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爲一株植物,我是如何讓AI看病的

作為一株植物,我是如何讓AI看病的

文 | 顏璇

來源 | 智能相對論

首先給屏幕前的人類們問個好——大家好,我是一株朱蕉。

我有一個很洋氣的大名,大家可能不太熟,叫作Cordyline fruticosa(L.)A. Cheval,當然了,你要是嫌麻煩,可以叫我小朱。我呢,大概長這個樣子。

作為一株植物,我是如何讓AI看病的

請輸入圖片描述

是不是很漂亮呢?沒錯,我就是一個集才華與美貌於一身的……植物。最近啊,我聽說你們的AI醫療很火,正好,我的身體也有一點不舒服,不如讓你們的AI為我看看病吧。

說到這裡你可能會有點疑惑,聽說過寵物醫院,可沒聽說過植物醫院,聽說過AI醫生,可也沒聽說植物AI醫生啊,去哪裡找AI為植物看病呢?

別急別急,根據我得到的最新消息,賓大的一家研究機構和國際熱帶農業研究所(IITA)合作,為我的植物同伴木薯發明了一款APP,使用者只需要將手機攝像頭對準木薯的葉子,就可以自動框選出葉片上發病的區域,還能根據症狀給予處理意見。

這個APP標註了數以萬計的木薯作物圖片,用來識別和區分木薯上的各種病害,並利用谷歌機器學習框架TensorFlow來訓練了機器學習模型。

既然我的同伴木薯都有了智能醫生,那我怎麼就不能有了呢?接下來,就請大家跟我一起加入我的尋醫之旅吧。

尋醫之旅,正式啟程

首先要告訴大家,為我等設置一個AI醫生真得非常重要。在中國,你們人類已經啟動了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並且力爭到2020年森林覆蓋率達到23.04%,到2035年達到26%,到本世紀中葉達到世界平均水平。

毋庸置疑,全世界的綠化率都在漸漸提升,我們植物對醫生的需求也會越來越大。近年來,你們人類的消費環境、產品和需求都在發生變化,我等也不例外,對於植物專屬的AI醫生,我們有三個訴求。

1.尋醫第一站:遠程

我瞭解過,你們人類傳統線下植物零售門店有著巨大的地緣屬性,植物的消費⼈群在消費習慣、消費意識上存在很大不同,有的將我們植物視若珍寶,有的卻在我們即將枯死時“見死不救”,棄若敝履,而這也直接影響到植物醫生的規模化發展。對植物健康知識的不瞭解,也影響了你們對植物消費的態度。即使北京已經設立了第一家植物醫院,但仍舊很難跨越你們人類的消費慣性。

要怎麼辦呢?作為一株有才華的朱蕉,我想到了你們人類的遠程醫療。沒錯,植物醫治更應該放在線上,這樣的輻射範圍才會更大,遠程給植物看病能讓植物消費線上線下分⼯明確,線上主要是解疑和看病,線下主要是體驗式的消費和服務。

而在線上提供的植物醫治方案可以分為兩個層面,一方面是在線諮詢,通過結合標準化問答與AI回覆的方式,給出用戶建議;另一方面是通過原創漫畫、文章等形式,將專業性與趣味性相結合,為用戶普及相關的植物健康知識。說到漫畫,還可以給大家看看我的自畫像。

作為一株植物,我是如何讓AI看病的

請輸入圖片描述

2.尋醫第二站:傾聽

你們人類看病,都講究一個望聞問切,但是,等你們看出來我們生病的時候,我們早就“病入膏肓”了,所以,如果你們能在我們剛剛染病的時候問一問我們的感覺,提前發現我們的疾病就好了。

在你們人類看來,植物是不會說話的,的確,我們是不會說人類的話,但是,我們一直在試圖向你們傳遞信號。而早就在一百多年前,人類科學家就發現了我們植物會因為本身的健康狀況或是周遭環境的變化而發出不同的訊號。但是,由於背景電磁波的干擾,這些訊號很難被收聽到。

於是,作為一株有責任感的朱蕉,我想找到一種AI設備,能夠傾聽我們的聲音,我可以“親口”告訴植物醫生——我的莖葉感到十分疼痛,我覺得是有蟲子在咬我……

皇天不負苦心人,終於,我在瑞士一家公司發現了一種可以“聽到植物說話”的設備——植醇訊號探測儀。這家公司直接把監聽設備放進土裡和樹幹或葉子上,以此避免背景電磁波的干擾。

作為一株植物,我是如何讓AI看病的

請輸入圖片描述

目前,這家公司正在收集不同植物在不同情況下的電訊信號,當收集到的資料足夠多時,你們人類就可以分析出不同電壓代表的意義,並以此作為替我們植物看病的依據。

3. 尋醫第三站:預防

你們人類在疾病上總是喜歡講預防,我們植物也有同樣的需求。事實上,醫治只是植物後期的保養,仍舊停留在有標治標的初級階段,要想治本,還是應該在種植時就讓植物根除病灶。

這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你們人類要考慮到各方因素。我也聽說了,你們人類裡很有名的大佬小米,在去年推出了一個叫花花草草的智能花盆,深得我們植物界的喜愛。

聽我的同伴說(作為一株窮朱蕉,我是體驗不起的),智能花盆能隨時監測植物周圍環境變化,在植物所處環境未達到其生長所需標準時,給主人提示使其對植物實施有效的照顧。除此之外,智能花盆還擁有著豐富的植物數據庫,可以讓你們人類更好地瞭解我們植物界的成員。

投我以桃李,報之以瓊漿

不得不說,你們人類真是太聰明瞭,什麼問題都能幫我等用AI解決。既然你們人類這麼上道,那我們植物界也不能白佔你們便宜,雖然我們做不到人工智能,但你們不妨來我們植物界找找“植工智能“。

儘管我等缺乏眼睛和耳朵,但我們仍然能看到、聽到、聞到和反應環境線索和危險,特別是對有毒的病原體,植物的感知力量其實比你們人類強多了。

人類曾經做過一個實驗,讓一群孩子錄下侮辱性和讚美性兩種話語,然後循環播放給植物聽,一半的植物被嘲笑辱罵,而另一半的植物則被讚美,所有的植物都得到了相同的陽光和水份。

最後結果是,那些聽了負面評論的植物30天后枯萎了,而那些聽了讚美之詞的植物卻依然健康。

為什麼會這樣呢?其實,這依賴於我們植物的蛋白質。在我們的身體中有一個蛋白質的胞外區域,它延伸到細胞膜之外,有能力識別化學信號,如生長激素或病原體的蛋白質部分。然後,受體激酶會在細胞內利用蛋白質的胞內域對這些信號進行反應。

目前為止,你們人類對於少數的這些受體功能已經有了瞭解,而對於受體之間如何相互作用、協調,以及對相互衝突的信號的反應,你們還是知之甚少。

但是,如果你們能搞清楚,這些蛋白質傳感器是如何相互作用形成複雜網絡的,就能為你們的AI裝上一層“植物皮膚”,在擁有視覺、聽覺和觸覺的基礎上,AI還能夠擁有超於正常人類的“感覺”,進而更加敏銳地感知到周圍環境的變化,相信這個功能在智能醫療預防和幼兒監護上大有用處。

結論:

尋醫之旅圓滿結束,作為答謝的“植工智能”不知道你們人類能否收到。如果沒有收到,那就多花點功夫研究研究,我們植物身上可全是寶。對了,你問我有什麼病?

保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