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題獲得10道題的經驗值!關於作業,你有哪些值得分享的經驗?

週末陪弟弟寫作業,看他一邊不情不願地翻出練習冊一邊嚷嚷著“作業好多呀!”結果也不過兩個小時左右就做完了,其間還包括了起初被他放棄後來在我的引導下才解出來的兩道數學題。於是我打趣他,“你看作業不是很快就做完了嘛,怎麼還說多呢?”沒想到他卻得意起來——“那是因為我效率高啊!”玩笑過後,我注意到這個才上初中的小朋友是不是講到了一個關鍵——效率。

今年兩會“教育減負”成為最受到關注的熱點之一,從國家“減負十條”,到各地“八個嚴格”“六個不準”等禁令,都在三令五申給孩子減負,“減輕學生學業負擔”也成為教育部門2018年的第一件開年大事。

在這樣的“減負”背景下,有地方出臺規定“小學生作業時間超過晚上9點,初中生作業時間超過晚上10點,如果還沒有做完,對剩下的作業,學生可以選擇不做。”

這樣的規定是否科學暫且不論,“減負”如何具體操作也有待觀察,但不論是學校、家長還是學生都能夠達成共識的一點在於:減負的目的在於增效。以最顯性的作業問題為例,比起將作業量從10道題目減到1道題目,探討如何從1道題目中獲得10道題目的經驗值似乎更有意義。

那麼,如何在儘量少的作業中獲得更多的學習經驗呢?小黑板這邊為大家整理出一些學習經驗,分享給需要的學生朋友們。

一道題獲得10道題的經驗值!關於作業,你有哪些值得分享的經驗?

認真的態度對待每一題,把每一道題都做精:比如選擇題,不要看到一個正確選項就選上去而不去看別的選項,把逐個分析每個選項;再比如,學生都有這種經歷——做到一道題時會忽然想到,如果題目變一下該怎麼解?但大部分同學是放棄了這種想法繼續去做下一道題,正確的做法是去鑽研這個變式,這個變式很可能就是下一張試卷上的壓軸題。

這樣速度是慢了,但效率不等於速度,效率=△收益/△時間

——知乎網友 匿名用戶

把自己最不喜歡的科目放到最前面。其中,先做那些自己會的,之後開始根據資料研究不會的,但是必須得獨立不能問別人。這個步驟完成了會耗費很多時間。

最後做自己最喜歡的科目,效率是最高的。

——知乎網友大頭游擊隊

我還有一個奇怪的習慣,就是喜歡把所有題目的步驟都工整地寫在題目旁邊,以至於我的同桌只要把我的作業拿去看,就能知道所有的解題思路,根本不需要問我。而老師上課講題的時候,我也因為試卷上有步驟,所以很容易就進入狀態並且很快地在一些中間步驟中報出答案。

——知乎網友 徐弋琅

1 關網是第一生產力;

2 安靜的學習氛圍好的長期開放的自習室;

3 碎片時間有效利用,把整段的時間留給需要專注來做的事情;

4 制定具體的分時間段的可完成的計劃;

5 找一個學霸當同桌亦或室友。

——知乎網友 夕凪

對於理科作業,需要絕對紮實的基礎知識和口算心算能力。因為理科嘛,有很多東西要算的,

計算過程能寫在題旁邊的絕不動草稿本,能口算的絕不筆算,若是口算速度快的還可以再來一次驗算……我現在學的化學不是很難,也有需要配化學方程式的,我一直堅持“寫完即配平”(特別複雜的除外);物理主要是小數據的計算;數學考的就是邏輯和計算,所以同樣要絕對紮實的功底。

——知乎網友 莫良子笛

作業嘛,高效完成的前提自然是掌握了基礎知識並能熟練運用,所以上課講的東西一定要搞懂,不懂的問老師問同學也得搞懂。而且,寫作業是用來發現漏洞的,我的同學有些把作業當作任務去完成,我覺得這樣有些被動,做作業態度一定得端正,寫作業也得認真,獨立完成,不抄也不接受提示的那種,實在寫不來也沒必要耗太多時間畢竟各科要均衡發展啊。

——知乎網友 匿名用戶

我初三也差不多6點半起床,不過睡覺的時間通常是在12:30-2:00。我的學校作業特別特別多,我速度慢,特別是對於理科。其實中考考的題目特別基礎,所以千萬不要漫無目的地做,一定要先做基礎,基礎特別重要,如果你基礎不好卻去練那些難的題目的話是沒有效果的。所以做作業卷子之類的先挑前面的基礎做,做完再去挑戰那些難的,如果你基礎過關的話難的應該也不會太費勁。另外,關於學習方法,

文科要多讀多背,背重點,並且背時要專心;理科可以多做題,自己整理題型。記住,多做題才是王道啊!

——知乎網友 匿名用戶

關於錯題本在下分享一下經驗:以前我數學也是有過錯題本,但是隻要在考試前幾天才會整理複習捲上的錯題,比較耗時間,也沒有一個質的提高。後來,我每個週末或者在學校裡有空就會把數學卷子、校本、練習冊之類的拿出來,找上面的錯題,用草稿紙遮住答案部分,自己再做一遍。如果還是做錯了就在這個題上做一個記號,下次複習時再來一遍,直到做對為止!(這是一個學霸告訴我的方法,個人認為還是蠻有用的。)

——知乎網友 汐染

一道題獲得10道題的經驗值!關於作業,你有哪些值得分享的經驗?

你還有那些值得分享的學習經驗呢?快來評論區寫下你是怎樣優質高效地完成學業任務的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