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學佛禪修冥想課:季羨林的佛教認識啓示錄

北京學佛禪修冥想課:季羨林的佛教認識啟示錄

兩千五百年前的古印度,面容英俊、留著一頭捲髮的貴族青年喬答摩·悉達多,為了尋求心靈的解脫,逃出迦毗羅衛國王室,隻身一人在深山叢林之中苦修六年,終於在菩提樹下證悟了他所追求的無上真理。那一刻,如同閃電劃破夜空,給迷茫的人類帶來了無限的光明。

這位成道的貴族青年,後來被尊稱為釋迦牟尼佛。他的教法自兩漢之際傳入我國後,便以其獨特的魅力迅速融合了本土文化,發展成為深具影響的中國佛教。兩千餘年來,多少善男信女捨棄物慾,聚集在佛教的天空下,重建內心的規則;多少哲人學者殫精竭慮,鑽進浩瀚的佛教典籍,尋找靈魂的出口。

來自權威部門的統計數字顯示,截止2014年底,我國佛教信眾已超過了2億,約佔全國人口總數的18%!如此驚人的數字,如此龐大的群體,究竟是什麼吸引了他們?難道這一切僅僅如季羨林所說,是“麻痺”和“欺騙”嗎?

之所以提到季羨林,是因為發表過一些佛教的言論,造成的後果至今還在持續發酵。很多不瞭解佛教的人或者剛剛步入佛門的信眾,因為看了季羨林的文章,對佛教產生了誤解,從此走上相反的道路,失去了獲得人生智慧的可能。

季羨林強調自己是唯物主義者、無神論者,是因為他骨子裡認為佛教是唯心主義、有神論者,儘管這種傾向不是很明顯,但也不時露出一些端倪,例如“大乘佛教則完全繼承了奧義書的唯心主義”、“玄奘也是一個唯心主義者……”、“釋迦牟尼是一個神仙”之類的表述,就透露了他的想法。季羨林認為佛教是“徹底的悲觀主義”,並且,認為具有沙門思想和佛教信仰的人“絕不會是征服者、勝利者、日子過得很舒服的人”。季羨林曾公開宣稱,他研究佛教的目的,就是為了批判佛教,就是要“以一個研究者的身份見證佛教的虛妄”。

例如像這樣一個太子(指釋迦牟尼佛)會有什麼宗教需要呢?他又會怎樣瞭解群眾的宗教需要呢?這樣一個人絕不會悲觀到要出家的程度。事實決不會是這樣子的。他自己必然受到了一些痛苦,至少是在精神上受到。他感到日子也不那麼好過,人間也不那麼值得留戀,就這樣悲觀了,出家了。

北京學佛禪修冥想課:季羨林的佛教認識啟示錄

--《原始佛教的起源問題》

三迦葉有弟子五百人,都受了正法。五百這個數目不可靠,這樣整齊的數目是後來捏造出來的。……據估算,終釋迦牟尼之世,弟子也不過五百人。

--《論釋迦牟尼》

所謂“三十七品”在佛典中已經成為一個刻板的老一套。不管什麼地方,一提到佛的教義,就是這一套。例子太多,無法引用。看來這是佛教和尚長期形成的一套說法。釋迦牟尼在生前不可能對自己的學說做這樣系統的闡述,這樣的系統化顯然是後人做的。

--《論釋迦牟尼》

佛教初創立時在北印度的力量並不大,完全不像佛典吹噓的那樣。那是佛教信徒在自己臉上貼金的辦法,決不可輕信。

--《佛教開創時期的一場被歪曲被遺忘了的“路線鬥爭”》

凡人能不能成佛?什麼時候成佛?經過什麼階段、通過什麼手續才能成佛?對我們說來,這種荒誕不經的問題,毫無意義。但是對大多數佛徒說來,在欺騙老百姓方面,這卻是絕頂重要的問題。

--《關於玄奘》

季羨林的佛教觀中也有一些正面的東西,隨著研究的深入,可能認識到了自己的侷限,晚年曾發出這樣的感慨:“我缺少慧根,畢生同佛教研究打交道,卻不能成為真正的佛教信徒。但是,我對佛教的最基本教義‘萬有無常’卻異常信服。我認為,這真正抓住了宇宙萬有的根本規律,是誰也否定不掉的。

天辛大師說,學佛為本,放生為末,人間佛教還得靠人創造。現今是科學化、商業化、社會化、信息化的時代,社會共業問題的影響效應遠大於個人問題的簡單疊加。在這個時代,不能只考慮個人是善心善行就好,還要考慮行為本身在社會共業環境中的牽連作用、擴散影響,關顧到更廣大的緣起,讓我們的善心、善行更加廣大圓滿。山東濟南放生協會 微信號 jnfsxh繼續每週助印推廣佛教常識答問@學誠法師,全力支持教界對正信正法弘傳的實際工作。各地善信免費結緣佛教常識答問聯繫書院工作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