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洞:小楠竹「敲開」致富門

金洞:小楠竹“敲开”致富门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7月11日訊(通訊員 劉福華)金洞管理區是永州市典型的偏遠山區,山林面積近80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86%,到處都是鬱鬱蔥蔥的林木,尤以楠木、香杉和楠竹為主,光楠竹面積就超過了五萬畝,每年產量2000多萬根,如何利用這些資源,使其變為貧困群眾的“搖錢竹”?當地政府還是下了一番苦功夫,一批社會能人勇於擔當,牽頭辦起了一個個竹木加工廠,帶領貧困戶逐步摸索出一條致富的路子……

7月3日下午,烈日炎炎,在金洞管理區金洞鎮釵江河村,遠遠就看見對面山坳裡一排廠房,聽見的是機器轟鳴聲。

“我們加工的是竹筷,脫貧致富就靠它們了。”一見面,張奉生很自信,說話很從容。佔地約5000平方的廠房,分原料、加工、半成品、成品、廢料等區域,蓄水池、消防水帶、滅火器等設施一應俱全。“安全是第一生產力,我們十分重視。”

“開辦這個竹木加工廠是在2016年5月,當時看中的是本地豐富的楠竹資源,同時,也想幫扶一下村裡的貧困戶。”提及當初辦廠的想法,張奉生說的很簡單。他是土生土長的金洞人,一直從事運輸工作,為人誠實厚道,又敢於擔當,現如今已經當選為村主任。

車間裡20來個工人都很忙碌,分工合作、揮汗如雨……,其中一位叫奉祁宇的貧困戶介紹說:“一年多了,我就一直在這兒打工,最高一天可以掙180,每個月收入有好幾千呢。”“能夠提供這樣的機會,蠻感謝張老闆……”

前年9月,張奉生通過借錢、貸款等方式一期投資50餘萬元,成立的興旺楠竹加工廠正式開工投產,當時有60來個群眾報名,但他還是優先選擇了村裡的25戶貧困戶,因為他們才是最需要幫助的群體。

“兩年了,我們夫妻倆吃在加工廠,睡在加工廠,已經是以廠為家了。因為是村主任,他白天忙村務,訪百姓,只有到下午四五點才能來車間,平時,兒子就挑起了這個重擔。”談及箇中的滋味,妻子劉冬香側過身,偷偷抹去眼角的溼潤。

李秋雲也是村裡的貧困戶,42歲,兩個孩子的母親,上班快一年了。“我家上還有一個失去勞動能力的老人,兩個小孩都在讀書,不能遠離家門打工。現在到這裡上班,每天有100多塊的務工收入,活又輕鬆,還能照顧家人,我很滿足了。”像她一樣,家門口就業,照顧了家,又有收入,還有十幾個。

“每天使用楠竹原材料超過12噸,加工出來成品40000雙,遠銷長沙、衡陽以及廣西桂林等地區。高峰期,在這兒務工的大約40人……”

“脫貧致富,產業是關鍵。張奉生是我們鎮裡的扶貧帶頭人,下步我們計劃‘念好’竹木加工這篇‘致富經’,加大扶持力度,實現從‘輸血式’扶貧向‘造血式’扶貧轉變,讓貧困戶戶戶有增收。”鎮長李勳對此給於了高度肯定。

“明年,我準備再投資50萬元,擴大生產規模,聘用更多的貧困村民,特別是做好竹節加工成工藝品這篇大文章,實現廢物利用。”提及下一步打算,張奉生更是躊躇滿志、信心滿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