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柯:去槓桿與穩槓桿該如何平衡房市股市

最近央行對“去槓桿”的說法有了微調,從此前嚴厲的“去槓桿”變成了“穩槓桿”,也就是不加不減,或者穩中慢減。

市場經濟就是槓桿經濟,不可能沒有一點槓桿,就像找不出幾個企業沒有負債經營一樣。首先要搞清楚高槓杆的形成原因是什麼?簡單說,我們現在接近200萬億的M2就是槓桿產生的根本原因,央行發了這麼多貨幣,全部進入銀行系統是不現實的,即便進入銀行,也是被用作借貸,同樣會產生槓桿,如被各家銀行視作優質資源的房地產貸款。實際上,在投資渠道非常狹窄的情況下,大量資金是不願意只要銀行一年期三年期那麼點利息的,這些資金會選擇比較高收益的產品,而這些產品要獲得高收益,勢必加槓桿放出,整個社會的槓桿水平就會水漲船高。如果沒有這麼多M2,槓桿的基礎是不存在的。有了貪婪的流動性,才可能有高槓杆。

也許有人說,經濟要發展,鈔票肯定是要印的,所以雖然社會高槓杆的基礎存在,但現實中如果槓桿太高就會形成泡沫,經濟就會蘊含風險。杜絕風險就要去槓桿,怎麼去?現實之中高槓杆的地方在哪兒?在民間借貸,民間借貸大部分又去了哪?在房地產。可以說,分期付款的房地產市場是高槓杆的重災區,也是始作俑者,三成首付,大家算算是幾倍槓桿?但房地產的槓桿去得掉嗎?去得掉,全款買房,銀行全面禁止開發商信貸,這可能嗎?上世紀90年代初就這麼幹過,硬著陸,結果如何呢?現在房地產體量這麼大,是GDP的4倍,誰敢這樣去槓桿?

不去不行,去也艱難,於是開始“穩槓桿”。高槓杆不是一天形成的,也不是市場自己主動去形成的,板子全部打到市場上,難免會有微詞。飯要一口一口地吃,高槓杆要先“穩”後“降”,其實先穩住,然後讓不斷增長的市場需求去消化新增的流動性,槓桿自己就會下來,以時間換空間。當然,從可替代的方法看,還可以轉移流動性去槓桿,也就是引導流動性從高槓杆區域向低槓桿區域遷徙。從全球範圍的經驗看,房地產和資本市場是兩個最大的資金蓄水池,也就是平抑槓桿的兩大力量,美國股市和房地產的市值大致相等,都為30萬億美元左右,黃金比例1:1;而中國房地產市值有430萬億人民幣,滬深股市總市值不足50萬億人民幣,比例為8:1。“重房輕股”已經導致了畸形的資源錯配,也是高槓杆難以去掉的根本原因。

“穩槓桿”一旦成為各方共識,就應加大對資本市場的支持力度。“穩槓桿”首先對傳統金融如銀行構成利好,中國銀行(港股03988)業頂著“全球最賺錢”的光環卻被給予了全球最低的估值,原因就是大力度去槓桿清理表外,現在從“去”到“穩”,一字之差卻給銀行業帶來了新的喘息之機。銀行股的穩定將為A股夯實底部打下堅實的基礎,而從高槓杆區域源源不斷遷徙的流動性,將為處於估值窪地的資本市場帶來新的活力。這樣一來,槓桿降下去了,大量國有資產還能獲得股權增值,這在土地財政已經捉襟見肘,地方債務高居不下的背景下,是一件一舉多得的好事。

本文源自金融投資報

更多精彩資訊,請來金融界網站(www.jrj.com.c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