灶王爷,原来是皇亲国戚

祭灶节

灶王爷,原来是皇亲国戚

我打算写一写中国的传统节日。但 我为什么要从祭灶节写起呢?“一年之计在于春”,在中国,春节绝对是全民族最大的节日,按理我应该从春节写起。可是,现在的小朋友——包括很多九零后的大“小朋友”——并不太清楚,其实春节从祭灶节就已经开始了。

祭灶节俗称小年。为什么叫小年?我猜是因为它离大年——也就是春节——近在咫尺的原因。北方的小年是在腊月二十三,但也有不同的,南方不少地方就是在腊月二十四,鄱阳湖等盐湖地区则是定在腊月二十五。这是因为古代有“官三民四船五”的传统,官就是官家,民是老百姓,船指的是渔民。北方在南宋以前都是政治中心,老百姓大概是想沾点“官气”,所以也就跟着官家一起过了。从那一天起,人们正式开始除旧迎新了。晋东南地区有一首歌谣:“二十三,祭罢灶,小孩拍手哈哈笑。再过五,六天,大年就来到。辟邪盒,耍核桃,滴滴点点两声炮。五子登科乒乓响,起火升得比天高。”就充分体现了其时的热闹场景和浓浓的年味。

灶王爷,原来是皇亲国戚

祭灶节是我国传统节日,历史悠久。钻木取火的发明使人类与动物彻底划清界限,我们的老祖先架起的火堆就是最原始的“灶”。他们围着火堆唱歌跳舞,大概就是最早的祭灶仪式了。当然,那时候人们的心里可能还没有“灶神”的概念,或者说只是一种很单纯的对自然的崇拜,但正是由于这种崇拜,才渐渐地引领出“灶神”来。早在秦代以前,祭灶就已成为国家祀典的“七祀”之一了。到了汉代,又被列为大夫“五祀”之一。可见这位灶爷非同小可。

中国的“神”之多,列为世界之最是绰绰有余。每个神都有名有姓,有故事,有传奇,与众不同。灶神当然也不例外,但它有个最特别之处,就是关于灶神其人,说法不一,并且在性别上也有分歧。古代经学家认为灶神为老妇或美女,《仪礼·特牲馈食礼》说灶神是一位主司厨房烹调事务的女神——先炊;隋朝《玉烛宝典》也说“灶神姓苏,名吉利,妇名博颊。”而《敬灶全书》又称“灶神姓张,名单,字子郭,当属男神。”《杂五行书》则说“灶神名禅,字子郭,衣黄衣,披发,从灶中出。”还有“灶神,其状如美女,着赤衣,名髻也。”的说法;也有认为灶神是炎帝、黄帝、祝融、宋无忌的;在民间还有供奉张奎和高兰英夫妇的,这个应该是来自《封神演义》,是姜子牙封的。

民间传说也不尽相同。有一个传说是:古时有个叫张单的,娶妻丁香。丁香贤惠孝顺,生活虽然清贫,倒也其乐融融。后来张单外出经商,发了财,看上一个妓女,叫海棠,便回家休了丁香。这个海棠好吃懒做,失火烧光了家产,便丢下张单,另寻新欢去了。张单过起了流浪乞讨的生活。腊月二十三,他到一家靠打柴为生的农家去讨饭,没想到女主人竟是丁香。他羞愧难当,一头钻进灶门里憋死了。玉皇大帝知道后,念在本家(据说玉帝也姓张)的份上,便封他为灶王。

灶王爷,原来是皇亲国戚

还有一个传说是这样:古时有一对张氏兄弟,哥哥是泥瓦匠,弟弟是画师。哥哥的拿手活是盘锅台,大家都夸奖他垒灶手艺高,称他为“张灶王”。张灶王爱管闲事,遇上吵闹的媳妇他要劝,遇上凶婆婆他也要说。慢慢的,左邻右舍有了事都要爱找他,他俨然是一个和事佬。张灶王整整活了七十岁,寿终正寝时正好是腊月二十三日深夜。张灶王一死,张家就乱了套。他活着时是一家之主,家里事都听他吩咐。弟弟只会诗书绘画,虽已花甲,但从未管过家务。几房儿媳妇都吵着要分家,画师被搅得无可奈何,整日愁眉苦脸。有一天,他终于想出个好点子。就在腊月二十三日张灶王亡故一周年的祭日,深夜,画师忽然把全家人喊醒,说是大哥显灵了。他将儿子媳妇全家老小引到厨房,只见黑漆漆的灶壁上,若隐若现显出张灶王和他已故的妻子的容貌,一家人立时都惊呆了。画师说:“我梦见大哥和大嫂已成了仙,玉帝封他为‘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你们平素好吃懒做,妯娌不和,不敬不孝,大哥知道很生气,准备上天禀告玉帝,年三十晚下界来惩罚你们。”儿女侄媳们听了这番话,惊恐不已,立即跪地连连磕头,恳求灶王爷饶恕。从此后,经常吵闹的弟兄媳妇们再也不敢撒泼,全家平安相处,安宁度日。这事给街坊邻友知道后,一传十,十传百,都赶来张家打探虚实。其实,那夜灶壁上的灶王,是画师预先绘制的。他是假借大哥显灵来镇吓儿女侄媳,不料此法果真灵验。所以当乡邻来找画师探听情况时,他只得假戏真做,把画好的灶王像分送给邻舍。这样一来,渐渐就形成了祭灶的习俗。

灶王爷,原来是皇亲国戚

按官品级别算,灶王属于低等神仙。可是他为什么能受到人们如此重视?这与他的职能有关。实际上他就是个“督查”,你这一家人的行为举止他都要记录在案,并在每年的腊月二十三向玉皇大帝汇报。“灶君受一家香火,保一家康泰。察一家善恶,奏一家功过。每奉庚申日,上奏玉帝,终月则算。功多者,三年之后,天必降之福寿;过多者,三年之后,天必降之灾殃。”虽然没有实权,但他能直接在玉皇大帝面前进言!谁还没做过点亏心事?谁不怕别人背后说坏话?

真有那么灵验吗?大家再听听这个故事:相传朱元璋小的时候,家里很穷。一天,他母亲正在做饭,突然有一只喜鹊闯进来,叫道:“朱家天下万万年!朱家天下万万年!”朱母生气道:“什么万万年,不要开我们的玩笑。我看哪,有个二百七十六年就不错了。”朱母一边说,一边生气地用勺子敲打灶台,以赶走喜鹊。这时,被朱母敲得鼻青脸肿的灶神现身了。他无奈地对朱母说:“朱老妈呀,老天爷让你们朱家天下万万年就是万万年了嘛,你干吗还生气呀?现在好了,你说二百七十六年就只有二百七十六年了咯。” 后来,明朝果然只存在了二百七十六年。

灵验吧?所以,人们谁都希望灶神能在天庭为自己多说好话,你看灶神旁边的对联不就写着“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吗?可是,怎么才能让这位灶爷说好话呢?有办法,中国人是何等聪明啊!我们这儿有一句农谚,叫“二十三,麻糖把嘴沾”。沾谁的嘴?当然是灶王爷的嘴了。麻糖也叫麦芽糖,好像还有几个其他的叫法,这是我后来才知道的。鲁迅在《送灶日漫笔》中说:“灶君升天的那日,街上还卖着一种糖,有柑子那么大小,在我们那里也有这东西,然而扁的,像一个厚厚的小烙饼。那就是所谓‘胶牙饧’了。本意是在请灶君吃了,粘住他的牙,使他不能调嘴学舌,对玉帝说坏话。”

灶王爷,原来是皇亲国戚

我们小时候基本上难得吃到糖果,所以,麻糖就成了我们的一种奢求,只有在腊月二十三才能一饱口福。小时候的味道,说老实话早已记不得了,但那种馋涎欲滴的情景却历历在目。这也是托了灶王爷的福,沾了乡俗的光。俗话说“拿人家的手短,吃人家的嘴短”,想必这位灶爷也是个贪嘴的家伙。吃了人家的麻糖,嘴就变甜了,就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捡好听的说。人类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贪腐现象,我没有做过考究;但从祭灶习俗的悠久历史上看,这位灶爷作为中国贪官之“鼻祖”绝对是当之无愧的。无论是人还是神,一旦起了贪念,就不得不背信弃义做人,昧着良心做事。史上大凡贪官都不得善终,并留下千古骂名。如秦时的赵高,明代的严嵩,清朝的和珅……但是灶王爷却至今仍受到人们的崇拜,其中的缘由或许是因为他依然在任,人们不得不屈服;再不就是他做事比较谨慎,属于“大错不犯,小错不断”的那种;虽有贪为,却并无伤害到大众的利益;就是同时下凶猛猖獗的“苍蝇”相比,他已经算是官场中“好人”了。

记不清从什么时候开始,祭灶的仪式渐渐淡出了我们的生活。虽然小年还是要过的,只是已经简化成了吃顿饺子,放几挂鞭炮,甚至连灶王爷的画像在现代化的厨房里也无处容身了。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灶王爷的依赖和信任也在不知不觉中变得若有若无。尤其是零零后这一代青少年,简直不拿这位爷当回事了。

灶王爷,原来是皇亲国戚

过去祭灶,那可是非常讲究的。宋朝诗人范大成有一首《祭灶祀》,“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圆。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触秽君莫嗔。杓长杓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就把中国古代人民祭祀灶神的习俗、民众的心理刻画得淋漓尽致。我清楚地记得小时候的情景:二十三那天,天将黄昏时,父母便将早已准备好的一桌供品摆到灶台前。这是这一天之中的高潮部分。母亲一大早就开始忙了,炒瓜子、炒大豆、炒花生、蒸馍馍、炸粉条……母亲能蒸出各种各样的馍馍花,还能把炸好的粉条摆出各种花样。再加以红绿颜色的点缀,一桌漂亮又经济的供品不消半日就在她的手中诞生了。在我们这里,给灶王爷上的供品和给祖先上的供品基本上没有太大区别。唯一不同的就是灶王爷面前多出的那盘麻糖,祖先是享受不到的。供品摆好后,父亲便招呼我们过去,齐刷刷跪倒在灶台前。然后,他恭恭敬敬地焚上三支香,轻轻取一块麻糖,一边往灶王爷的嘴边抹,一边念念有词地嘟囔些什么。最后,我们磕上三个头,起来。父亲双手将灶王爷的画像揭下来,捧着拿到院子里。院子中央早已备好了秸秆,父亲便将画像放在秸秆上,连同母亲剪好的纸马一起烧掉。在火焰熏熏,烟雾缭绕的同时,父亲还要燃放几个“二踢脚”。这炮声既是对灶王爷的欢送,也是对不日及至的春节的恭迎。这之后的几天,家里人一直都非常忙碌,扫屋子、扫院子、压粉条、压饸饹、写对子、糊灯笼、贴窗花……一直到年三十,贴对联和年画的时候,一张崭新的灶王爷画像又被恭恭敬敬地请回到原来的地方。这是一年中最后的一天,灶王爷在这一天重新走马上任。

比起送行,灶王爷的重归显得惨淡了一些。虽然人们依旧是毕恭毕敬的态度,但仪式已十分寒酸。好在灶王爷是个通情达理之人,他知道人们这时候都非常忙,忙得不亦乐乎,顾此失彼是情有可原的。单就这一情操,灶君已足够成为官场上的楷模。尽管他略有徇私枉法之嫌,也绝称不上两袖清风,铁面无私;但总体上讲,他还算是个蛮有人情味,知道体恤百姓疾苦的,良心未泯的官员,这已经十分难得了。

灶王爷,原来是皇亲国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