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庫觀點|管網公司成立在即 互聯互通指日可待

近日,有關國家管網公司將於年底成立的報道甚囂塵上。不少市場人士紛紛表示"幸福來得太突然",這標誌著長期處於上游高度壟斷的油氣管道資產即將開啟市場化的破冰之旅,天然氣管網也將加速實現互聯互通。

2017年5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於深化石油天然氣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分步推進國有大型油氣企業幹線管道獨立,實現管輸和銷售分開"。但業界認為,此次實質性推動成立國家管網公司,動作之快、之突然有些"出乎意料"。

長期以來,我國油氣管網資產主要歸屬於"三桶油",其中中石油佔85%,中石化佔8%,中海油佔5%,其他公司僅佔2%。隨著我國油氣發展,特別是煤制氣、煤層氣、緻密氣、頁岩氣的逐步開發利用,迫切需要利用管網及其設施進行運輸、儲存,盤活現有資源。當前包括管網在內的天然氣基礎設施建設嚴重滯後於產業發展速度,並已成為業界公認的必須優先解決的突出問題。

中國能源研究會《中國能源發展報告2018》(中能智庫系列叢書)數據顯示,2017年隨著全國經濟好轉、天然氣價格改革加速、利好政策持續推動、大氣汙染防治行動力度空前等因素的影響,我國天然氣市場回暖明顯,全年天然氣消費量為2407億立方米,同比大幅增長340億立方米,增幅17.8%,消費增量超出2014年~2016年總增量,創新我國天然氣市場增長記錄,市場呈現出爆發式增長。但在冬季我國天然氣市場卻呈現出供不應求的局面,尤其是華北地區嚴重缺氣,反映出了我國中游基礎設施建設的一些問題。

截至2017年底,全國天然氣幹線、支幹線管道總里程達到 7.6 萬公里,一次輸氣能力約 2800 億立方米/年,天然氣主幹管網已覆蓋除西藏外全部省份。"十二五"期間累計建成幹線管道 2.14 萬公里,全國城鎮天然氣管網裡程達到43萬公里。我國天然氣管網互聯互通程度很低,基本沒有雙向輸送能力。而天然氣供求平衡調配主要通過基礎設施來實現,尤其在冬季應急調峰上,而在已接通管網的區域,由於天然氣管道所屬企業不一樣,互聯互通程度不夠。2017年僅有中石油和中海油分別利用各自的優勢進行聯手保供,實現了"南氣北運",有效地緩解了京津冀區域的保供壓力。

在此背景下,今年以來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等相關部委開始尋求加快推進天然氣管網之間,以及天然氣管網與LNG接收站之間的互聯互通。2018年3月7日,國家能源發佈《2018年能源工作指導意見》,明確提出天然氣產供儲銷體系建設工程。完善天然氣管網,推進天然氣管網互聯互通,打通"南氣北上"等反輸和調運瓶頸,消除增量氣源的入網瓶頸,加強氣源間互供互保。

國家管網公司的成立使得原本各自為戰的天然氣管道資產得到統一管理和運營。新管網公司預計將分三階段進行:首先,中石油、中石化及中海油將旗下管道資產及員工剝離,並轉移至新公司,再按各自管道資產的估值釐定新公司的股權比例;隨後,新管網公司獲注入資產後,擬引入約50%社會資本,包括國家投資基金及民營資本,新資金將用於擴建管網;最後,新管網公司將尋求上市。多元資本加快進入,地方管網公司、燃氣公司等獲得持股,統一規劃建設的同時合理調配全國天然氣資源,繼而促使不同性質公司的天然氣管網之間實現互聯互通。天然氣管網的互聯互通也將加速管道及LNG接收站等基礎設施向第三方公平開放,有助於制定科學合理的管道價格,使更多市場主體展開公平的競爭。

(梁津 聯繫電話:13811546541)

《中國能源發展報告》、《中國能源形勢分析與預測報告》(月報、年報)、《中國能源互聯網報告》、《能源研究》(月刊)、《能源週報》、《中國天然氣市場運行監測週報》、《中國天然氣市場運行監測月報》等刊物徵訂通道皆已經開啟,訂閱請關注中能智庫並回復“訂閱”,或電話010-88825998或發郵件[email protected]申請訂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