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畫中線條的魅力

​“書畫同源”的說法,自古有之!

其中大篆中就有很多繪畫的因素,那小篆所展現的也就更加的規正,嚴謹,方正!

在講課之前,馬老師還特地給我們看了兩個,關於馬(乾)老師現場臨寫大,小篆的視頻,老師下筆蒼勁中帶著柔韌,實在是讓眾畫友驚歎連連。

馬老師在課上更是建議我們,如果處在瓶頸期,突破不下去,可以去練習書法,二者異曲同工,有著很微妙的東西!

而我們現在所處的階段,有一個很大的缺失,筆的功夫!

線條的凝練,根本就沒有顯示出它獨有的魅力!

中國畫中線條的魅力

最初的甲古文,看山就是山,看水就是水,日月同輝!書畫相伴相生!

中國畫中線條的魅力

書法中的大篆遒勁凝重。字體結構整齊,筆畫勻圓,並有橫豎行筆,形體趨於方正。

小篆要求線條一定到位,就像畫畫一樣,線條要放的出去,更要收的回來。而我們目前所展現的,往往就是線條收不住!

看老師畫的枝杈,下筆一定要有力度,枝杈很嚴謹的長在上面,線條要很硬,必須有力量!

那行草書呢,頓挫很講究,這點在畫藤類作品時有充分體現。看上圖右面第一角和下圖

中國畫中線條的魅力

老師講,咱們即便畫藤也不能很軟,看這兩條藤,老師是這樣形容的,由根部用筆狠自下而上,緩衝,繼續,線條也會隨之越來越軟,就像流水一樣,或者說是一大壺水往外倒,開始倒出的水一定會非常衝,然後呢,隨著壺裡的水越來越少,筆上的墨越來越少,最後的乾枯。

不要去重複,它本身就是由溼到幹,由重到輕,由潤到枯,由濃到淡的過程,它所展現出的深淺變化,濃淡變化才是這條線的魅力,小篆取的就是這段。

馬老師講,馬(乾)老師提到,小篆雖然不是通篇下來就不蘸墨了,但是卻一定要無縫的接上,小篆的線條在後期是非常叫勁兒的,再加上實用性與行楷書等相比要差點,所以到如今也不是很流行,但是如果您能安安靜靜的坐下來晚自習小篆,那是最最養生的,因為練習篆書是最最使人平心靜氣。

平心靜氣這四個字尤為難得!

當然,也不是說寫別的書體就不能養生,例如文徵明,在86歲時寫的繩頭小楷,最大的字都不超過5毫米,試問咱們有幾個能86歲寫出不超過5毫米的繩頭小楷!

那麼年輕的我們應該怎麼樣?

馬老師是這樣形容的,我認為真的很貼切。

線的魅力就像咱們人,在甩開膀子時就像草書,是感情的宣洩,是寫意畫的標配。平心靜氣時咱們就研究工筆,用小篆的筆意寫出心中的靈動。

一個人的修為,就是一個人的的一生!他本身就是很精彩的一根線,硬時要雷厲風行,軟時要柔韌精緻,一樣有一樣的內涵,要柔中有剛,剛中有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