綻放在異國天空的彩虹,追溯中醫在美國的故事

美國當地時間4月26日起,

位於紐約的美國華人博物館(MOCA)推出

兩個追溯中醫學在美國發展歷程的展覽,

分別是“中醫在美國:理念,人和實踐的融合”、

“金華昌公司的貨架:

位於俄勒岡州約翰迪市的雜貨店和藥鋪”

綻放在異國天空的彩虹,追溯中醫在美國的故事

這次特展從中醫的歷史文物、藝術作品

講述了中醫在美國獲得合法性

和中西文化融合的艱難歷程。

“通過看中醫如何對待疾病和保持健康,

希望遊客能瞭解中國文化精髓的哲學理念。”

策展人兼展覽總監Herb Tam說。

這次展覽還向觀眾講述一個廣東中醫的故事。

綻放在異國天空的彩虹,追溯中醫在美國的故事

19世紀中葉,美國西部掀起淘金熱潮,

從我國廣東跋涉重洋

到美國淘金的就達十數萬人。

伍於念便是其中之一。

1883年,他跟隨父親到美國謀生。

在華盛頓的沃拉沃拉礦場當淘金工。

1887年,其父因身體原因獨自回國去了,

伍於念卻留下來繼續他的淘金生涯。

綻放在異國天空的彩虹,追溯中醫在美國的故事

不久,他和幾位同鄉去了

俄勒岡州東部的約翰德金礦當勞工。

當時的俄勒岡州一帶,

環境非常的惡劣,

各種疾病不斷地蔓延,

最常見的是瘟熱,腦炎、風溼、傷寒……

特別是隨後爆發的流行性感冒,

當地的礦工和居民都不能倖免,

有的礦工生命處在極度危險之中。

在當時剛剛開發的西部邊遠地區,

醫療設備簡陋不堪,

西醫技術也不發達,

醫生除了讓病人多喝開水臥床休息之外

沒有別的更好辦法。

綻放在異國天空的彩虹,追溯中醫在美國的故事

伍於念在國內曾跟隨老中醫學習中藥,

諳熟"內經"、“本草綱目”、"傷寒論"等中醫典籍,

這一回可就派上了用場,

他不忍看著同胞和居民受苦。

就一面做工,一面利用空閒時間給工友看病,

沒想到竟然治好大多數病人,

很多非華裔的居民也來找他看病

從而在當地名聲大振。

人們因為誤讀,給了他取了一個吉利的稱謂

——喜醫生(Doc Hay)。

綻放在異國天空的彩虹,追溯中醫在美國的故事

伍醫生與病人之間的書信 / 圖片來源於網絡

喜醫生所處的年代,

正好是美國頒佈《排華法案》

國內種族歧視盛行,華人備受排擠。

他想為華人同胞做點事情。

於是,他決定放棄原來職業,

專心醫治病人,

在海外宏揚祖國的中醫醫術。

他與同為廣東人梁光榮

在約翰迪買下一棟小樓,

開起了金華昌雜貨店和藥鋪。

後來這裡就成了當地華人的活動中心。

而這對“中國合夥人”成了華人社區的領袖。

綻放在異國天空的彩虹,追溯中醫在美國的故事

伍醫生與病人之間的書信 / 圖片來源於網絡

伍於念精於醫治敗血症、傷寒、

腦膜炎、肺炎和胃病等症。

看病認真負責,醫德高尚。

曾有一位農場主的兒子得敗血症,

看過西醫後仍然持續惡化。

喜醫生為他做六個月的療程,

六個月後男孩痊癒了。

當時獲取診金達一千多美元,

這在當時可謂一筆鉅款。

綻放在異國天空的彩虹,追溯中醫在美國的故事

但是他遇到礦工或貧苦病人

往往只是酌情收回一點藥費,

甚至分文不收。

因此贏得當地居民的感恩載德。

有人曾想為他們立傳,卻被伍於念拒絕。

“我不需要後人記得我。

只要我的朋友記得,就夠了。”
 

 1952年,他因不慎骨折又染上肺病,

當地群眾驚聞噩耗,悲痛不已,

居民們為他舉辦了隆重的葬禮。

下葬後,每個人得到一枚五分錢硬幣,

這是這位善良的中醫贈予社區的

最後一份禮物。

綻放在異國天空的彩虹,追溯中醫在美國的故事

1984年,美國俄勒岡州的約翰德市政府決定,

每年6月在該市舉行一次"中國節"

為紀念中國"神醫"伍於念

及眾多華人所作出的偉大貢獻,

還將約翰德市的唐人街易名為"廣州街",

伍於唸的故居兼診所"金華昌",

開闢為紀念華人事蹟的展覽館,

供遊人們參觀瞻仰

以此作為中美兩國人民永久友誼的象徵

一座城市、一段可歌可泣華人史

一名中醫名字被永久的鐫刻在歷史的豐碑上。

當杏林軍(yilinview)讀到這個故事

就會發自內心感到無比的驕傲和自豪。

最後,引用金華昌館長克里斯蒂娜•斯威特

(Christina Sweet)的一句話:

綻放在異國天空的彩虹,追溯中醫在美國的故事

當年他們來到這裡,

面對歧視和衝突,都勇敢地走過來了。

不但融入社區,還保留了原先的傳統,

以此特長挽救很多人的生命。

我想這對當下的新移民和留學生如何面對新環境樹立了很好的榜樣。

綻放在異國天空的彩虹,追溯中醫在美國的故事

綻放在異國天空的彩虹,追溯中醫在美國的故事

展會花絮

這次特展上還有一張特別的圖片,

引起了公眾的關注。

東印度公司船醫瑞尼(Willem ten Rhijne)

所著"論針刺療法"

是西方首部系統介紹中國針灸的專著,

於1683年在倫敦出版。

此書經歷“中文-日文-荷蘭文-拉丁文”

的複雜翻譯過程,

其中最準確代表原貌的部分應該是插圖。

對比可見,瑞尼醫生畫的“西方針灸圖”

完全取自康熙版的“明堂圖”,

只不過換了一張西人的面孔。

這也是首次將東西方兩位針灸人

在博物館裡比肩而立,

反映了針灸目前在全球發展。

感謝布展方的精心安排。

(李永明 提供)

綻放在異國天空的彩虹,追溯中醫在美國的故事

聲明 | 故事素材取自網絡新聞,轉載請註明出處,侵刪。

投稿熱線 | [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