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习《论语》之君子有三畏

曾仕强教授儒道易行

王道管理咨询

日习《论语》之君子有三畏

季氏篇第八

原 文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注 释

畏:是敬畏的意思。

狎:指由于亲近而轻忽。

侮:即不敬重。

义 释

《四书集注》:畏者,严惮之意也。天命者,天所赋之正理也。知其可畏,则其戒谨恐惧,自有不能已者。而付畀之重,可以不失矣。大人圣言,皆天命所当畏。知畏天命,则不得不畏之矣。侮,戏玩也。不知天命,故不识义理,而无所忌惮如此。尹氏曰:“三畏者,修己之诚当然也。小人不务修身诚己,则何畏之有?”

《四书蕅益解》:

天命之性。真妄难分。所以要畏。大人。修道复性。是我明师良友。所以要畏。圣言。指示修道复性之要。所以要畏。畏天命。是归依一体三宝。畏大人。是归依住持佛宝僧宝。畏圣人之言。是归依住持法宝也。不知天命。亦不知大人。亦不知圣人之言。小人既皆不知而不畏。则君子皆知。故皆畏耳。不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不知人心惟危。道心惟微。不能戒慎恐惧。是不畏天命。妄以理佛。拟究竟佛。是狎大人。妄谓经论是止啼法。不知慧命所寄。是侮圣人之言。

《论语新解》:三畏:畏与敬相近,与惧则远。畏在外,惧则惧其祸患之来及我。

畏天命:天命在人事之外,非人事所能支配,而又不可知,故当心存敬畏。

畏大人:大人,居高位者。临众人之上,为众人祸福所系,亦非我力所能左右,故不可不心存敬畏。

畏圣人之言:古先圣人,积为人尊,其言义旨深远,非我知力所及,故亦当心存敬畏。

不知天命:天命不可知,而可知其有。小人不知有天命,乃若可惟我所欲矣。

狎大人:狎,惯忽义。因惯见而轻视之。初则逢迎长恶,终乃作乱犯上,更无严惮之心。

侮圣人之言:侮,戏侮义。圣言深远,小人不知,又无忌惮,故加以戏侮。

本章承上章而深言之。三戒在事,三畏在心。于事有所戒,斯于心有所畏。畏者,戒之至而亦慧之深。禅宗去畏求慧,宋儒以“敬”字矫之;然谓敬在心,不重于具体外在之当敬者,亦其失。此两章,言若浅近,然茍于此而忽之,则难乎其为君子矣。

日习《论语》之君子有三畏

今 译

孔子说:“君子表现三种敬畏的态度:敬畏天命,敬畏高位的人,敬畏圣人的话。小人不知天命而不敬畏,常见高位的人而轻忽了礼貌,不敬重圣人所说的话。”

主 旨

孔子以“君子三畏”来教导弟子。

引 述

《中庸》第二十章有一句话:“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意思是想知道人,就不能不知道天。我们必须研究天道,探索宇宙自然的道理,才能够应用在人生的各方面。“命”这个字,由口和令组合而成,也就是命令的意思。自己有能力办得到的事情,自己可以命令自己。自己的能力达不到的地方,譬如死亡、命运、成败等,最好听从天的命令。天的命令即是天命,孔子学习到五十岁,才证知天命。我们说证知,是因为孔子并不把天命当做知识来研究,而是经由做人做事的过程中,实践的体验中,所感悟到的。

君子了解天命,知道大人是人格伟大的君子,明白圣人的话,十分珍贵,最好奉为人生的座右铭,所以列为君子敬畏的三种主要对象。

小人刚好相反,不了解看不见的天命,不知道大人的可贵,也不明白圣人所说言论的重要性。因此不敬畏天命,轻视大人的品德典范,不敬重圣人的言论。

生 活 智 慧

(一)孔子一直到五十岁才知天命,可见要了解天命,并不容易。我们在尚未了解之前,最好不要任意加以否定。就算是一种不同的体验,也应该用心来体会。

(二)重视宗教信仰的人,把一切问题的责任,都交给神。敬畏神,对神产生信心,是神本位的态度。我们是人为本的人本位,自己的责任,要由自己来承担。我们敬天、敬畏天命,实际上是把天道和天命落实在人的道德修养上。我们应该重视自己的道德修养,否则天命随时可能远离我们。

(三)敬畏天命、敬畏大人、敬畏圣人之言,都把责任交给自己。我们不把责任推给神,更不能逃避责任,这才是人性最高的尊严,也是中华人文精神的动力。

建 议

先把天命、大人和圣人的意思想一想,再加深印象,逐渐增进自己的认识和体悟。

日习《论语》之君子有三畏

別 裁

这里所谓畏就是敬,人生无所畏,实在很危险,只有两种人可以无畏,一种是第一等智慧的人,一种是最笨的人,可以不要畏。这是哲学问题,和宗教信仰一样,我常劝朋友,有个宗教信仰也不错,不管信哪一教,到晚年可以找一个精神依靠。但是谈宗教信仰,第一等智慧的人有,最笨的人也有,中间的人就很难有宗教的信仰。人生如果没有可怕的,无所畏惧就完了,譬如在座的各位,有没有可怕的?一定有,如怕老了怎么办?前途怎么样?没有钱怎么办?没车子坐怎么办?都怕,一天到晚都在怕。人生要找一个所怕的。孔子教我们要找畏惧,没有畏惧不行。第一个“畏天命”,等于宗教信仰,中国古代没有宗教的形态,而有宗教哲学。有一位大学校长说:“一句非常简单的话,越说越使人不懂,就是哲学。”这虽是笑话,也蛮有道理,由此可见哲学之难懂。中国的乡下人往往是大哲学家,很懂得哲学,因为他相信命。至于命又是什么?他不知道,反正事好事坏,都认为是命,这就是哲学,他的思想有一个中心。天命也是这样,这“畏天命”三个字,包括了一切宗教信仰,信上帝、主宰、佛。这些都是“畏天命”。一个人有所怕才有所成,一个人到了无所怕,不会成功的。

第二点“畏大人”,这个大人并不是一定指官做得大。对父母、长辈、有道德学问的人有所怕,才有成就。第三“畏圣人之言”,像我们读《论语》,看四书五经,基督教徒看圣经,佛教徒看佛经,这些都是圣人之言,怕违反了圣人的话。

我们只要研究历史上的成功人物,他们心理上一定有个东西,以普通的哲学来讲,就是找一个信仰的东西,一个主义,一个目的为中心,假使没有这个中心就完了。孔子说,相反的,小人不知天命,所以不怕。“狎大人”,玩弄别人,一切都不信任,也不怕圣人的话,结果一无所成。这中间的道理也很多,历史、政治、哲学、都有关系,古今中外历史上,凡是有所创造的人,总要找一个帽子戴着。讲到这里,我们想到一个故事:有大小两条蛇,要过街,大蛇想大摇大摆过去,小蛇不敢过去,叫住大蛇说,这样过街你我两个都会被打死。大蛇问该怎么办?小蛇说有一个办法过去,不但不被人打死,还有人替我们修龙王庙。大蛇问他什么办法?小蛇说,你仍然昂起头来大摇大摆过去,但让我站在你头上一起过去。这样一来,我们不但不被打死,人们看了觉得稀奇,一定认为龙王出来了,摆起香案拜我们。还再把我们送到一个地方,盖一个龙王庙。结果照这个办法过街,果然当地人看后盖了一个龙王庙。这个故事分析起来很有道理,所以一个事业要成功,常要上面顶一个所畏的。所以有朋友去做生意,我劝他另外随便顶一个小蛇去当董事长,也不要当总经理,做一个副总经理就行了。慢慢过街,成功以后,反正有个大龙王庙,自有乘凉的地方,没有成功则可以少一点事。

还有一个故事,古时有一位太子,声望已经很高了,还要去周游列国,培养自己的声望。这时突然来了一个乡下老头儿,腋下挟把破雨伞,言不压众,貌不惊人,自称王者之师,说可以做皇帝的老师,帮助平天下,求见太子。通报以后太子延见,这老头儿说,听说你要出国,但这样去不行,你要拜我为老师,处处要捧我,在各国宴请你的时候,大位要让我坐,你这样才能成功。太子问他这是什么道理?老头儿说,我以为你很聪明,一提就懂,你还不懂,可见你笨。现在告诉你,你生下来就是太子了,绝对不会坐第二个位置,而你在国际上的声望也已经这样高了,再去访问一番,也不会更增加多少。可是你这次出去不同,带了我这样一个糟老头子,还处处恭维我,大家对你的观感不同了,认为你了不起。第一,你礼贤下士,非常谦虚。第二,这糟老头的肚里究竟有多大学问,人家搞不清楚,对你就畏惧了。各国对你有了这两种观感,你就成功了。这位太子照他的做,果然成功了。这不只是一个笑话,由此可懂人生。懂了这个窍,历史的钥匙也拿到了,乃至个人成功的道理也就懂了。

有时候把好位置让给别人坐坐,自己在旁边帮着抬轿,舒服得很。这就是君子三畏的道理,一定要自己找一个怕的,诚敬的去做,是一种道德。没有可怕的就去信一个宗教,再没有可怕的,回家去装着怕太太。这真是一个哲学,我发现一个有思想信仰的人,他的成就绝对不同,一个人没有什么管到自己的时候,很容易就是失败的开始,不然,还是回家拜观音菩萨才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