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市多套房很low?最火答案沒有告訴你的殘酷真相!

本文為閨蜜財經原創,id:girlfriend-finance,作者:蜜姐,已獲授權轉載,歡迎關注。

大城市多套房很low?最火答案沒有告訴你的殘酷真相!

撰文|蜜姐

一個週末的功夫,被一條某問答平臺的回答刷屏,標題為“家裡在一二線城市有很多套房是怎樣的一種體驗?答案太顛覆”。

原文比較長,相信很多蜜友都已經看過,大致的意思就是:家裡有很多套房的孩子,如果除了房子沒有別的重要資產和事業,不一定有光明的前途,反而可能會被“資源陷阱”所害,幾乎無法開創事業,因為成就事業是需要動力的。

對於這點,蜜姐有一些不同的意見。

01

家裡好多套房,很low很不成功?

作者舉了幾個例子來說明房子多的“壞處”。一是,北京一個孩子成天混貼吧到處說自己家裡多少套房,坐吃山空,喜歡找他家隔壁的211大學的女孩加他微信,結果沒人看得起他,在網上加他的幾乎都是房地產中介。

二是,現在中國的囤房現象就好比非洲人囤大米,在發展程度更高的國家裡,資源不再短缺,所以你眼中視如珍寶的“大米”他國人眼裡只是一種不起眼的“剛需”,越是剛需的東西往往越low。

大城市多套房很low?最火答案沒有告訴你的殘酷真相!

另一個就是正如扎克伯格對名牌豪車房產的不屑,美國同齡人幾乎不比房子車子,不像中國年輕人大部分都有虔誠的“房子教”信仰。因為美國人大部分已經脫離了言必談剛需的低級趣味,上升到“拯救全人類”的普世情懷之中。中國學生拿著豪車和房產來證明自己簡直是在給國人丟臉。

這幾個例子看上去非常的有說服力,但實際上都經不起推敲。

第一個北京貼吧男,顯然是個極端個例。要舉出家裡在北京很多套房,且事業也有成的例子,照樣可以有很多。上過新聞的不說,就蜜姐身邊的朋友來看,就有不少,當然目前一事無成的也有。

你能說是家裡房子太多害了他嗎?房子何錯之有啊。說到底是個人追求和家庭教育的問題。不否認“資源陷阱”真的可能存在,不過我們在反思的時候是否搞錯了歸因的主要對象?

大城市多套房很low?最火答案沒有告訴你的殘酷真相!

第二個非洲兄弟囤大米的例子就更不用說了,在一個尚未脫離貧困的國家,大米可不就是很珍貴麼?你對著一個從大米短缺國家出來的人高談“在我看來大米一文不值!,越是剛需的東西就越low”,除了炫耀自己有多富有之外,能有啥用?

正如看到的有條評論所說的:用一個新的鄙視鏈去鄙視舊的鄙視鏈,說到底還是活在鄙視鏈中罷了,不見得誰比誰活得更高級。

第三個,蜜姐沒有在美國長期生活過,是否真的如作者所說,美國人都不屑於談房子車子,這裡就不談了。倒是這其中的另一個問題讓我覺得很有意思。

就是所謂的美國人脫離了談剛需的低級趣味,而更著眼於普世情懷。不像有些中國學生拿著豪車和房產來證明自己。

蜜姐想到了很有名的一個“何不食肉糜”的典故,蜜友們對此應該也不陌生。

大城市多套房很low?最火答案沒有告訴你的殘酷真相!

有一年發生饑荒,百姓沒有糧食吃,只有挖草根,食觀音土,許多百姓因此活活餓死。

消息被迅速報到了皇宮中,晉惠帝坐在高高的皇座上聽完了大臣的奏報後,大為不解。

“善良”的晉惠帝很想為他的子民做點事情,經過冥思苦想後終於悟出了一個“解決方案”曰:“百姓無粟米充飢,何不食肉糜?”(百姓肚子餓沒米飯吃,為什麼不去吃肉粥呢?)

百姓自己都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連房子都要不吃不喝上百年才能買得起了,你還讓他去操心全人類,不可笑嗎?

經濟基礎決定了上層建築。被廣泛認可的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早就說過了,只有當底層的需求相對被滿足了,上一層的需要才會出現。

大城市多套房很low?最火答案沒有告訴你的殘酷真相!

一個國家多數人的需要層次結構,是同這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科技發展水平、文化和人民受教育的程度直接相關的。

在發展中國家,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佔主導的人數比例較大,而高級需要佔主導的人數比例較小;在發達國家,則剛好相反。

任何話題脫離了個人真正所處的環境及本國國情,都顯得何其蒼白。

對了,忘記說,這篇高贊回答的作者本人正是一位名副其實的“富二代”,爸媽以前在成都有10來套房。

02

房子還值得被投資嗎?

不過話說回來,關於家裡有很多套房子的“房二代”們,到底是什麼體驗,他們的個人發展如何,和房子多少是否存在相關性,蜜姐也沒有看到權威機構的調查研究。

作者的說法可能具有部分代表性,但顯然並不代表整個群體。而這個話題之所以能夠短時間被刷屏,還是因為房子。

儘管我們三令五申房住不炒,但是在全球大部分國家,房子都或多或少具有金融屬性。只不過這一屬性在現階段的我國尤其突出。

作者在文末說房子真的不是什麼好資產,蜜姐倒是比較贊同。看看現在一二線熱點城市的各種限購限貸,購房及賣房的門檻都大大提高,房地產已經過了三四年前那樣隨便交易的時代。

大城市多套房很low?最火答案沒有告訴你的殘酷真相!

現在入場都要做好充分的準備投入更多的時間、金錢,以及更高的政策風險。

但是現階段似乎又逼著人不得不把錢放到房地產。一方面各種樓市搖號攪動市場,另一方面股市狀況不佳,A股3500多家上市公司,從年初到現在,只有800多加是漲的。普通人要在股市賺錢本來就不容易,散戶基本都是被割韭菜的命。

買互金吧?各種爆倉跑路的新聞扎堆,在去槓桿的大背景下,活下來都不容易,何況是給你支付高額的收益?

這幾個月中小銀行又開始流行高息攬存結構性存款,但這類玩法終究只屬於少數人,萬能險也不讓做了,又少了一大類投資渠道。

現在的金融監管也是越來越嚴,當然這不是壞事,之前做過的惡總要有個收場,風險太大的代價我們都無法承受。

海外投資更別提,看看那些出走海外的大佬們是怎麼被打擊的,就知道我們當下的管理有多嚴格。

有媒體曾經計算了2018年至今各大渠道的投資回報情況,如果用10萬塊投資,買銀行理財5個月後還有10.2萬;買黃金還剩9.8萬;買比特幣還剩4.9萬。買股票虧得最慘的還剩1.27萬,極少數高手能達到18.6萬;樓市則因地而異,一線可能會虧,二線則大部分要賺。

這種情況下,錢到底該去哪?這是個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