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有好片了,《輝煌中國》,專治情緒低落!

央視的紀錄片《輝煌中國》,裡面全是最近幾年中國各種牛×的成就,公路、懸索橋、跨海大橋、高鐵、大飛機、國際港口、物流、航母、戰機、互聯網、大數據……看著好爽。

講真,在哥的印象中,對中國巔峰發明的認知,還停留在火藥指南針四大發明上,聊起牛逼建築順口說的還是長城、趙州橋、南京長江大橋。紀錄片的第一集先更新了哥在這方面的認知,滿屏NO1,很帶勁的樣子。

妥妥的基建狂魔,《輝煌中國》開篇先講了當年孫中山先生的建國方略,何為振興中華?要修建約16萬公里的鐵路、160萬公里的公路,開鑿並整修全國水道和運河,建設3個世界級大港,發展內河交通和水利、發展電力事業……按照這個標準,算是振興了吧!

紀錄片裡首先出現的大傢伙是名為“振華30”的起重船,是中國自主建造的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起重船,體量超過世界上所有的現役航空母艦。

它的工作是要把重6000噸的接頭,放進港珠澳大橋海底隧道的接口處,而6000噸相當於22架空客A380的重量,放下時要保證絕對的平衡,任何偏差都是致命的。工程師們用了17個小時完成安放。

港珠澳大橋完成後,從香港到內地只用30分鐘。而港珠澳大橋也是世界橋樑史上的巔峰之作,妥妥的人類第一。

跨海大橋堪稱中國基建狂魔特色的一個寫照,除了港珠澳大橋,舟山有跨海大橋,杭州灣有跨海大橋,青島跨海大橋……全是衝著世界級標準建造。

每一座大橋都可以拿出來拍一部《超級工程》,對比起來,內地的跨江大橋也毫不遜色,紀錄片第一集可以看做中國大橋教科書了。

水上有橋,山裡也有橋,北盤江大橋是世界第一高的大橋,有200層樓的高度。

一邊悶頭造橋,另一邊鐵路同樣毫不含糊,為了建一條蘭渝鐵路,挖了226座隧,建了396座橋,其中的胡麻嶺隧道愣是挖了8年。

因為山體的含水量太高,當年德國的技術專家都束手無策,最後由中國三十多名工程師和上萬名的工人摸索出新技術,搞定了不斷湧出的水漿。

鐵路建成後,蘭州到重慶22個小時的路程縮減到了6小時。

中國的鐵路,南邊有海南環島鐵路,北有哈大高鐵,西北蘭新高鐵,南北貫通的有京廣高鐵,中國12.4萬公里鐵路里程,其中有2.2萬公里高鐵,超過排名第二到第十位國家的總和。

高鐵線路之上,是中國自主製作的高鐵列車,每一趟列車要由1萬4千名工人安裝7100多種零件,總計超過55萬個,而且能做到零差錯,成品質量槓槓的。下次坐火車,哥也想玩一把平穩度測試。

大型工程的牛×建設水平,還體現在港口上。現在不僅給自己造,而且承接世界級訂單。

紀錄片很調皮的放上了這一幕,那一年,奧巴馬以美國製造為題進行演講,背後出現的是中國設備。(第一集30分鐘左右)

現在全球每一段海岸線,都有中國設備的身影,中國製造在搬運每條海岸線。紀錄片給哥最大的認知改變是先前覺著,中國所有的事情都是搞勞動密集型,萬事靠堆人,但是紀錄片展現了很多出人意料的中國設備,很多先進的設備不僅國外有,而且中國也有,甚至更先進。比如上海洋山港。

洋山港四期工程裡,偌大的一個港口,愣是沒幾個活人,自動裝載,自動運輸,所有的事情都靠寥寥幾個人通過智能系統操控。這裡將是全球規模最大最先進的全自動化碼頭,無人駕駛的貨車會根據地下磁釘的指引前進,根據路況選擇最短路線。建成後,全世界最大的運輸船在這裡裝卸能節省10個小時。

全球吞吐量前十的超級大港,中國佔了七個。

除了巨型工程,影響民眾生活的科技創新也很亮眼。我們已經習慣的移動支付,在國際友人看來依然新鮮。

海量的快遞分揀現場,也沒幾個人,全靠自動分發的小黃人。再也不用分揀靠瞧,搬運靠走,溝通靠吼,上下架靠梯子……

無數的基站和光纖造就了高速快捷的網絡;快速鐵路、高速公路、現代港口造就了物流的發達;2G跟隨 3G突破 4G同步5G超越的網絡,加上方便與低價的物流造就了網購生活……因為基建的完備,有了哥想怎麼懶就怎麼懶的生活。

這部記錄片的好看之處也就在於,將中國最先進的東西拿給觀眾看,不止是說國家多進步,更是讓人知道,現在的科技到底是什麼水平,我們的時代每天都處在急劇變化的階段。

除了各種炫目的數據和新奇的技術,最讓哥印象深刻的是這些技術背後的人,一幫哥的同齡人,甚至更年輕的技術人員,真是讓人窒息的壓力啊。

鄭萬鐵路上指揮運架一體機,在3個小時內搞定900噸箱梁的工程師年齡才30歲出頭。

造戰機的開發團隊也是三十出頭。

洋山港裡的工程師平均年齡不到28歲。

高純度鎢靶材技術突破的科研人員,平均年齡不到29歲。

還有很多年輕人幹著又酷又前沿的發明工作。

正是因為這些年輕人,才有了一波接一波亮閃閃的發明,才有了各種機械設備,甚至智能機器人,以致港口不用工人、倉庫不用工人、飯店不用工人……放眼看不到一個活物,也家長們明白了,孩子不好好學習,是沒有未來的,將來是找不到好工作的,賣力氣都輪不上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