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紅店排隊靠「託兒」?那些年我們追過的店:這個鍋我們不背!

每當路過形形色色的網紅糕點、網紅茶店、網紅餐飲,都可以看到一隊一隊的大軍浩浩蕩蕩在門口待命。當時不由得感慨,現在的茶鋪和甜品生意真的是好做,消費者自願排著隊來為你消費,夫復何求?

但一家“鮑師傅”就請“托兒”一事道歉,承認確實在排隊過程中請了一部分充場面的人來輔助營銷。但同時表示:只有一家店是這樣,其他的店鋪沒有僱人排隊。

這可謂一石激起千層浪,隨後諸多網紅店均表示:這個鍋我們不背!顧客都是真愛粉,不存在請人充場面。

網紅店排隊靠“托兒”?那些年我們追過的店:這個鍋我們不背!

天津市娜娜家法式甜品

之所以反響如此之大,在於這一行為觸及了我國工商總局在《侵害消費者權益行為處罰辦法》裡邊的相關規定。其中一條是:經營者不得采用僱傭他人等方式進行欺騙性銷售誘導。而網紅店鋪這種僱人排隊,在排隊視覺上對消費者進行的誘導,已經算是違反規定。

通過這場露餡的營銷,我們甚至看到了一條新的產業鏈:人力中介+網紅營銷。

我們以為隨機找來的這些“假顧客”,其實很多人都來自人力中介,他們可以通過方便的媒介聯繫到各類需要參與人群的店鋪和企業。比如有時候新店的開業、信用卡辦理場所、綜藝和節目錄制現場等等,只要商家需要人來“充場”,那麼這些“儲備軍團”就會義無反顧頂上去。

這一營銷方式類似“飢餓營銷”,關鍵點在於巧妙利用消費者的從眾心理和獵奇心理。

從眾心理是因為我們潛意識裡覺得大家追逐的、大家認為好的東西必然是具有巨大價值的,所以這麼多人去搶著排隊證明店鋪的東西確實是好口碑。獵奇心理在於利用信息不對稱,少數人的排隊會給多數擦身而過的人造成心理上的好奇:這產品有這麼好嗎?是不是我太無知了?我嘗一嘗是不是就有炫耀和發言權了?在這樣的好奇心驅使下,更多路人可能會進入轉粉的階段,給商家帶來潛在客戶。

那麼仔細回顧我們那些年追過的店,類似喜茶、一點點奶茶和原麥山丘、LADYM蛋糕等,如果用的不是假顧客,她們究竟有什麼樣的魔力讓人們拜倒在她們的石榴裙下呢?

第一:獨特而美好的產品。無論是吃的還是喝的,對於能夠在味蕾上給予強烈刺激的產品,都可以給消費者最大程度的消費體驗。類似一點點奶茶這種可以由用戶自己把控加入的波霸、奶綠和補丁等元素,讓每一點點的不同成為獨屬於自己的美好跟獨特,就讓消費者心生歡喜。再比如喜茶將古樸的茶元素和青年人喜愛的奶蓋元素合二為一,甜卻不會膩,茶清香卻不單調,這樣能給消費者更多品味的空間。

網紅店排隊靠“托兒”?那些年我們追過的店:這個鍋我們不背!

第二:分類卻不復雜的工序。對於一些飲品類的,如果考究的將茶、蜂蜜、花瓣等元素在不用的器皿裡放到你面前,由你自己調配和享用,這樣的結果就要比上來一杯配好的茶更讓人覺得,高端大氣上檔次。人需要的是驚喜和儀式感。產品能讓我在同等價位裡邊享受到超越想象的美好,這種反差會對顧客形成正向刺激。

網紅店排隊靠“托兒”?那些年我們追過的店:這個鍋我們不背!

第三:引人注目卻不突兀的造型。下圖的生日蛋糕來自一家網紅蛋糕店,取材非常精細都是進口的奶油和材料,但是真正讓我做了購買決策的動力,完全是它的造型,獨角獸的腦袋,考究的雕花,哪怕吃的不多,這樣的造型就讓人賞心悅目。因此,在產品裡注重設計感,培養審美,是網紅店不得不會的大學問。

網紅店排隊靠“托兒”?那些年我們追過的店:這個鍋我們不背!

網紅店能夠一時博人眼球不足為奇,好的自媒體曇花一現也不足為道。

虛假營銷不過是初期能夠吸引人的一步罷了,並不能成為長久的營銷方式。守業更比創業難。

保證核心的創造力,與受眾感同身受,做好產品該做的每一步,做好自己道德與職責的平衡。

相信我,假以時日,你也是點燃別人的火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