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六哥88看淄博 戶外足跡47 走遍淄博活動之十四 黃石塢-北峪村

2011年3月19日,走遍淄博南部山脊系列活動之十四,黃石塢-龍堂村-孟良寨-野馬嶺-夾谷臺-石門、北峪村穿越。

活動跟貼報名火爆,計劃人數限額一車很快報滿,一些堅持參與此活動的老驢反而沒有報上名,為此組織者只有再加一車,為長期參與的驢友提供方便。60多人的驢隊在山間拉成長長的戰線,也是一道亮麗的風景。此行還認識了兩位攀登過6千米雪山的名驢、強驢。

天氣不錯,預報的小雨終究沒有下,氣溫回升,陽坡的小草也剛剛冒出了頭,滿山遍野的枯黃草地上,穿紅著綠的驢子顯得更加醒目。 龍堂村,已破落沒有幾戶人家,根據政府的政策都早已遷入到了城郊地區。翻上村旁的不知名的小山,不遠處就是雙堆山和齊長城遺址的風門道關,過關口就是萊蕪地界了。 山頭上迎面相遇了博山騰飛戶外的驢友,他們的目的地是鎮門峪。途經孟良寨一側的山頂,孟良寨就在眼前,由於行進的路線不經孟良寨,徵得領隊的同意,將揹包放在山上,徒手去攀爬了孟良寨,孟良寨雖然海拔只有622米,可山勢陡峭險峻,站在孟良寨頂大聲喊著,遠處驢友相呼應。山寨的另一側不知那裡的驢友正從石門的方向,從山底到山頂一線排開向孟良寨攀登,只能遠遠地向他們招手,返回追趕大部隊。將到夾谷臺時,已是中午時分,大家選擇一個朝陽的草坡午飯休息,飯後攀上了夾谷臺。

夾谷臺,位於博山石門景區,海拔708米,峰巒三疊,懸崖環繞,山頂北側有龍王廟,為現代所建,廟雖不大,但因一名為白龍泉的山泉存在而得名。山頂較為平坦且寬闊,有數十餘畝。山頂有一石碑,正面刻有蒲松齡《夾谷行》,背面刻有夾谷臺的歷史由來。《左傳》、《公羊傳》、《穀梁傳》、《史記》等記載:公元前五百年,即魯定公十年、齊景公四十八年,齊魯兩國會盟於夾谷臺,孔夫子作為魯國大司寇行相事出席了夾谷之會。但由於齊魯會盟至今已有2500多年,早期史料並無確切記載,故從古至今對其確切地點一直爭論不休。有文史學者在考察了夾谷臺周圍的地理環境後又提出,夾谷臺周圍皆崇山峻嶺,古代的兵車何以登臨山巔呢?作為淄博人我們就暫且認可這裡就是吧。

下午2時,我們先頭的幾位從山頂左側下山從北峪村撤出,沿村內的公路走向停車點。後面的驢友部分從山頂右側下山,沿山樑直接下撤到停車點北峪門樓處。下山的途中聽老驢講,通往夾谷臺的道路有多條,自石門村北攀登最為險峻。自山下向上望去,山體分為三層,一條羊腸小道時隱時現於山石草木之中,極其崎嶇難行。在第二層懸崖之上,刻有“古夾谷”三字,為清代康熙年間摩崖石刻。若從西北峪村石牌坊處登山,在山溝中可見一石柱拔地而起,曰“石秀才峰”,極似一秀才峨冠而立。此次驢行已圓滿結束,另外的線路,只待以後再走吧。

錄: 蒲松齡《夾谷行》

“夾谷之臺,其高不可端。蒼蒼冥冥,近接北斗欄干。捫蘿登去,有鳥道一線,下臨萬丈,使人毛骨森以寒。猱走始能得上,到天門,脛欲酸。視臺上數十餘畝,其平如掌,萬騎能安。俯首一南望,見群峰參差筍立,俱就兒孫行。臺以東,臺以西,臺以北,看至青天盡處,但有蒼茫。臺上坐久,石姑姑修修,千尺拱首相向,似道溫涼。乃歌曰:國家行觴,峨冠登堂。伏戎罷去,歸我汶陽。可惜群婢來,千載為之哀傷。”

忘記還相機,沒拍照。

淄博六哥88看淄博 戶外足跡47 走遍淄博活動之十四 黃石塢-北峪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