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流轉讓聊城後業村民「閒」起來

擁有1300畝耕地、500餘人的尹集鎮後業村,因將土地全部流轉,實現了規模經營,村民全都“閒”了起來,成為十里八鄉的明星村,讓周圍仍被“困”在土地上的村民羨慕不已。

“俺把17畝承包地全都流轉了出去,啥也不用管,年收入近2萬元。”談起自己如今的清閒生活,後業村村民陳業國樂滋滋地說。然而,誰也不會想到,就在土地流轉之前,陳業國卻是另一番生活狀態。

年過五旬的陳業國家庭負擔較重,妻子患病無法乾重體力活,孩子又都在外地打工,家中17畝土地全靠他一人“打理”。伴隨著年齡的增長,常年繁重的體力勞動讓陳業國的身體有些吃不消。尤其在農忙時節,更讓陳業國忙得不可開交。“這些地光靠自己種,根本就不現實,若僱人幫忙,那又划不來。”關於17畝耕地的處理問題,早已令陳業國頭痛不已。

瞭解到陳業國的苦惱後,後業村黨支部經多方協調,將其手中的17畝耕地一次性流轉給了當地的種糧大戶趙元漁,讓他在收入不減的情況下,從土地中解放了出來,徹底改變了以往的生活窘境。“現在土地的耕種一點也不用俺操心,坐在家裡就能領租金。”陳業國表示,等妻子身體好轉了,他準備到縣城去打工,多掙一份收入。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目前在後業村像陳業國一樣,離開土地“閒”起來的村民並不在少數。

後業村地理位置偏僻,村民大都以種植糧食作物為主,土地收益較低。為提高家庭收入,70%的村民都外出打工,留在村中看守土地的都是老弱病殘幼。由於人力、物力、資金等投入嚴重不足,土地種植收益少,部分耕地甚至長期閒置,造成資源的巨大浪費。“這種局面若長期存在,將會嚴重製約農村經濟的發展。” 從2015年開始,後業村黨支部書記陳業華便將“提高土地種植效益”作為工作重點,努力改變土地不受待見的尷尬窘況。

通過流轉,讓願意且有能力耕種的人來經營,這是提高土地收益的最佳捷徑。“若是小規模、條塊化流轉,不僅流轉租金低,而且無法實現規模經營,這則失去了流轉的意義。”經過到多地考察學習,陳業華總結先進經驗,通過召開村民代表大會,決定按照依法、自願、有償的原則,對全村土地進行統一流轉,調整種植結構,力爭實現種植效益的最大化。最終,種糧大戶趙元漁“接手”後業村千畝集體土地,改種小麥種子和露天尖辣椒,進行規模化種植。

“目前,土地流轉後,外出打工的年輕人不用再擔心家裡的承包地閒置,留守的老人也可以從繁重的農活中解脫出來,參加一些自己喜歡的文化活動。”談到土地“易主”後村中的新變化,陳業華喜上眉梢,他表示,將會帶領大家將“規模流轉”的模式繼續堅持下去,讓“閒置田也掙錢”,全面提高土地收入。

今年夏收時,一些閒不住的村民,又跑到自家“地盤”上打工,噴藥、除草,賺取另一份收入,成為名副其實的“雙薪族”。陳業華則帶領村中擁有農機的村民,成立了合力農機合作社,四處收割小麥,收入翻倍增長。

如今,後業村民雖“閒”起來,但收入不減反增,朝著小康路上闊步前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