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最早的電影居然在營口

遼寧最早的電影居然在營口

遼寧最早的電影居然在營口

電影是個舶來品,1895年底在法國巴黎正式誕生,很快傳播到了全世界。19世紀末、20世紀初,電影業開始傳入中國東北。1906年,營口出現了遼寧歷史上的第一家電影院。

當時,日本在日俄戰爭中獲勝,進入營口的日本人迅速增加。日本人本著“永久居住精神”,在營口市區東部開闢了新市街,建立了警務署、旅店、學校、醫院、公園、妓院和電影院。

1925年出版的《營口的現勢》第55頁記載:1906年,“營口座……電影首發,日本人設立”。營口座由日本營口軍政署開設,位於“千代田街”,內設專門放映電影的電影館,除了供日本僑民娛樂外,也面向中國人營業。《遼寧省志·文化志》將營口座認定為“遼寧最早的電影院”,是一座“面向中國人開放的電影館”,具有文化滲透的作用。

幾年後,營口的中國人開始陸續引進電影,開設影院。1909年4月14日《盛京時報》報道:永世街東有裕仙茶園,自國制(筆者注,即慈禧、光緒的國變期)後迄未開演,近有某甲運到法國競光電戲,業已租妥該址,於夜晚開演,商民乘隙當爭往觀,以拓眼界矣。”這是營口國人最早放映電影的記錄。次年,營口永發茶園、小紅樓慶升茶園陸續開演電影。

電影在營口地區的出現,促進了電影廣告的宣傳。《營口電影志》記載,當時的《營商日報》“以大量版面刊登各種廣告,因此電影演出場次及影片的宣傳常見諸報端”。此外,便是在各熱鬧街口張貼廣告——電影海報了,“遇到有新奇影片,便乘馬車邊奏樂邊散發傳單”。

由於時代久遠,“營口座”的具體情況已不得而知。隨著日本軍政統治時代的結束以及日本人主要開發目標轉向旅順、大連,營口居留的日本人數量逐步減少,營口座隨之逐漸萎縮。不過,這座電影院依然存在了數十年之久。

1920年統計,東北各大主要城市有上演戲劇和放映電影的影劇院36所,其中營口3所:營口座,建築面積809平方米,1920年營業日數48天,觀眾7615人,收入6660元;營口裕仙茶園,面積673平方米,營業日數240天,觀眾75575人,收入18980元;電影館,面積280平方米,營業日數168天,觀眾45000人,收入4655元。

遼寧省電影發行放映公司編纂的《遼寧電影發行放映紀事》顯示,1928年時,營口座依然存在。當年9月1日,還上演了《張大帥畫片》電影。

“九一八”事變後,營口座成為徹頭徹尾的文化侵略工具,為日偽勢力粉飾侵略、愚弄中國人民服務。1931年9月,日本滿鐵攝影班拍攝了日軍侵佔東北以及偽滿洲國建國情況的影片,10月份在各地電影院上映。營口座放映的影片包括《九一八事變真相》《滿蒙與日本》《李頓卿調查團的動靜》《滿洲建國的雄姿》《毅然承認》《春風十里》等。

隨著日本帝國主義對華侵略的逐步深入,日偽勢力在營口、大石橋、蓋平等地頻繁放映電影。1932年3月下旬,偽奉天省電影放映班來營口、蓋平,放映“建國宣傳、衛生宣傳”。6月20日,偽營口教育局在小紅樓天成舞臺免費舉辦“市民慰安電影”。1934年,日偽勢力藉助廟會之機進行愚民宣傳,5月18日—21日,楞嚴寺廟會期間進行夜間放映電影。6月8日—10日,偽滿洲協和會營口支部在西大廟廟會期間,在小紅樓天成舞臺放映電影。1935年,偽滿“全國”共有日本人經營的電影院42座,營口僅有營口座1家,系統為“松竹、新興”,裝置“不定”,有時播放有聲電影,有時播放無聲電影。1935年5月15日,偽營口縣公署為“皇帝陛下訪日”舉行大會,晚間放映訪日活動電影。1937年8月23日—24日,營口放映“華北戰鬥實況”。1944年,“滿洲映畫協會”再次對電影放映場所進行統計,其中營口的“日常設映畫館”只剩公會堂1家,定員900人,所在地“入船町2-19號”,館主支配人為西田利。這說明,此時營口座已經不復存在了。

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國主義宣佈無條件投降,日本人開設的電影院也走向終結。

營口解放後,經濟逐步復甦,社會秩序恢復正常。新中國成立前後,營口只有營口電影院(1953年更名為營口人民電影院)一家堅持正常放映。

時光荏苒,營口首次播放電影已經過去了100多年,電影放映事業發展也進入了全新時代。最初的它不過是帝國主義文化侵略的工具,今天,真正恢復了電影藝術的本來功能,成為市民文化生活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作者 周立國 系營口市歷史學會理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