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濟南放生專家座談會:佛系放生隨緣就好

山東濟南放生專家座談會:佛系放生隨緣就好

學佛為本,放生為末,人間佛教還得靠人創造----天辛大師

生命的愛護和尊重,是任何時代都應積極肯定的正面價值。

放生的根據,最為佛教徒所熟悉的有兩部經。一是《梵網菩薩戒經》,其中提到:“若佛子以慈心故行放生業,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是故六道眾生皆我父母,而殺而食者即殺我父母亦殺我故身。一切地水是我先身,一切火風是我本體,故常行放生,生生受生。若世人見殺畜牲時,應方便救護解其苦難,常教化講說菩薩戒,救度眾生。”另一部《金光明經》卷四《流水長者子品》,也提到有關釋迦世尊往昔行菩薩道的一段記載:當時世尊名叫流水長者子,有一天他經過一個很大的池沼,時逢天旱,而且有人為了捕魚,把上游懸崖處的水源堵塞,使得池中水位急速下降。長者子眼見上萬大小魚類瀕臨死亡邊緣,又無法從其上游決堤引水,於是為了救活魚群,不得已向當時國王請求派二十隻大象,用皮囊盛水運到池中,直到池水滿足,並且飼以食料,方才救活這些魚群。

古代對放生的概念非常清晰。隨著社會發展,放生髮展到一定規模或者數量時,一些問題也會伴隨出現,近三十多年來就出現了很多新的情況。諸如由放生催生的商業化鏈條;不顧動物的生活習性導致放生變放死; 放生外來物種引發的生態災難等,種種違背放生初衷的行為,這樣的放生不僅沒有達到救護生命的目的,也招致了社會的負面評價。雖然放生在佛教觀中有著相當價值的意義和功德,但是放生最怕的還是強求形式。

放生本質沒有錯,如何放生才是重點!

放生真的不適合現代佛教徒了嗎?放生的本意是好的,目的也是要啟發增長放生者的慈悲心和對眾生的救濟心。由此看來,不論什麼時代環境,放生活動有其一定的意義存在。而且對於佛教來講,也有相當深遠的緣起。《學佛群疑》中有提到,所謂放生是基於眾生乎等的慈悲精神,以及輪迴生死的因果觀念。

今天放生活動弊端叢生令人詬病,不是放生本身的問題,而是方法上的問題。佛教觀念上來講,本來就是一種值得鼓勵的事,但是一切講求隨緣,無須強求-今天如果有人遇到了野生動物本來就在野地生活得很好,不小心被捉到了,你買下來放它回去,這是一種功德。如果是為了放生而捕生放生,那這是殺生而不是放生。放生的精義在於當下放生的念頭。如果希望被放生的生物能夠延長壽命的話,我們必須盡到研究、考慮和照顧的責任。比如說,要放種類,就先得考慮放什麼物命?在哪兒放?什麼時候放?才比較安全有效。放生水族,也當首先研究考察它們的生態習性和來源,然後選擇適當的時機,放到我們覺得最安全適合的地方。

放生原本是要體現佛教眾生平等、慈悲為懷的信仰精神。應盡力避免僅從貪求功德的功利心出發、罔顧放生後果的放生行為。隨著環境的不斷汙染,加上現代養殖業擴張,因而找到適合被放生動物日後生存的放生地點越來越困難,因此組織放生,不僅要有悲心,還要有智慧和必要的知識,慎重抉擇與實施,避免善事變為惡事,或造成新的生態問題,為外界所詬病。

當今時代,廣大佛教信眾應該好好思考的是,通過什麼更科學、更有效的方式能夠最大程度的啟發社會上人們愛護生命的善心善行,應當在傳統形式的基礎上有所突破創新。傳統的形式有它產生的時代背景和社會環境。事實上,佛教文化從印度傳入中國的時候,放生文化也經歷了一定程度的適應調整。從古代到現代,放生文化的改進與革新也是必然的,也是需要肯定的。

放生是好事,感應不可思議。放生要隨緣,不要刻意,不要去跟人家說我明天放生,你多抓一點鳥,多抓一些魚,那你就大錯,你就害生,就不叫放生了。然而,時下放生規模越來越大,甚至買鳥放生衍生出了捕鳥產業鏈。還有一些放生行為直接導致當地生態失衡,給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造成極大損失。所以放生的時候,不要訂日期,不要想著一定要放多少,隨緣,常常放生。這才是最重要的!另外,還應當特別注意的是:許多放生的人們都發心地認為在佛教節日放生的功德特別大,因此選擇在“初一”“十五”“佛誕日”等節日來放生的幾率極大,從而變成一種固定的形式,在固定的集市採購物命,固定的地點放生。然而這儼然是造成最嚴重的產業鏈,也會造成容易被有意圖的人去捕撈,形成危害的生態,弄巧成拙。這些都告誡了我們,放生,不要在意規模的大小,不要追求放生功德的大小。關鍵還是在於發心,生活中,隨緣隨處都可以放生,一個小小的善舉,哪怕是你只放了一條小小魚的生命,這樣的功德反而比以上形成的“害生”來得殊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