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人都無法避免的諸葛亮式悲劇

大多數人都無法避免的諸葛亮式悲劇

我們都曾聽說過很多關於諸葛孔明的故事,小時候,確實會有很多人崇拜這樣一個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歷史人物。但是,在其死後,蜀國人才青黃不接,導致國運一落千丈。

隨著年紀的增長,伴隨著閱歷的增加,我們目睹了在我們周圍其實也存在很多這樣的事情。而後,我認識到了這樣一個道理,當一個人太過強大(或者自以為很強大)的時候,會弱化周圍人的能力。

比如,你在一個項目組中,因為某件細分事項讓自身的能力得到了展示,從而得到了他人認可,同時項目體制中沒有比較明確的分工或是分工執行並不嚴格的情況下,你會漸漸成為中心人,很多事務你都會去做,並且也做得挺好。

剛開始聽起來似乎不錯,挺美好。

不過隨著時間的推進,你會發現自己的時間、精力變得慢慢不夠用,而其他人也慢慢開始變成了

“伸手黨”。任何事情,似乎沒有你,他們就推進不下去,或是他們根本就不敢推進。

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因為一個道理,或者是說規律,它的適用範圍是會延伸的。

大多數人都無法避免的諸葛亮式悲劇

你可以想想,其實你都不用是一個項目負責人或者是領導。就比如在你的家庭當中,你的身份是一個家庭成員。其實,這家庭本身就是一個協作小組。很多事情需要各家庭成員去統籌,去商量,去決策。

不過現實卻是這種各家庭成員坐下來去溝通的情況很少,往往是幾個家庭成員(父母,長輩)坐下來,把事情給拍板定下來就好。當然了,這樣往往是高效的。

但是萬一家庭發生突發情況,關鍵決策人不在了。那後續,家庭的繼任者能夠有前者這樣的能力水平去接盤嗎?恐怕就是這樣想想都感覺“亞歷山大”,這不就是諸葛亮式悲劇的翻版嗎?

所以,我們在平時各種團隊協作的生活中一定要去刻意、主動的避免諸葛亮式悲劇的出現。由此,在這時我們往往會出現兩種角色定位。

第一,決策人,中心人。因為你作為整個團隊的中心,往往資源是大量集中在你身上的。這時,要做的不僅是帶著隊伍前進,你更需要做好的是

繼任者計劃。

適時的將資源分配出去,鍛鍊好自己團隊中的成員。儘量將他的能力從5提高到8,而不是使勁的想把自己的能力從10突破到13。也許你不用那麼累,也許你的成員比你想象中的更具備成長性。

協作需要的是合作,合作往往是乘法,而不是簡單的加法。並且對於團隊來說,更需要具備的是人才儲備,以及抗風險能力。

第二,成員。避免去成為“伸手黨”。其實,在你剛進入一個領域或者團隊來說,出於對未知的擔心,你多問問其實沒有錯,可以少走很多彎路。但是,對於人類來說,始終是存在一個學習的過程。

因為我們不可能用未知去解決未知。所以,我們必然會犯錯,也必然要試錯。經驗,也是由此而來的。

當你畏手畏腳怕犯錯的時候選擇成為“伸手黨”,很大程度上會把自己的“惰性”養大。養成了只要即刻完成任務,也省去了從中會遭受的曲折,同時你也放棄了自己成長的可能。

而我們不可能永遠的生活在別人的羽翼之下,現實總是殘酷的,現在的懶惰只不過把成長帶來的掙扎放到了未來去承受罷了。

大多數人都無法避免的諸葛亮式悲劇

好的,總結一下。

首先,不要總想著一個人把事情包辦了,可能你沒有自己想象的那麼厲害,你的成員也沒有自己想象的那麼菜,如果你大包大攬慣了,那一定是風險高度集中,可能最後如果有突發狀況你前面的努力都付水東流了。

其次,不要老想著做“伸手黨”,因為結果可能是別人的,但成長卻一定是自己的。我們在這個世界的時間就是那麼一點,為什麼不早一點成長呢,用句不恰當的比喻:父母跟不了你一輩子。早一點成長,可能今天你就不在你現在的地方了。

其實吧,再貼近一點生活。做父母的就不要管太寬,做伴侶也不要大包大攬,我們需要散養,各自發現,各自成長。我就是散養長大的,不也活得挺上進。

大多數人都無法避免的諸葛亮式悲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