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村探鎮四:滕州【木石鎮】所轄村名的來歷及村史演變

一座現代化城市經久的魅力,不僅僅體現在城鐵、高架橋、摩天大廈、商業圈,更重要的是給後人留下多少這座城市特有文化延伸出的記憶和地理符號以及懷舊的印記。

如同滕州的西門裡、書院街,接官巷,儘管這些老街在繁華如夢的年代顯得滄桑和落寞,但依然是這座城市懷舊情感的依附,溫暖的記憶的所在,是後人尋找這座古城歷史風貌的根系,是懷念和感慨的駐足之地。

村名是代表聚落實體的一種語言符號,同時也蘊涵著濃厚歷史文化和複雜的民俗傳承,與居民、民居和居住民俗都有相當大的關係。在聚落形成的過程中,人口由少變多,漸成村莊。

1990年前後滕州市地名委員會在各村村頭立了村名碑,村名碑的背面都刻有村子的歷史演變和村名的來歷,小編費盡周折整理出滕州各鄉鎮、村莊名字的由來;即日起,陸續推送每個街道(鄉鎮)的村落名稱來歷。謹願給滕州留下記憶的符號,給滕州留住回憶的痕跡。

木石鎮

(底部留言區可留下您的姓名、村莊、微信號)

前木石村

位於滕州東南15.4公里,蟠龍山西麓。元至正年間(1341——1368年),阮、胡二氏由山西來此建村,名為阮莊和胡橋;明初(1368—1398年),華氏在兩村之北定居成村,名華莊,明末(1628—1644年),三村連為一體,以居目夷亭側,並稱木時,後演為木石;清乾隆年間(1736——1795年),為於村北之木石區分,改稱前木石,系木石鎮政府駐地。

張秦莊

位於前木石南1.5公里,濟棗公路南側。明末(1628—1644年),鄭、秦、張等姓由山西洪洞縣相繼遷此定居,共建成村,名張莊,1982年更為張秦莊。

東沂河

位於前木石南偏西0.5公里,木石至曲房公路西側。元至順年間(1330—1332年),陳氏由山西洪洞縣來此建村,名為陳村,清光緒年間(1875—1908年),以村處沂河之東,改稱東沂河。

後木石

位於前木石北0.5公里,蟠龍山西麓。元大德年間(1297—1307年),孫、石、劉、唐、朱五姓居此成村,明末(1628——1644年),以居目夷亭側,改稱木時,後演為木石,清乾隆年間(1736—1795年),改稱後木石。

南澇坡

位於前木石北偏東1.3公里,蟠龍山西麓。明萬曆年間(1573—1620年),李氏由化石溝來此建村,名為李村,清代,因山根窪地,常受澇災,改村名為澇坡,1982年更為南澇坡。

亞莊

位於前木石東北4.5公里,北依虎山,南臨蟠龍山。相傳,此處早有村落,因處兩山之間,名磨石空;明崇禎年間(1628—1644年)亞姓遷此定居,改名亞家莊,今稱亞莊。

東峭

位於前木石北部偏東6.7公里,虎山北麓,東北與山亭區桑村鄉為鄰。明永樂年間(1403—1424年),峭村部分村民遷此建村,因居峭村之東,名東峭村,今稱東峭。

西峭

位於前木石北6.5公里,虎山北麓,木石至桑村公路東側。元末(1341—1368年),梁、王二姓自山西洪洞縣遷此建村,因處峭壁之下,故名峭村;明永樂年間(1403—1424年),部分村民在村東另立新村,名東峭村,本村遂改名西峭村,今稱西峭。

白塔

位於前木石北4公里,北依桃山,西鄰拔山,木石至桑村公路穿村而過。元至正年間(1341—1368年),胡氏自山西洪洞縣遷來建村,因村北有白塔一座,名白塔村,今稱白塔。

北張莊

位於前木石北6.5公里,桃山東北麓,木石至桑村公路東側。明天順年間(1457—1464年),張氏由山西洪洞縣遷此建村,名桃山頭,清光緒年間(1875—1908年),更名張莊,1958年,改稱北張莊。

前安

位於前木石北4.5公里,龍山北段西麓。明崇禎年間(1628—1644年),孟氏遷至白塔之東建村,故稱東白塔,因村北由安上村,清末改稱前安上,今稱前安。

中安

位於前木石北4.5公里,虎山西麓。清嘉慶年間(1796—1820年),陳氏由安上徙居村前,發展成村,隨稱安上,清末東白塔改稱前安上,該村位於前後安上村之間,故稱中安。

後安

位於前木石北4.8公里,東依虎山,北鄰虎山水庫。元末(1341—1368年),任、生二氏由山西洪洞縣遷此建村,名安樂村,明嘉靖年間(1522—1566年),改稱安上村,後為區別於村前之安上村,本村更名後安。

沂王莊

位於前木石西南1.7公里,濟棗公路北側。明隆慶年間(1567—1572年),王氏由蓋村來此建村,取名王莊,1982年更為沂王莊。

西沂河

位於前木石西南1.3公里,沂河西岸,濟棗公路北側。元泰定年間(1324—1328年),朱、鄭、張、羅、湯等姓由山西省相繼來此,聚居成村,諸姓和睦相處,相安無事,取名義和村;明萬曆年間(1573—1620年),劉氏至山西劉杭遷入,改稱沂河村,後為區別村東之沂河村,本村更名為西沂河。

西店

位於前木石西1.5公里。村西義井碑載:“古有此村,莫名其始,聞諸父老,蓋自滕徂嶧官道旅食店焉。”相傳,山西人來此開設小店為生,逐漸發展成村,名為小店,1982年更為西店。

楊套

位於前木石西南3公里,大山東麓,濟棗公路南側。宋代時期(1066—1172年),房、顧、季三姓先後自山西洪洞縣來此建村,名為向陽村,後因村西為南北山套,又是牧羊場,村名改為羊套,後覺羊字不雅,更為楊套。沿用至今。

東荒

位於前木石西北4公里,南鄰尖山。明萬曆年間(1573—1619年),黃、唐二姓來此建村,時為荒山野嶺,故名大荒村,後村西又建有西大荒村,該村既稱東大荒村,今稱東荒。

西荒

位於前木石西北5公里,黑山北麓。明代中期,楊、王二姓來此建村,因處山峪中一片荒野,稱西大荒村,今稱西荒。

尖山

位於前木石西北2公里,尖山南麓。明中期(1460—1552年),郜、秦二氏遷來薄山與黑山之間建村,因村處山巒環繞之中,名圈山;後因交通不便,東移今址,更為尖山村,今稱尖山。

南山頭

位於前木石南5.5公路,南鄰官橋鎮壩上。明宣德年間(1426—1435年),陳氏自沛縣白樓遷此建村,因東近三山,故名三山頭,1958年更稱南山頭。

落鳳山

位於前木石南2.8公里,濟棗公路西側,落鳳山南麓。明宣德年間(1426—1435年),張、陳二氏於此稍南部崗子建村,名為陽明莊,後有孫氏遷來,村移今址,更名落鳳山頭,今稱落鳳山。

東臺

位於前木石南4公里,東鄰羊莊。明洪武年間(1368——1398年),王、呂、李三姓相繼遷來建村,因西近土臺,故名東臺村;清代俞氏由浙江遷來,仍用原名,今稱東臺。

西臺

位於前木石南4公里,西鄰官橋鎮東萊村。元至正年間(1341—1368年),王、陳、馮三姓遷來建村,因居土臺之南,故名臺前村;明初,村東建起東臺村,本村改稱西臺村,今稱西臺。

魏莊(位莊)

位於前木石南3.5公里,小魏河上源。南宋嘉熙年間(1237—1240年),燕姓遷來定居,明初(1368—1398年),樊氏由鄆城遷來,與燕氏共建成村,因居魏河源頭,議取村名為魏莊,沿用至今。

孤山(谷山)

位於前木石西南3.8公里,孤山東麓。南宋祥興年間(1278—1279年),尹姓遷來孤山前建村,時杏樹遍山,取名杏花村;元末(1341—1368年),因連年戰亂,盜賊出沒于山間,村移至孤山東麓今址,更稱孤山。

橋口

位於前木石南1.5公里,濟棗公路北側。明萬曆年間(1573—1620年),王、趙二氏自山西洪洞縣遷來三義廟北建村,取名三義村,繼有裴姓遷入,村移滕嶧大道橋旁,改稱橋口,1971年因開煤礦,村移今址,仍以橋口之名。

糧峪

位於前木石西北6.5公里,狐山東麓。清乾隆年間(1736—1795年),連水劉姓和東北陳莊陳氏,先後來此建村,因處東、西、北三面環山的山峪中,且常有狐、狼出沒,故名狼峪;1975年改稱糧峪。

北山頭

位於前木石北5公里,西鄰狐山,東靠獨座山。清雍正年間(1723—1736年),有郝、張、李三姓來此建村,因居獨座山西南麓,故取村名為山頭村,1958年,因該處南北由兩個山頭村,該村居北,稱北山頭村。

化石溝

位於前木石北2.2公里,蟠龍山西麓。明崇禎年間(1628—1644年),此處既已成村,因東側山峪中有一山泉,水甘美,常飲可治癭病,故村名為化癭溝,後官莊併入,仍用原名,清嘉慶年間(1796—1820年),改稱化石溝。

連水西山

位於前木石西北3公里,拔山東南麓。明末(1628—1644年),蘇、鄭二姓遷此定居,清乾隆年間(1736—1795年),馮、劉二姓由連裡遷來,四姓聚居成村,議取村名為連裡西山村,後改稱連水西山

前連水

位於前木石北2.5公里,木石至馮卯公路西側。明萬曆年間(1573—1620年),西沂河劉、馮二氏和西臺胡氏相繼來此,和睦相處,共建成村,取村名為連裡村;清康熙年間(1662—1722年),改為連水,1958年村分為二,本村稱前連水。

後連水

位於前木石北3公里,木石至馮卯公路西側。明萬曆年間(1573—1620年),西沂河劉、馮二氏和西臺胡氏相繼來此,和睦相處,共建成村,取村名為連裡村;清康熙年間(1662—1722年),改為連水,1958年村分為二,本村居北,稱後連水。

卓莊

位於前木石北4公里,拔山東麓。明嘉靖年間(1522—1566年),卓姓來此建村,名為卓莊。

楊崗

位於前木石北5.7公里,桃山東麓,木石至桑村公路縱貫村中。清雍正年間(1723—1735年),楊氏由南沙河來此建村,因地處山崗,故名楊崗。

西店

位於前木石西1.5公里,沂河西側,木石至東沙河公路西側。明永樂年間(1403—1424年)建村,因居滕嶧驛道旁,民開設食宿小店,村得名小店村,1982年因重名,更稱西店。

獨山後

位於前木石西北5.5公里,獨座山東麓。明嘉靖年間(1522—1566年),嚴太公由微山嚴莊來此定居,相繼張氏由辛莊遷入,聚居成村,因村處獨座山下,村以山名為獨座山,1958年村分為二,此村居北,稱獨座山後村,簡稱獨山後村。

獨山前

位於前木石西北5.5公里,獨座山東麓。明嘉靖年間(1522—1566年),嚴太公由微山嚴莊來此定居,相繼張氏由辛莊遷入,聚居成村,因村處獨座山下,村以山名為獨座山,1958年村分為二,此村居南,稱獨座山前村,簡稱獨山前村。

儉莊

位於前木石西2.7公里,薄山東麓。元泰定年間(1324—1327年),簡氏自山西洪洞縣來此建村,名為簡家莊。清乾隆年間(1736—1795年),張氏自夏村南壩遷入,仍用原名,後演為儉莊。

山口

位於前木石西4.5公里,北鄰磨盤山,南鄰薄山。相傳,明末張氏自山西洪洞縣遷此定居,因處兩山之間的山口,人煙稀少,偏僻荒涼,官府下令,凡在險要地區落戶者,免徵錢糧,因此遷居者漸多,命名官莊,後因該村地勢在兩山之間,成為博山口,今稱山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