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法國、德國和俄國都曾經有皇帝,而英國只有國王?

河苦


在歐洲,王權和神權是緊密聯繫在一起的,皇帝作為世俗權力的最高稱號,必須經過歐洲基督教會的加冕,而基督教會後來又分裂成為天主教和東正教,法國、德國、俄國的皇帝都與基督教有著緊密的聯繫。

在法、德、俄三國中,最早出現皇帝是德國,其次是俄羅斯,最晚出現的是法國。

德國皇帝:公元10世紀末,德國即原來的東法蘭克王國的國王奧托一世被羅馬教皇加冕為“羅馬皇帝”,歷史上神聖羅馬帝國建立(第一帝國),此後奧地利的哈布斯堡家族,除擔任奧地利國王外還長期兼任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但是在拿破崙時代,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稱號被拿破崙取消,也標誌著長期分裂的神聖羅馬帝國正式滅亡,1871年,普魯士擊敗法國皇帝拿破崙三世之後,建立起德意志帝國,也就是“第二帝國”。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被加冕為德國皇帝。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德國戰敗,德皇威廉二世逃亡荷蘭,德國的皇帝歷史結束。

德皇威廉一世加冕

法國皇帝:法國在歷史上一直使王國,也就是查理曼帝國分裂後西法蘭克王國,在歷史上西法蘭克王國的國王查理三世雖然短暫獲得過皇帝的稱號,但只是曇花一現,此後一直國王,直到在18世紀末19世紀初的法國大革命中,法國國王路易十六被處死,拿破崙走上政治舞臺,建立起拿破崙帝國,也就是法蘭西第一帝國,1804年拿破崙被羅馬教皇加冕為皇帝“法國人的皇帝”成為法國曆史上的第二位皇帝,拿破崙帝國被反法同盟推翻後,法國重新回到王國的稱號中。1848年的歐洲革命後,拿破崙的侄子路易-拿破崙·波拿巴,取得政權,並在1852年稱帝,成為法國的第三個也是最後一個皇帝,1870年至1871年的普法戰爭中,法國被普魯士王國擊敗,結果拿破崙三世的法蘭西第二帝國滅亡,此後法國再也沒有了皇帝。

拿破崙加冕稱帝

俄國皇帝:俄羅斯的皇帝成為沙皇,其實是“凱撒”的意思,本來是俄羅斯對於拜占庭帝國的皇帝的稱呼,由於地理上緣故,拜占庭帝國和俄羅斯的關係密切,俄羅斯也受此影響,成為了主要的東正教國家,俄羅斯歷史上原來連國王都不是,只是稱大公,1453年,東羅馬帝國的千年傳承者拜占庭帝國的首都君士坦丁堡被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攻破,拜占庭帝國滅亡,東正教遭受嚴重打擊,20多年後,俄羅斯大公伊凡三世迎娶了末代拜占庭帝國皇帝的索菲亞公主,於是俄羅斯自認為是拜占庭帝國的繼承者,於是伊凡三世開始成為俄羅斯的首位沙皇,直到1917年俄羅斯發生十月革命,俄羅斯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全家被殺,俄羅斯的沙皇曆史正式結束。

被處決前的俄國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

而英國的歷史上各代王朝,從未被教會加冕為皇帝,所以英國只是王國。

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


大東北的小豆包


看了有些回答說,法、德是神聖羅馬帝國的繼承者,俄國是東羅馬帝國的繼續者,所以他們有皇帝,英國沒有,這些在我看來,都不是真正的原因,這些說法不過是當初法國、德國、俄國的那幫稱帝的那些人拿來忽悠老百姓的,想不到居然現在還有人真信!



皇帝和國王的關係,在中國和在西方都是一個很複雜的概念,究意什麼是皇帝,什麼是國王?皇帝在中國歷史上不是從來就有的,秦始皇發明了這個概念,把“三皇五帝”組合到一起,形成了“皇帝”這個名號,表明他是“六國”的最高也是最終的統治者,即中國這個“天下”惟一的最高君主,意味著權力和榮譽的至尊地位,皇帝是世界性帝國的最高統治者,他超過所有的“君主”(國王、公侯)。這就是漢語語境中所謂的皇帝,那麼西方的君主體系中有沒有這樣的概念呢?



跟中國的皇帝概念相對應的西方君主制的概念,基本上是有的,那就是拉丁語的“Imperator”,這個詞後來演變為英語的“Emperor”,法語的“empereor”以及俄語的“император”。“Imperator”這個詞跟漢語的“皇帝”這個詞一樣,都是某個歷史階段的產物,如果沒有秦始皇,“皇帝”這個概念可能會在漢語中仍然存在,但可能不會叫“皇帝”,同樣的,Imperator是後來西方語境中的皇帝一詞的源頭,但它本來是羅馬共和國時代高級軍官的榮譽稱號,類似於最高軍銜——元帥。



Imperator(元帥)本來是羅馬共和國時代的軍隊高級指揮官在立下大功之後被授予的稱號,由於取代羅馬共和國的羅馬帝國,無論是凱撒還是屋大維,都是軍隊首領,Imperator(元帥)這個稱號成為羅馬帝國最高統治者才可以擁有的榮譽稱號,只不過Imperator這個稱號只是早期羅馬帝國的最高統治者的眾多稱號中的一個,羅馬帝國的最高統治者通常還有“第一公民”(元首)、“奧古斯都”(聖上)等等頭銜,但這些頭銜不是每一個羅馬最高統治者都可以獲得,但Imperator這個稱號是必須獲得的,如果沒有軍隊的支持,他的統治是無法維持的。所以Imperator最後差不多就成了羅馬最高統治者的必備稱號,從此這個詞的意思就從“軍隊元帥”變成了“帝國君主”。



羅馬帝國是西方歷史上惟一的世界性帝國,即西方世界的天下共主,羅馬帝國的君主,在本質上當然就跟統一六國的天下之主——秦始皇所發明的皇帝這個概念是一樣的,所以用漢語語境中天下共主的皇帝這個詞去翻譯西方歷史中的Imperator(皇帝)就是最貼切不過的了。



好,這時我們可以回到問題上來了,為什麼法國德國俄國都曾經有皇帝,而英國只有國王(King)? 那是因為法國、德國、俄國都曾經一度有過想要恢復羅馬帝國的雄心,他們的君主曾經都想要成為歐洲大陸的天下共主,儘管他們一個也沒有真的成功,但他們去追求這樣的事業的時候,就需要用皇帝這個頭銜來表明他們和一般的“君主”不一樣,這一點和秦始皇認為自己統一六國,成為天下共主,“王”已經不能顯示出他的偉大一樣,所以他要找一個更高級的詞——"皇帝"來代表他這個君主是比國王高級的君主一樣,法國也好、德國也好、俄國也要,在羅馬帝國崩潰後,都曾經想要做歐洲大陸的共主,所以他們的君主才不甘心做國王,而要搞個皇帝的稱號。



而英國在羅馬帝國滅亡後,很長時間內是沒什麼實力的,而且孤懸海外,也基本上不摻和歐洲大陸的事情,試想一個現在“脫歐”成為主流思想的國家,怎麼會有“大歐洲”的雄心!所以英國曆史上從來沒有出現過一個想做歐洲大陸的天下共主的君主,就是到了近代,英國號稱日不落帝國,也只是殖民地多,對歐洲仍然興趣不大,英國在最強大的時代(18—20世紀),在歐洲也只不過是奉行所謂的“大陸均勢”政策,就是我不想當歐洲的老大,但也絕不允許歐洲大陸真的出現一個老大,所以法國稱霸歐洲大陸的時候,英國就聯合德國打掉拿破崙,德國稱霸歐洲大陸的時候,英國就聯合蘇聯打掉希特勒。



所以英國沒有皇帝(注意,英國君主後來在近代曾經兼任的印度的皇帝,但不是西方世界的那種皇帝哈,含金量較低,所以一直還是稱的國王),跟最近幾年英國的脫歐是有直接關係的。


只愛潘多拉


要弄清楚這個問題,就不得不提一個在世界史上佔有舉足輕重地位的人: 蓋烏斯-屋大維。作為凱撒大帝的甥外孫,凱撒在遇刺前就選定他為羅馬共和國的第一繼承人。

圖為羅馬帝國創立者屋大維

十九歲的屋大維在得知凱撒遇刺後火速從希臘返回羅馬,並同凱撒生前的執政官安東尼、騎兵長官雷必達結盟,對元老院中的異己分子進行大清洗。至此,由屋大維建立的羅馬帝國正式登上歷史的舞臺。

羅馬帝國建立初期,屋大維雖然對外宣稱要釋放權利、恢復曾經的共和制,但實際上卻在加緊鞏固自己的絕對權力和統治。在先後獲得"執政官"、"保民官"、"大祭司長"等頭銜後,又被加冕"Imperator"頭銜,意為:皇帝。而屋大維也因此成為歐洲第一個稱帝的統治者。

圖為羅馬帝國疆域

在其鼎盛時期,羅馬帝國的疆域面積曾達到五百多萬平方公里,包括不列顛、高盧、西班牙、埃及部分、巴勒斯坦地區等都在其統治之內,就連地中海都成了羅馬帝國的內海。

雖然羅馬帝國後來經過東西分裂再至滅亡,但其在歐洲各個統治者心裡佔有極高的地位!"羅馬人皇帝"的頭銜被視為羅馬皇帝"合法繼承人"和歐洲正統的重要標準。

類似秦始皇那方刻有"受命於天 既壽永昌"的傳國玉璽在後世帝王心中的地位。以彼得一世為例,俄羅斯帝國元老院就把"羅馬人皇帝"的頭銜直接頒給了彼得一世。在這之前,俄國的最高統治者頭銜為"沙皇"。

在"皇帝"與"羅馬"之間的聯繫持續了近兩千年後,拿破崙的橫空出世打破了這一局面,他給自己加冕為"法蘭西人的皇帝",目的就是為了讓後世認為法蘭西皇帝是歐洲的正統。圖為拿破崙加冕稱帝

也是自拿破崙稱帝以後,歐洲各國就颳起了一陣效仿的風潮!比如奧地利皇帝、德意志皇帝以及一些小魚小蝦米的國家統治者都開始自稱為皇帝。

而對於在工業革命後才崛起的英國而言,它的統治者對比其它歐洲國家根本沒有稱帝的資格:古代時期的英國並沒有什麼可以稱道的帝國史,反而是頻遭外國入侵:羅馬、丹麥、法國。

圖為德意志皇帝加冕儀式

所以坦白而言,英國後來之所以大力開展海外殖民統治,主要是因為在歐洲本土實在沒有英國能欺負過的國家。當然,英王也有一個"皇帝"夢,而印度則成了築夢者。

我是軍武最前哨!


軍武最前哨


俄國德國法國他們都是被教廷封的,在當時的歷史環境裡,這些國家尾大不掉,教廷也沒辦法,就封了他們為皇帝。

因為羅馬教廷在這些國家的勢力範圍,當時法國拿破崙和德國威廉以及俄羅斯公國的彼得都很強大,所以教廷出於安撫,才封了他們為皇帝。

這有點像我們歷史上的東周末期,楚國本來是個男爵,但是他後來不斷兼併周圍中原地區爵位高的分封諸侯,自稱楚王;雖然當時周天子沒有承認,但最後也因為政治形勢讓步了,之後齊國,韓趙魏,宋國,秦國都跟著自封為王,跟周天子平起平坐了。

而在那個時期,英國實力並不比這些封帝的國家強大,英國也不敢成為眾失所之,所以乾脆就放棄這一想法了。

當時除了德法,還有奧地利也稱帝國,主要原因是這三個國家本身與羅馬家庭是親戚關係,法國拿破崙自己拿了皇帝皇冠給自己加冕帶上,法國一家稱帝,其他的親戚後面跟著學了,都認為自己具有合法性。

俄國與德法奧不一樣,俄國既認為自己是羅馬帝國遠親,又是東羅馬帝國君士坦丁堡的直系繼承者,所以他認為自己就有足夠的理由當皇帝。

英國雖然在歐洲沒有稱帝,但是他也過皇帝癮了,那就是羅馬家庭管不到的地方,就是印度,當時印度是英國海外殖民地,英女皇自稱是印度(以及香港)地區的皇帝。


友友和我一起反負能量


英國也有皇帝。只是1947年印度獨立以後就不能再叫了,改稱國王。

歐洲的王權制度是傳承式的,你要是想當皇帝,要有名正言順的來源。一種是從古代傳承,一種是羅馬教皇加冕。歐洲古代誕生過皇帝的只有羅馬帝國,只有羅馬的統治者才能叫皇帝。

俄羅斯的沙皇敢自稱皇帝就是來源於1457年斯拉夫公國的大公娶了拜占庭帝國的索菲亞公主,從此以後俄羅斯人說他們傳承了東羅馬帝國的國徽(雙頭鷹),統治者也有羅馬血統,於是伊凡敢自稱沙皇。

德國的皇帝確切的說是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是從一群選帝侯裡面選出來的,實際權力有限,政令不出自己的封地。但也有像紅鬍子腓特烈大帝這樣的人物。但是我們往往形容神聖羅馬帝國既不神聖,也不羅馬,還非帝國。國家四分五裂,各個諸侯因為一些小事就大打出手,大部分時候德意志地區只是一個地理概念。

法國皇帝是從拿破崙開始的,拿破崙打敗了一大群國王、皇帝,覺得自己牛的不行,就把羅馬教皇叫了過來給自己加冕稱帝。

英國也有皇帝,英國國王同時兼任印度皇帝,所有才有“大英帝國”(British Empire)這個名字,至少是在英國完全控制印度的時間裡。

1947年印度獨立了,英國國王也就不再兼任印度皇帝,從此,英國也就沒有國王了。


HanSolo


潘多拉的回答比較全面,我做個補充,這裡主要說英國。

那個回答主要說了對外,對內上英國也沒有能力建立帝國。能成為帝國,其中央政府必然有較強的統合力,不是說為了統一才建立帝國。

所以英國早期與蘇格蘭合併只是形式合併,蘇格蘭仍然擁有較大的自主權,他們兩個只是聯統國,雙方地位一致。之前想用武力統一也基本失敗,這一點就不像法國俄國德國中央政府對內具有絕對統治力。

這就出現了奇特的聯合王國的說法,說白了是英格蘭與蘇格蘭妥協的結果。如果英格蘭能用武力完全壓服整個大不列顛,以英王不介意用印度皇帝和歐洲大陸皇帝遍地的情況下,很可能19世紀也會跟著稱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