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展決勝絕技大揭密——當代展廳書法創作的新風潮與新趨向

國展決勝絕技大揭密——當代展廳書法創作的新風潮與新趨向

當代,是中國書法的一個展覽的時代。

展覽是當代書法創作作品成果的集中社會發表、展示方式,也是書家們一較創作水準高低的檢閱和竟技場和新書家脫穎而出的主要門徑,更是當代書法創新動向的風浪口。展覽會、展廳構成了當代書壇最主要的社會存在方式和環境條件。

在古代,書法是沒有展覽的,展覽是現代社會文化的產物。因而作為展覽的書法與古代作為甲骨金石刻鑿書法、案頭雅賞、或廳堂張掛、甚至題壁書法是有區別的。它具有更強烈的視覺藝術性、作品意識、競技性等訴求。但展覽展廳畢竟是書法創作本體之外的延展活動和環境因素,它二十世紀初清末民初初興之即,其不過是傳統書法作品的簡單彙集集中展示,對書法的創作尚沒有產生太大的影響。但正如法美學家丹納所指出:“環境影響或決定藝術的性質與種類”(丹納《藝術哲學》),展覽的特殊性和持續性反作用影響,必然形成具有展覽會展廳特色的書法創作模式、方法。因而研究當代展廳書法的創作模式、方法及風潮、趨向就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

特別是新時期以來,在做為官方的中國書法家協會和各省市書不同層次法家協會的成立後,全國、省、市級規模書法展覽的舉辦和入選、獲獎、入會資格的認定等,使展覽具有了更為舉足輕重的影響力。不同級別的書法展賽如同不同級別的大考,如何考出好成績,如何創作出在展廳中耀人眼目倍受青睞的作品,成為眾人中的翹楚,成為每一位意欲被社會認可的書法人所苦思冥想的課題。

國展決勝絕技大揭密——當代展廳書法創作的新風潮與新趨向

書法作為藝術,其作品在展覽中能夠獲取評委的高評分,藝術功力、水準、意境無疑是第一位的,但同時其又自然地要求其具有契合展廳審美效果的較強的視覺衝擊力、獨特性、新穎性等特徵。基此,一些理論家根據展覽的要求提出了展覽時代書法創作“形式至上”的理論;“廣西現象”以仿古制作取勝使展廳書法創作的獨特性獲得了強化;以奇取勝,以“新理異態”民間書為主要取資對象的流行書風也是展廳書法一個階段的時尚追求產物。顯然展廳書法是一個當代社會發展起來的一個書法作品發表存在形態產物,它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審美、評審、形式、創作系統,但這個系統又是在動態地發展演變中。那麼當下的書法展覽展廳書法創作又是一個什麼趨勢呢?

  筆者根據對近幾年全國性書法大展的作品進行觀摩、分析,概略歸納出當代展廳書法創作如下一些風潮趨向特徵。

綱目:

1、 由90年代的宗法民間書轉向宗法文人經典書法

2、 向精微化發展

3、 筆法結字的純化與雜交、嫁接

4、 “組合櫃”、“高層洋房” 矩陣式大鉅製成為展廳搶眼的主要手段

5、 拼貼色紙成為書作構成新趨向

6、 製作已是創作中的重要輔助手法

7、 經營佈置與計白當黑

8、 以大量印章調節整幅作品視覺效果

9、 題簽、序文、批註、跋款形式豐富多樣

10、 彩墨的運用

國展決勝絕技大揭密——當代展廳書法創作的新風潮與新趨向

1、 由90年代的宗法民間書轉向宗法文人經典書法

書法作為一門“形學”的藝術,其風格的獨特新穎是其在展覽會展廳中取勝的法寶。於是在新時期書法復甦之後,其乘清季以來碑學餘續二十世紀民主平民文化主義的影響,一度形成以取資摩效具有“新理異態”窮鄉僻壤之民間書之流行書風成為書壇展覽會書作主流。而對需要耗費大量心血和功力又難與古人齊肩更遑論創新的古代經典書法則採取“繞開走”的“聰明”辦法,將其敬而束之高閣。然而書法不僅是簡單的形學,而且它是一門建立在道家“庖丁解牛”“技進於道”的藝術。它不僅要求具有形的獨特新穎風格要求,而且更要求其在一定程式化書寫揮運中能夠體道、抒情、表意、寫志,使簡單的筆墨具有深厚的意蘊內涵。而要臻至後者,則舍宗法文人經典書法而無它。因而在世紀之交出現了宏揚文人經典書法的“新文人書法”的呼籲倡導和討論。特別是在中國書協以注重傳統精華“蘭亭獎”的舉辦和廣大書家功力學養的提高,一向被視為危途的經典書法開始被當代書人所重視和效法。二十一世紀以來,展廳書法的主體宗法風潮由上世紀九十年代的民間書獵奇轉向了對經典書法的宗法、挖掘和時代闡發。

國展決勝絕技大揭密——當代展廳書法創作的新風潮與新趨向

2、 向精微化發展

現代展廳的高、大、闊和展覽競技的對比性要求,使得展覽會展廳書法的創作著眼點集中於獲取較強的視覺張力。作品及字體線條的宏大、筆墨的粗細、枯潤、焦溼,拙巧、醜秀強烈對比組合成為當代展廳書法創作的主要手法。甚至在過去被認為的敗筆、散鋒、宿墨、漲墨、噴灑、滴落等也被為獲取強烈的視覺效果而運用。民間書、明清調大行其道,其結果則難免流於粗俗簡陋。新世紀以來隨著展廳書法向宗法傳統經典的轉變,其具體筆墨以及整幅作品的營構也向精細化、精微化發展。在保證獲取展廳效果的同時,要獲得高品位、高內

涵、高質量的書作,則書法創作的精細化、精微化則是當代書法創作的必然發展方向,也是當代書法自我發展規律的必然演進。當代書法時代經典的呼籲打造,而舍精微化而難臻。

國展決勝絕技大揭密——當代展廳書法創作的新風潮與新趨向

3、 筆法結字的純化與雜交、嫁接

當代書法發展已觸及到書法本體性的用筆結字精微階段。如何實現書法的歷史性傳承和創新突破成為當代諸多有識書家思考的焦點。在繼承基礎上的創變,即“先因後創”成為較之先鋒派的“另起爐灶”“繞開走”“獨闢蹊徑”成為當代的主流或主導思想。在對傳統經典繼承上,我們以為存在著兩大方式,一是純化或強化經典書法的某些特徵、特性進行發揮發展,所謂“雖學宗一家,而變成多體”,這類書作特徵鮮明,易見淵源功力,但個性不足;一是綜合諸家或異類進行雜交或嫁接。如同類書體魏碑與唐楷的雜交嫁接,或如同為行書蘇軾與米書的雜交嫁接;再如楷書中篆書、隸書筆法的運用,篆隸中楷書方筆,行草書映帶筆法的運用,以及篆隸楷正書對行草書作品筆法墨法、章法作品圖式的運用等。雜交是動植物提高生命力的有效手段,也是藝術創作創新發展的有效手段。許多有個性的當代展覽會獲獎走紅者都是書法繼承創作上對諸要素資源進行雜交嫁接的高手。

4、 “組合櫃”、“高層洋房” 矩陣式大鉅製成為展廳搶眼的主要手段

大無疑是獲取視覺感受的重要手段。為了在展廳中能夠跳眼和獲得教強的感染力,大幅式一致是一個展廳書法作品的主要特徵。從近幾年的國字展覽來看,作品幅式的大還有發展之趨勢。從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模仿明清高堂大軸的縱向發展到頂天立地的極值,近年又有橫向富態肥胖發展之趨勢。而象王冬齡、陳振濂在地上創作張掛於展廳,縱做頂天立地,橫佔一面牆的作品更是將巨幅作品的尺幅之大感染力之強探索到了極值。鑑於作品的過於縱向高長,許多大展徵稿啟示中規定了最大尺幅的限制。如不超過八尺等要求,但聰明的作者們卻在橫向尺幅上做起了文章,於是豎向八尺、橫向八尺的方幅作品,橫四條、六條、縱八尺或橫八尺,縱四、五、六條疊加組合的“組合櫃”式作品出現了。它在不違背徵稿要求的同擴大了作品整體幅式面積,使作品達到了最大可以達到的賺取觀者眼球的效果。這些大鉅製大幅式作品,不僅表現於較大字號和靠功利取勝的小楷作品。而且也表現於那些那些講究微妙情調趣味的精緻行草書手札,這些既往多以冊頁手卷形式出現的作品,因冊頁手卷作品數量的限制,也以高層洋房縱四、五、六,橫二、三、四方陣形式改頭換面於展廳中出現。這些“組合櫃”、“高層洋房”陣列作品形式的出現,以排比式、遞進式、多回環形式刺激著觀者的眼球,它在取得展廳展覽效果的同時,是否也存在著

作品割裂斷氣的弊端,也許值得討論。或許需要在組合關係上做細功夫和營構。

組合櫃作品舉例(二屆中青展作品)

5、 拼貼色紙成為書作構成新趨向

書作用紙採用拼貼色紙可以說在唐代即有先例,傳張旭《古詩四帖》就是寫在五色紙上的。但這僅是偶見,其在古代並不盛行。其被重視並作為重要手段是借鑑西方美術的學院派創作。雖然學院派以主題型與傳統的書寫型為異相標榜沒能如其倡導者的願望發展起來。但拼貼和色紙的運用手法卻被作為展廳書法獲得較好的視覺效果手段逐漸被多數作者所普遍接納和運用。而且近年來聰明的造紙商也根據這一展廳書法創作的需要,專門生產出一紙兩色或多色的專用紙。這不僅免去了作者們在禪心謁慮進行筆墨揮運創作的同時,還要去花費精力進行要求精細的拼貼粘接工藝,避免因拼貼粘接工藝不佳而破壞作品的效果,甚至使來書寫良好的作品而流於失敗。這是書家創作豐富多樣新形式作品的福音,同時也為書畫用紙商贏得新的市場和利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