和政務服務創新等走在全國前列。

改革創新直接帶動了營商環境的改變。2015年,光谷集聚世界500強企業近百家,企業境外投資總額25.6億美元,是2010年的41倍。出口額63億美元,是2010年的2.57倍。

在國家戰略佈局中,光谷累計獲批了20餘個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基地或國家試點。

2016年,光谷改革創新獲歷史突破——獲批中國(湖北)自由貿易試驗區核心區。湖北自貿區120平方公里範圍內,70平方公里武漢片區全域位於光谷腹地核心。

在自貿區、自主創新示範區“雙自聯動”下,東湖陸港口岸投入使用,“三個一”快速通關貿易模式不斷優化,“開放十條”系列政策重磅出臺,知識產權審判庭掛牌成立,國家投貸聯動試點啟動實施……

此外,獲批全國首批雙創示範基地,全國146家高新區中僅2家高新區入選。

圍繞“放管服”改革,光谷持續精簡審批事項,優化流程,並出臺2016年版權力清單與服務清單,推進商事登記制度改革,出臺了“證照分離”改革方案。

為加強事中事後監管,光谷建立企業信用信息共享機制,開展企業異常名錄管理,開展“雙隨機”抽查;為提升服務效率和質量,推出“智慧光谷”APP客戶端,實現國稅、地稅聯合辦稅,構建涉稅事項網上辦理系統。武漢市首張電子營業執照、首個不動產權證,均在光谷誕生。

光谷政務服務改革經驗得到中央深改辦肯定,被列入2016年全省推廣三項改革經驗之一。

光谷集成電路和網絡經濟蓄勢崛起

近5年來,光谷幾乎以每年誕生一個千億元產業的速度,在創新驅動的道路上快速奔跑。

2015年,光谷企業總收入達10062億元,首次跨過萬億元大關。

2016年,光電子信息、生物醫藥、高端裝備製造、新能源與節能環保、現代服務業五大千億元板塊,引領光谷企業總收入實現11367億元,年增長13%。其中,培育8年的生物產業首次跨過千億元大關,築牢湖北、武漢的生物產業之基。

如今,在新經濟、新動能的助推下,集成電路和網絡經濟蓄勢崛起。光谷五大支柱產業新添兩翼,形成“5+2”格局。

跑出5家獨角獸,超越香港,武漢為何能“崛起於中國互聯網版圖”

6月13日,總投資350億元的武漢華星光電t4項目開工,這是國內第一條主攻摺疊顯示屏的柔性顯示面板生產線,達產後年均銷售額將超百億元。

武漢天馬、華星光電等國內顯示面板龍頭企業紛紛佈局光谷,迭代投建4條從TFT到LTPS再到柔性顯示面板的完整顯示面板生產線,總投資額近700億元。光谷已成為國內乃至全球高端顯示面板產業聚集地。

總投資240億美元的國家存儲器基地項目,歷經4年努力,最終獲國務院批准落戶光谷,並開工建設。這是建國以來湖北省單體投資最大的項目,成為我國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里程碑。

至此,“芯片-顯示-智能終端”全產業鏈完成佈局,萬億級光電子信息產業集群初具規模。

今年以來,曾經“迷失在中國互聯網版圖”的湖北,開啟互聯網產業巔峰時刻。

5月27日,小米公司創始人雷軍率77家小米生態鏈公司、200餘名高管訪問湖北,共謀小米生態未來。此前,小米已同長江產業基金簽約,共同籌備總規模達120億元的長江小米產業基金。

5月28日,首屆武漢鬥魚嘉年華火爆登場,綿延十里江灘,3天入場觀眾35萬人次。鬥魚平臺上的嘉年華主題直播,累計觀看量達到1.7億人次,相關話題閱讀與討論人次均破億。

回望“十二五”,光谷新增了2個300億元企業,1個200億元企業,5個百億元企業。

去年全年,光谷共引進100億元以上項目2個,50-99億元項目5個,10-49億元項目15個。此外,還引進了8家世界500強,世界知名公司研發機構12個。

2049年,光谷將成有全球影響力創新創業中心

武漢市委常委、東湖高新區黨工委書記胡立山說,過去30年光谷的尋夢之路,是一條不斷追隨國家使命之路,是一條堅持自主創新發展特色產業之路,也是一條不斷釋放創新者個人價值之路。雖然艱苦卓絕,但也成就不凡。光谷從“一條街”到“一座城”,從一束光到“131”產業格局,從一顆創業種子到3萬家企業聚集,誕生了成千上萬個身家過千萬、過億的企業家,知識分子實業興邦的理想和個人價值在這裡得到實現。

2013、2014年連續兩年,在科技部公佈的全國114家高新區綜合評價排名中,光谷綜合實力連續兩年居全國第3位,其中知識創造和技術創新能力居第2位。2014年,同濟大學發佈的全國482箇中國產業園區排名中,東湖高新區居第4位,較2013年提升2位。

在新的歷史關口,東湖高新區如何成為武漢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排頭兵、國家全面創新改革試驗的核心區?東湖高新區管委會主任張文彤對《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建設“有全球影響力創新創業中心”總體行動計劃》這一“光谷夢”進行說明。

跑出5家獨角獸,超越香港,武漢為何能“崛起於中國互聯網版圖”

張文彤說,破除一切制約創新的體制機制障礙,營造人才自由流動、技術自由轉化、資本自由融通的創新生態環境。以創新管理方式為核心,深化行政體制改革、轉變政府職能,協同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搶抓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歷史機遇,構建支撐區域未來發展的產業生態體系。一是全面提升光電子產業全球競爭力,鞏固光通信、激光、集成電路、新型顯示等領域競爭優勢。二是圍繞新一代信息技術、生命健康、智能製造等領域謀劃佈局一批原創性新興產業。三是推進“互聯網+”產業跨界融合,培育新模式新業態。

而光谷夢的實現則分三步走,到2020年,實現全球有一定影響力創新創業中心,建設成為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享譽世界的“光谷”。建設一批創新功能性平臺,集聚一批優秀的“光谷合夥人”,做大做強一批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創新型企業,構建創新要素聚集化、創新主體企業化、創新平臺開放化、創新服務專業化、運營模式市場化的光谷創新創業生態,全面建成自由創新區,企業總收入實現3萬億元。

到2030年,實現全球有影響力創新創業中心。成為全國高端創新要素集聚中心,成為知識創新的策源地、技術創新的樞紐地、創新創業的圓夢地,在光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等領域形成2-3個擁有技術主導權的產業集群,企業總收入實現15萬億元。

到2049年,全面建成有全球影響力創新創業中心。走出一條具有光谷特色的創新驅動發展道路,打造創新要素自由流動、特色產業高端發展、園區服務優質高效的生態科技新城,為我國創新驅動發展提供科技創新的強勁動力,高水平創業的不竭源泉,成為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

二、“獨角獸頻繁湧現,光谷打造中國互聯網“第四級”

近年來,武漢開始積極擁抱互聯網+,已經形成了網絡直播、泛娛樂、網絡商務、互聯網+汽車、互聯網教育、網絡安全等特色數字經濟產業競相發展的格局,“獨角獸”或“準獨角獸”企業頻繁湧現,目前武漢已誕生5家互聯網“獨角獸”企業,分別聚焦直播平臺、垂直電商、共享出行、生物健康和在線教育等5大領域,且均在各自行業佔據一席之地。

獨角獸是神話傳說中的一種生物,它稀有而高貴,可遇不可求。這種特質,正如在互聯網時代迅速成長的初創企業。獨特的創新,對行業的顛覆,對人們生活方式的巨大影響,是“獨角獸”帶給時代的最大價值。有人說,“有獨角獸出現的地方,才是經濟蓬勃發展的所在”。那麼,“光谷獨角獸”的成長又是否有值得借鑑的故事呢?

有獨角獸出現的地方,才是經濟蓬勃發展的所在

2017年9月,被譽為全球風投機構風向標的美國著名創投研究機構CBInsights對外公佈了“全球獨角獸公司榜單”,榜單以10億美元公司為考核基準,共有214家創業公司入圍。55家上榜的中國企業中,7個有武漢基因。

所謂獨角獸企業,是指成立10年以內、估值超過10億美元、獲得過私募投資且尚未上市的企業。這些企業往往年輕又新鮮,緊扣時代脈搏,生命力強,是企業界的新生勢力,在未來有著無窮髮展潛力。

根據最新公佈的這份榜單,6位武漢校友締造的企業上榜,分別是中科院武漢物數所薛敏創立的聯影醫療、華中科大軟件工程碩士畢業的王東創立的找鋼網、華中科大校友張良倫創立的貝貝網、華中科大校友陳勁擔任CEO的眾安保險、武大計算機專業畢業的雷軍創立的小米,而與小米一起成為“超級獨角獸”、躋身該榜單非美地區最受矚目的獨角獸公司前10名的陸金所,為中國平安旗下網絡投融資平臺。中國平安掌門人為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原中南財經大學)校友馬明哲,在該校獲得貨幣銀行學博士學位。

上榜的社區電商平臺“小紅書”,武漢基因強大,創始人毛文超和瞿芳都是武漢人。

有評論認為,“有獨角獸出現的地方,才是經濟蓬勃發展的所在”。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備受全球矚目的獨角獸企業,有不少在漢落戶。華中科大校友創立的找鋼網,早就將研發中心放在了武漢,摩拜單車唯一的全球共享服務中心選定光谷,小米武漢總部已在漢落戶,眾多小米生態鏈企業緊隨而來,“小紅書”今年將在武漢建起全球科技總部,聯影醫療剛敲定在光谷建設聯影武漢總部基地。上榜的蔚來汽車,繼2016年底與湖北簽約,建立長江蔚來基金並建設智能化新能源汽車產業園後,今年5月又與光谷簽署合作協議,就蔚來能源項目展開合作。

  截至目前,光谷“互聯網+”企業已超過1800家。小米、科大訊飛、小紅書等24家互聯網明星企業“第二總部”在此集結;光谷互聯網企業去年融資總額突破70億元,是2016年的近2倍。

融資千萬已成為光谷企業“新常態”

2016年,光谷融資過千萬的互聯網+公司數量是24家,其中融資超過億元的3家,總融資額是40億元;2017年,則實現了一大跳:全區融資過億的企業超過30家,融資過千萬成為常態,有2筆甚至達到10億元級別。

其中,鬥魚10億元人民幣的D輪融資和六點整北斗10億元人民幣的A輪融資,兩者並列光谷2017年度最大融資事件。

據不完全統計,2017年,東湖高新區已有30多家企業獲得了億元級融資,融資千萬的項目已經成為光谷數字經濟產業“新常態”。

不過,一位業內人士表示:很多獨角獸企業的發展需要資本的推動,有時候行業的“風口”還未來臨,資本提前選擇撤出,獨角獸企業“燒錢”沒燒夠可能很難活下去。

目前,武漢已誕生5家互聯網“獨角獸”企業,分別是鬥魚直播、卷皮網、斑馬快跑、安翰光電和直播優選。而翻看武漢“獨角獸”或“準獨角獸”企業的融資歷史,可以發現:在這些企業的種子輪或者天使輪融資中,很少有本地投資機構進入。

文網億聯是服務於網吧行業的綜合型企業,負責人在會上表示,文網億聯的業務在武漢,但是融資是在北京完成的。的確,由於區域限制,二線城市的項目往往會出現估值縮水。

對此,極驗負責人表示,企業做估值要把泡沫做大,把泡沫做實。泡沫被吹大後一定會破滅,但是一定會沉澱一批優秀的企業,要回擁抱泡沫,先把估值做大,再把估值做實。

很多互聯網範疇下的獨角獸企業最開始的估值判斷不是依據淨利潤和市盈率,而是根據用戶量,如果後期用戶基數下降,也會出現估值縮水風險。

斑馬快跑負責人在會上分享了一個啼笑皆非的故事:曾經有湖北的投資機構在路邊數車的數量,以此財務數據來決定公司的估值。

“獨角獸”或“準獨角獸”企業往往年輕又新鮮,緊扣時代脈搏,是企業界的新生勢力。很多時候,營收和用戶數並不能展現他們應有的估值。對於投資機構來說,這些企業的發展潛力和前景才是最應該被關注的。

那麼,衡量融資和估值的標準是否可以有一些改變呢?投資機構應該學會依據非財務指標來進行企業估值,給予“準獨角獸”們更多支持,本地資本一定要“抬轎子”。

值得欣喜的是,近年來,東湖高新區先後出臺了“軟件與信息服務業”、“互聯網+”、“人工智能”等多個專項產業扶持政策,還積極幫助落戶光谷的企業“找資金”,東湖高新區聯繫紅杉、順為、峰瑞、金沙江、晨興、渤海銀行等20多家金融資本機構。

2017年11月18日,光谷出臺全國首個區域性人工智能產業新政。對於在光谷新設總部、第二總部、研發中心的領軍企業和“獨角獸”,單個企業的獎勵甚至高達1億元。

光谷積極打造中國互聯網“第四級”

有人說,獨角獸的大規模出現預示著另一個科技泡沫,又有一些人說這些估值有據可依。那麼,獨角獸到底應該怎樣守住自己攻下的城池?

對於企業來說,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依靠政府的政策支持。政府可以幫助企業“找資金”,東湖高新區近些年來聯繫紅杉、順為、峰瑞、金沙江、晨興、渤海銀行等20多家金融資本機構,先後出臺了“軟件與信息服務業”、“互聯網+”、“人工智能”等多個專項產業扶持政策。

安翰光電主要從事高端醫療器械研發、生產和銷售,核心產品膠囊內鏡機器人系統是胃及消化道疾病早期檢查利器,負責人在會上表示,安翰光電是武漢本土的企業,業務擴張至上海後,膠囊內鏡檢查在上海已經納入醫保,而武漢至今沒有納入醫保體系。

他希望,本地政府對於創新產品在醫療政策體系內能提供支持,讓新興技術成果能更好地惠普大眾。看來除了在資本對接上的扶持,政府在政策上更加需要與時俱進。

曾經通過政府“找空間”的鬥魚是武漢首家“獨角獸”企業,於2015年從廣州遷回武漢,對國內互聯網企業到武漢落戶,起到了重要的示範和引領作用。

鬥魚負責人表示,產業的聚集需要一個領頭羊,因為它能為本地帶來一個產業集群。為此,鬥魚提出建設“鬥魚小鎮”,將全國乃至全球直播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引向武漢,提升武漢互聯網產業知名度、影響力。

“正是因為武漢有鬥魚這樣的企業,我們才選擇在武漢落戶。”武漢跨境電商海外U創始人王劍渤說,電商極需要有文創產業的配套,需要漫畫、直播這樣的企業來實現多樣化的促銷。

翻看光谷互聯網企業的“朋友圈”,每天都有令人振奮的新動態:尚德機構擬近期赴美上市,或將成國內首家赴美IPO成人教育機構、2018年湖北首家上市公司及光谷首家海外上市公司;鬥魚獲得騰訊40億元人民幣投資,將於4月底舉辦鬥魚直播節,規模比去年擴大3倍,這也是首屆國際武漢鬥魚節;斑馬快跑網約車牌照總數達66張,躍居行業第一;蔚來與武漢東湖高新區簽署合作協議,武漢用戶中心有望年內建成;吉利簽約長江產業基金,智能網聯汽車項目優先落戶湖北;盒馬鮮生華中總部將落戶武漢,3年內開50家門店……

近年來,互聯網明星企業們蜂擁而至,人才開始迴流,平臺聚合效應持續放大,吸引了更多的互聯網企業。小米、科大訊飛、奇虎360、蔚來新能源、小紅書、摩拜單車、海康威視、滬江網校、跟誰學和滴滴等30多家互聯網企業落戶光谷。

光谷正在積極打造中國互聯網“第四級”,期待光谷成為“獨角獸”企業不斷停靠的新興創業港灣。湖北省社科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姚莉表示:“光谷互聯網產業發展基礎還是很堅實,增長潛力很猛。一旦第二總部形成氣候,成為互聯網第四級指日可待。”

三、對標硅谷,光谷造最優創新環境

美國之所以能夠走在世界經濟和科技前沿,秘訣在於不斷追求創新,其要素包括人才、全民創新能力、資本、良好的基礎設施以及法律環境。

跑出5家獨角獸,超越香港,武漢為何能“崛起於中國互聯網版圖”

光谷在光,更在谷。光是產業形態,谷是創新的體制機制。對標硅谷,光谷目標高遠,將進一步加強創新的能力、經濟的活力、吸引人才的動力、資本的實力,形成開放的高地、產業的高地、創新的高地、發展的高地。

光谷成為創新高地的一個關鍵原因,就是堅持不懈地打造最優創新創業生態環境,以“敢為天下先,敢為天下強”的精神,以“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文化,以集聚全球高端人才、強化政府服務職能和深化體制機制創新為主要抓手,全力建設最優創新創業生態環境。

過去幾年,從法制、政策、政務、生態到文化,光谷正從五大層級不斷提升和優化雙創環境。

“光谷基本法”力挺創新創業

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可自主處置,收益至少70%歸項目完成人,不設上限。

2015年3月1日,被視作“光谷基本法”的《東湖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條例》(以下簡稱《條例》),經省十二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三次會議審議通過後,正式實施。

這部“光谷基本法”,讓光谷在體制機制改革創新和先行先試上,繼續走在全國前列。《條例》堅持“無違無禁即可”,鼓勵示範區改革創新、先行先試,增強立法的張力和前瞻性;堅持“明確簡政、徹底放權”“傾其所有、一步到位”,最大限度地給予示範區政策支持。

《條例》共49條,覆蓋管理體制、規劃建設與產業發展、科技創新、金融服務、人才支撐、開放合作、法治環境等9個方面。其中,科技成果轉化、下放審批權和改革創新的容錯免責,成為最大焦點。

武漢東湖地區科技資源豐富,擁有81所高校、120萬大學生、60多名兩院院士,每年創造大量科研成果。

2012年,為鼓勵高校院所的科技成果轉化,武漢出臺“黃金十條”,支持成果轉化收益“七三開”(研發者得70%)。對於超過800萬元的成果轉化,仍需審批或備案。而此次《條例》中,示範區內的高校院所,不僅可自主處置科技成果、不必報審和備案,還明確項目完成人自主實施轉化的,轉化收益至少70%歸項目完成人,不設上限。

另一焦點是審批權的下放。光谷現有8大園區、近3萬家企業,以往許多審批要跑省市多個部門解決。《條例》實施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後,賦予示範區更多自主權,凡涉及示範區內的行政審批事項,省市部門放權管委會自主實施,“企業審批辦事不出園區”。

為繼續支持、鼓勵改革創新,《條例》規定,將來示範區內的創新活動,即使失敗或未實現預期效果,只要不是違法違規,相關人員履行了勤勉盡責義務及未非法謀取私利和未惡意串通損害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權益的,都可容錯免責。

行政審批減至86項,一枚印章管審批

9月30日,湖北天合嘉康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彭丹,在武漢東湖高新區政務服務中心辦理涉稅事項時發現,過去辦事要跑好幾個窗口,現在一個窗口就能搞定,不僅節省了三分之二的時間,報送的資料也少多了。

據悉,自該區國稅局、地稅局啟動聯合辦稅半年來,所設20個窗口,均可“一窗式”辦理國地稅五大類、124項業務。

近年來,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浪潮下,光谷企業增勢迅猛,去年就有1萬多家企業註冊。今年上半年,光谷新註冊市場主體8166戶,增長42%。平均每個工作日誕生66家市場主體,累計註冊企業逾4萬家,各類稅務辦理量激增。

據統計,實行“一窗式”聯合服務後,光谷平均每週辦理稅務登記、變更登記、註銷登記、納稅申報、文書受理等業務1000餘筆,減少報送資料600餘份,聯合辦稅效率明顯提升。

此舉並非光谷首次創新服務模式,轉變政府職能。

去年6月,光谷全面取消或調整30項非行政許可審批事項,將行政審批事項清單瘦身至86項,精簡幅度近60%。

改革的30項非行政許可審批中,共取消9項非行政許可審批事項,如個體演員、演出經紀人備案、保健食品經營許可等;2項依法調整為行政許可;5項調整為行政確認;14項調整為行政備案。今後,光谷不再保留“非行政許可”審批類別。

東湖高新區相關負責人介紹,取消和調整非行政許可審批事項,是完善行政審批權力清單的重要一步,也是打造行政審批改革3.0版本的關鍵環節。

光谷年發行5000萬元“創新貨幣”

2014年12月,光谷借鑑美國、以色列等國經驗,推出“創業十條”先行先試新政,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每年發行5000萬元“創新貨幣”。

這種科技創新券,類似日常消費中的優惠券,企業可憑此券向光谷的30家“智庫”購買專利成果或委託研發,使用範圍包括國家級實驗室、高校工研院、檢驗檢測中心等。

這是政府財政資金分配模式的又一次創新。過去企業找政府要補貼,都是通過項目評審制,僅少數企業能受惠,現在則化整為零成了普惠制。而閒置著大量科技成果的工業研究院,“接單”積極性也將盤活。

東湖高新區科創局負責人稱,這有利於降低中小企業創新成本,推動產學研緊密合作。

去年,光谷兌付的用券金額達1700餘萬元,涉及用券企業240餘家次。其中1000餘萬元創新券用於校企合作研發、專利購買、檢測及專利服務等,700餘萬元創新券用於財務、法律、戰略諮詢等。

一張“創新貨幣”,促成光谷中小企業科技活動合同總額3500萬元,撬動企業投入近2000萬元自有資金從事科技創新。“黃金十條”“創業十條”“互聯網+十條”“眾創空間五條”等一系列新政,加速釋放光谷創新創業活力。

鬥魚從廣州回武漢的背後

在中國互聯網界,流傳一個說法:第一陣營是張“桌子”——TABLE,T是騰訊,A是阿里,B是百度,L是雷軍系,E是周鴻禕系。這其中,雷軍和周鴻禕分別出身湖北仙桃和黃岡,中國5個互聯網大佬,湖北佔據2席。

此外,人人公司CEO陳一舟、完美世界創始人池宇峰、一號店董事長於剛、晨興創投合夥人劉芹、微信創始人張小龍,均與湖北有著深厚淵源。以至於有人說,湖北人統治了中國互聯網半壁江山。

但,以往湖北並不自信。因為在去年以前,本土沒有誕生一家拿得出手的互聯網公司。

究其原因,除了地處內陸,更多被歸咎於“環境不好”。

近年,光谷接連出臺“黃金十條”“創業十條”“互聯網+十條”等一系列新政,希望用十年乃至更長的時間,重新打造一個充滿養分和寬容的生態系統。

跑出5家獨角獸,超越香港,武漢為何能“崛起於中國互聯網版圖”

2015年的最後一天,盛天網絡在深交所創業板上市,成為湖北首家互聯網上市公司。此後,連續創造13個漲停,高峰時市值百億。

今年6月,卷皮網完成6億元C輪融資。

8月,鬥魚TV獲得由鳳凰資本、騰訊領投的15億元C輪融資。算上3月剛剛完成的B輪1億美元(約6.7億元)融資,鬥魚不到半年融資超過21億元。

至此,鬥魚與卷皮都已是估值逾10億美元的“獨角獸”企業。

武漢光谷“互聯網+”辦公室發佈數據稱,上半年,鬥魚TV、卷皮網兩家“獨角獸”企業,累計完成融資27.7億元;盛天網絡銷售收入達1.25億元;寧美國度在線銷售DIY電腦逾50萬臺。湖北互聯網“四小龍”已經起飛,併成為各自領域的隱形冠軍。

在自然界,每當一個地區的生態環境受到嚴重破壞,就會有動物和植物滅絕。雙創的生態法則同樣如此。而“獨角獸”的誕生,就是對一個地區雙創生態的最好檢驗。

卷皮網聯合創始人兼CEO夏裡峰認為,湖北從來不缺乏創業的基因,可惜卻接連與電商和互聯網兩個“黃金時代”擦肩而過。所幸的是,我們再次遇到了新風口,那就是“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

“無論鬥魚還是卷皮,兩個獨角獸相繼落戶武漢,並不是巧合”,他說,風口很重要,但對創業者而言,更重要的是一座城市對創新創業所釋放出的寬容和善意。“我們能感受到,武漢在努力,光谷在努力”。

最好的支持是容錯

近兩年,到處都在提“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對於雙創,大家心中有一個共同的樣板,就是“硅谷”。

全世界都想學硅谷。不僅我們,歐洲,日本,印度都在學硅谷。

硅谷是怎樣崛起的?有哪些作法值得借鑑?在《硅谷百年史》一書中,講述了從1900年到2013年一百多年間,硅谷公司跌宕起伏的創業史。

硅谷的創業者特別擅長研發引爆流行、促進社會變革的東西。比如個人電腦、網頁、智能電話等。在世界科技100強企業中,20家誕生在硅谷,包括英特爾、蘋果、甲骨文、谷歌、Facebook等等,這些公司富可敵國、燦若群星。

對於硅谷創新長盛不衰的奧秘,書中揭示有三大原因:斯坦福大學的密集智力資源,風投的金融支撐,再就是“寬容失敗”的文化。

在這本書中,有三章講述失敗。硅谷著名的軟件公司BEA的聯合創始人比爾·科曼認為:硅谷的秘密就是“失敗”,容忍大量的失敗,20家公司中只有一家能在這裡成功。

比爾·科曼在組建BEA公司時,招聘的管理層,都是那些曾經在失敗的公司工作過的人。這就是硅谷流行的“試錯”文化,失敗者受到的是鼓勵而很少是懲罰。

前不久,《人民日報》發表評論員文章稱:“最好的支持是容錯”。新經濟不是說說就來了,如果杭州當初對淘寶打假,又怎會有今天的阿里巴巴?

合上《硅谷百年史》,有句話令人印象格外深刻:“硅谷最寶貴的是一種心態,在這裡,你不必因為失敗而揹負汙名”。

(本文資料綜合來源:人民日報、湖北日報、長江日報、新華網、荊楚網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