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門何以成了中國國家象徵?

撰文/夏楊

對於千年古城北京來說,聞名遐邇且有象徵意味的建築很多。其中天安門算是最突出的一個!很多人可能沒去過北京,但有多少人不知道天安門?

事實上,城樓圖案醒目出現在國徽裡的天安門,不僅是北京的象徵,也是中國國家的象徵。

天安門何以成了中國國家象徵?

北京時常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

不過,當我們回望歷史時,就會發現,在過去漫長的封建時代,天安門其實只是紫禁城的一個城門而已。

同時還有個常識是,中國社會從古代走向近代、現代的過程中,出於天災、戰亂等多種原因,歷史上的許多城牆、城門都消失不見了。

那麼,為何天安門地位不降反升,最終成了中國國家象徵?

天安門何以成了中國國家象徵?

天安門背後的紫禁城(故宮)

“蒯魯班”的匠心設計

北京是明清兩代的都城,紫禁城(現故宮)就是當年的宮城。封建時代的北京,宮城外還有皇城,皇城外還有內城,內城南還有外城。

而天安門在明清時代,不過是皇城“紫禁城”的南門而已。

天安門何以成了中國國家象徵?

清代末年的北京地圖(資料圖)

天安門始建於明朝永樂十五年(1417年),當時叫“承天門”,寓意“承天啟運、受命於天”,皇權意味明顯。

永樂元年(1403年)正月,剛登上皇位的朱棣當時還身在南京。他決定把帝國都城遷到他的老根據地北平去。當年他就把“北平”改成了“北京”。

天安門何以成了中國國家象徵?

明永樂皇帝朱棣畫像

對於當“首都”,有3000年曆史的北京等閒視之。早在公元前1045年,北京就成了薊、燕等諸侯國的都城。公元938年後,北京先後成為遼陪都、金中都、元大都、明清國都……

我們就從元代開始說。1264年元世祖詔令燕京作為中都,九年後改為大都。1267年開始在這裡營建新都城。明朝建立之初,朱元璋的大將徐達攻克元大都,更名為北平。

天安門何以成了中國國家象徵?

元大都佈局復原圖

1417年,意欲遷都的永樂帝從全國徵調能工巧匠,開始大規模營建北京城。皇宮的設計者,是明代建築家、後來官拜工部侍郎的蒯祥。受命設計承天門時他還不足20歲。他設計出的承天門是一座牌坊式建築,黃瓦飛簷、朱漆金釘、氣勢非凡。永樂帝贊其為“蒯魯班”!

天安門何以成了中國國家象徵?

建築大師蒯祥畫像

然而,承天門僅建成30多年後,就遭雷擊起火焚燬。1465年,在工部尚書白圭主持下,66歲的蒯祥重新設計並領銜重建了承天門。

這次,蒯祥將牌坊式改成了宮殿式,奠定了今天天安門的形制。

天安門何以成了中國國家象徵?

今日天安門和明代形制相同

明末李自成起義中,多災多難的承天門再次被毀。這也走完了它在明代的生命歷程。雖然第二年又被重建,但名字已改為“天安門”,主人也換成了剛剛入主中原的大清王朝。

天安門何以成了中國國家象徵?

清末天安門資料圖

天安門,取“受命於天、安邦治國”之意,皇權意味依舊濃烈。到了晚清光緒年間,八國聯軍曾洗劫並炮轟天安門,給中華民族留下了悲慘恥辱的記憶。民國時期皇權成為歷史,天安門在社會動盪中變得破敗不堪。

直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並定都北京,天安門得以“重生”,其價值和功能被重新評估、定位。

天安門何以成了中國國家象徵?

天安門在新時代生機煥發

1969年,年久失修的天安門迎來一次徹底修繕,舊城樓被拆除,按照原有形制和規模重建。重建後通高34.7米,比舊樓高了83釐米,抵消掉了因舊樓變形下沉耗損的高度。在1980年大修中,抗震能力也被提高到了9度。

而從1988年開始,天安門對公眾開放。終於,皇城之門的神秘氣息盡數褪去,普通民眾也有了一睹其風采的機會。

天安門何以成了中國國家象徵?

1970年重修後的天安門城樓

中國建築藝術典範

在歷史變遷中,多數城牆、城門毀於戰火、雷擊,或在城市建設中被人為拆除。但步入近現代的天安門,其地位卻越來越突出。究其原因,自然與其自身的獨特性有關。

天安門何以成了中國國家象徵?

天安門本身就是件藝術品

首先就是它的位置特別。它位於明清皇城的中軸線上,是皇城的正門。並且,在古代它就被賦予很多政治功能。比如它是皇帝頒發詔令之地;遇到新皇帝登基、冊立皇后等重大慶典活動才啟用;皇帝只有每年去祭天、祭地、祭五穀時,才由此門出入;將領出徵時祭旗、皇帝御駕親征時祭路、刑部秋審等重大儀式也在此進行。

天安門何以成了中國國家象徵?

每日升旗儀式都吸引眾多遊人

民國元年(1912年)二月十二日,隆裕太后在天安門城樓上以宣統皇帝(溥儀)名義發佈退位詔書。這是天安門最後一次履行皇權使命。

其次,天安門的建築藝術本身也可圈可點,是中國傳統皇家建築的典範之作。

天安門從上到下分為城樓和城臺兩部分。硃紅色城臺高13米,為磚石結構,四周環繞琉璃瓦封頂的矮牆。城臺下有五個券門,中間的最高大,位於北京皇城的中軸線上,過去只有皇帝才能由此門出入。

天安門何以成了中國國家象徵?

天安門雄偉壯麗金碧輝煌

城樓為木結構,是中國傳統的重簷歇山頂建築,大殿飛簷下是排列有序的斗拱和梁枋。大殿內有60根直徑92釐米的紅漆木柱,承受著屋頂建築大部分重量。城樓東西面闊九楹,南北進深五間,取“九五至尊”之意。城樓所用木材多為楠木。

天安門城樓整體建築穩健持重、造型典雅、氣勢宏大,結構佈局巧妙、建築工藝精湛,體現出高超的藝術水準,是難得一見的精品佳作。

天安門何以成了中國國家象徵?

天安門城樓主體為木結構

另外,天安門的附屬設施也深具文化底蘊。門前金水河上有一排漢白玉雕欄石橋,橋身如虹,曲線動人。

中間那座石橋雕著蟠龍,過去是皇帝專用的,叫“御路橋”。左右兩邊的橋才是官員和兵丁走的,還按品級分為“王公橋”、“品級橋”“公生橋”,講究頗多。

天安門何以成了中國國家象徵?

天安門前的金水橋

金水橋南北各安置有一對高大的漢白玉石獅。石獅雕刻於明永樂年間,瞪眼咧嘴,威武雄壯,身披纓絡,工藝精湛,頭頂有鬣毛卷成的13個旋渦狀疙瘩。按當時規制,屬最高等級石獅。


天安門何以成了中國國家象徵?

這是中國傳統北方石獅的代表作

天安門前後還有兩對建造於明代的華表,高近10米,頂端蹲著神獸“犼”。天安門前華表上的犼臉朝宮外,被稱為“望天犼”、“望君歸”。天安門後面的犼臉朝宮內,被稱為“望君出”,意為勸皇帝走出深宮瞭解民間疾苦。

天安門何以成了中國國家象徵?

華表頂端蹲著神獸“望天犼”

政治象徵意味凸顯

天安門城臺中間券門的上方,懸掛著毛主席的巨幅畫像。

將領袖畫像掛上天安門城樓,這從民國時期就開始了。

民國十七年(1928年),蔣介石北伐勝利後,孫中山畫像就被掛上天安門城樓。這是天安門城樓上首次掛上偉人畫像。

天安門何以成了中國國家象徵?

天安門上的巨幅毛主席畫像

1949年10月1日,開國大典在北京隆重舉行,天安門是開國大典的核心舞臺。當天下午3時,毛澤東主席在天安門城樓上向全世界莊嚴宣佈:“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並按動電鈕,升起新中國第一面五星紅旗,接著舉行了盛大的閱兵式。

天安門何以成了中國國家象徵?

油畫《開國大典》局部 作者/董希文

天安門見證了歷史,從此成了國人心中的聖地。

此後每每舉行國慶閱兵等重大慶典,都固定在天安門前舉行。為此天安門前方東西兩側,還修建了能容納萬人的觀禮臺。

天安門何以成了中國國家象徵?

天安門前的閱兵儀式

也基於此,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設計國徽時,天安門成了重要元素,城樓圖案被安置在國徽中央。天安門形象成了中國國家的象徵。

天安門何以成了中國國家象徵?

人民大會堂門頭上的國徽

天安門政治象徵意味的提升,也和天安門廣場的擴建及周邊建築有關。

古代的天安門前只有一個狹小封閉的“T”形宮廷廣場。民國三年(1914年)五月,北洋政府啟動舊城改造計劃,拆除了天安門前的一些舊建築,將封閉的宮廷廣場拓展成了可自由穿行與逗留的開放空間。

天安門何以成了中國國家象徵?

民國初年天安門前廣場還很狹小

1954年,天安門廣場中修建了人民英雄紀念碑。1958年,為迎接十週年國慶,天安門廣場開始了史上最大規模的建設。東西兩側建起了人民大會堂和中國革命歷史博物館(2003年組建中國國家博物館)。

天安門何以成了中國國家象徵?

廣場東側的國家博物館 圖/視覺中國

1976年毛澤東主席逝世,天安門廣場上原中華門位置修建起了毛主席紀念堂。

這些建築,皆圍繞天安門及天安門廣場佈局展開,這提升了天安門及天安門廣場作為國家政治中心的地位,其象徵意味進一步凸顯。

天安門何以成了中國國家象徵?

廣場上的毛主席紀念堂

天安門的身後,是巍峨壯麗的紫禁城,是輝煌燦爛的歷史文明;其身前,是開闊的天安門廣場,是一系列國家標誌性建築。居於連接點上的天安門,無可爭議地成了首都的象徵、國家的象徵!

天安門何以成了中國國家象徵?

油畫《天安門前》 作者/孫滋溪

所以,如果你第一次去北京,並且只能去一個地方,那就去天安門看看吧!

天安門何以成了中國國家象徵?

天安門吸引了全世界遊人

天安門何以成了中國國家象徵?

作為國家象徵的天安門已深入人心

夏楊 人文工作室 出品

原創,精品。做時間的朋友,在歲月中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