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賓介紹丨芬蘭赫爾辛基大學黃保羅教授

第三屆生命與國學高峰論壇嘉賓

芬蘭赫爾辛基大學 黃保羅 教授

編者按:第三屆生命與國學高峰論壇將於2018年9月15日至16日在中國武漢舉辦。屆時將有上百名來自世界各地的專家、學者、實修人士以及各大媒體記者齊聚江城,就“傳統文化與軸心時代”這一主題展開討論。即日起,論壇辦公室將陸續介紹預出席第三屆論壇的嘉賓,望熱愛東方傳統文化的各界人士和朋友積極關注。

嘉賓介紹丨芬蘭赫爾辛基大學黃保羅教授

個人履歷:

黃保羅(Paulos Huang),芬蘭赫爾辛基大學哲學和神學雙博士,該校世界文化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日本東京大學博士後,山東大學儒家文明協同創新中心海外訪問學者,北京師範大學哲學院外籍專家,國際學術雜誌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ino-Western Studies (Helsinki)和Brill Yearbook of Chinese Theology (Leiden and Boston) 主編。鳳凰衛視嘉賓、芬蘭電視臺和山東教育電視臺26集電視系列節目《價值中國——保羅訪談錄》製作人和節目主持人。

學術成果:

黃保羅教授的研究興趣集中在大國學、基督教與中國的相遇和對話、漢語學術神學和馬丁路德研究等領域。

出版的專著有:

1. 《老子其人與其書》(英文)

2. 《漢語學術神學——作為學科體系的基督教研究》

3. No. 1 Chu Tomb and the Earliest Bamboo Slip Version of Laozi and Taiyi shengshui (Tokyo 1999)

4. 《儒家、基督宗教與救贖》(2010 北京)

5. Confronting Confucian Understanding of the Christian Doctrine of Salvation (Leiden: 2009 Brill)

6. 《大國學視野中的漢語學術對話神學》

7. 《聖經學》

8. 《價值中國——保羅訪談系列》之“潮思”、“世相”、“家情”等。

合著:《知識創新教育機制的當代轉型——芬蘭教育與中國通識教育的對話》等。

主編並翻譯了馬丁路德的七本專著:《路德證道集》《路德書信集49封》《路德論洗禮》《路德論兩個國度》《路德論婚姻》《路德論教會管理:提摩太前書、提多書書講義》《路德論愛裡的接納和信心的確據:腓利門書和希伯來書講義》《路德書信集119封》等;

譯有《芬蘭語語法》《芬蘭歷史概況》《芬蘭文學史概況》等;另編有《實用芬蘭語:會話與語法》《漢語芬蘭語雙向式口語課本》《漢字概論》等;最新出版《曼多馬著作集》(The Works of Tuomo Mannermaa as The Father of Finnish School for the New Interpretation of Martin Luther)(2018 上海三聯)。

出版著作近三十本,發表學術論文近百篇。

嘉賓介紹丨芬蘭赫爾辛基大學黃保羅教授

黃保羅教授以人學為依託,用歷史性的全球視野來審視人類文明及其當代困惑,對中國文化和中國問題的研究極其深入。黃保羅教授以漢磚的飛龍圖案來形象地比喻當代中國的精神文化體系:一首(政權)兩翼(中外)四足(本土、普世、外來而已本土化者、外來而仍在本土化過程之中者)一尾(各種新興、細小元素)。

在東西方文化的關係上,黃保羅教授從多方面入手,從大國學的視野來構建“漢語基督教學術對話神學”(Sino-ChristianAcademic Dialogical Theology,簡稱“漢語學術對話神學”)的設想。

黃保羅教授認為,照抄照搬的西化或狹隘的民族主義都不符合當下中國的實際情況,比較理性的考量是關注西學與國學的“能力”,即在中國需要經濟上繼續發展、國內需要和諧、國際上需要和平這三件“硬件式的”大事上,國學與西學各自能貢獻什麼“軟實力”。當代漢語學界在探索構建中國的精神體系時,需要思考國學與西學的關係,應該特別注意西學內部存在著的兩個不同傳統,即來源於猶太——基督教的神學傳統與來源於古希臘——古羅馬——啟蒙運動以來的世俗主義人學傳統。這兩者之間關係密切卻又充滿矛盾,總體而言是互補而非不可調和的。

漢語學界思考歷史上中國所受的西方影響時,應該區別清楚是來自哪個傳統的影響,其各自的優缺點何在?在思考今天如何借鑑西方時,也同樣需要弄清楚應向哪個傳統借鑑?否則,可能會把西方歷史證明為糟粕的東西當作寶貝,也可能把西方當作寶貝的東西視為糟粕。為了避免買櫝還珠,我們需要研究人學與神學兩個傳統在西方的長短得失。

黃保羅教授認為:西方的啟蒙運動為人類帶來物質發展的同時,也為人類帶來了面臨滅亡的生態危機和失去人生意義的精神危機。宗教改革以後,基督教作為古老的傳統與現實的平衡力量,一直制約著歐美的資本主義的自私性,對西方社會沒有發展成為人慾橫流的失序社會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人學與神學的衝突與合作,是歐美社會至今生存與發展的兩股力量與支柱。中國今天在構建精神體系特別是強調道德建設之時,從中可以獲得重要啟示。

今天的中國學者越來越具有了強烈的問題意識,而中國的主要問題就是在經濟建設突飛猛進的同時,道德建設相對滯後,因此,需要大力加強道德建設。在這之中,西學中的人學與神學兩個傳統資源的互補可為鏡鑑——當人們知道了什麼是道德之後,人們需要探索,如何才能將道德執行出來;新無神論體現了西學傳統中神學與人學之間的張力,但是新無神論者試圖拋棄外力神聖性權威的努力,卻正是西方學者們苦苦尋求擺脫的啟蒙運動帶給他們社會的惡果之一。因此,我們需要多方面地認識新無神論,避免在介紹引進時因不瞭解其背景而產生歧誤。

黃保羅教授在教育上,主張清晰分清學以成人(Learning to be a humanbeing)與成才(to be a capable tool)之間的巨大差異。中國儒家的教育觀念是學以成人,而現代學科教育的核心是學以成才。

嘉賓介紹丨芬蘭赫爾辛基大學黃保羅教授

黃保羅教授

更多嘉賓:

關聯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