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馍上学往事

背馍上学往事连日来的绵绵秋雨使村上的农人们闲了下来。妇女们聚集在一起操起了手中的针线儿,嘴上拉起了家长里短。男人们则三五成群的玩起了扑克牌。窗外的雨时大时小,院子里、田野间到处都是湿漉漉的一片。

这场秋雨仿佛是专门犒赏农人的,让他们疲惫的身心可以获得短暂的愉悦和放松。 背馍上学往事图:小学的蛋奶工程

在闲逛的人群中,我发现了三叔家小女儿苗苗,苗苗今年14岁了,长得秀气可爱,她在离家3里地外的镇中心小学念书,苗苗说起话来伶牙俐齿特招人喜欢。旁边一个60岁的邻家奶奶拉起苗苗白皙而肉嘟嘟的手亲切的问:“你念几年级,路这么远,背不背馍?”苗苗迟疑的答到:"奶奶,我上五年级,背馍?现在都什么年代了,还背馍……"奶奶又问道:″不背馍你早上吃啥?"苗苗得意的回应:“我们现在有‘早餐营养工程’,学校每天给我们免费发放牛奶、鸡蛋还有馍片等。"奶奶听后羡慕地说:“看来奶奶真的老了,你们赶上了好年代,你伯伯和你叔叔他们可就和你比不了喽!”

听着她们祖、孙二人的惬意对话,我不由地想起了父亲曾经无数次说起自己背馍求学的艰苦往事。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的时候正值“文革十年浩劫”刚结束不久,国家恢复了教育考试制度。父亲由于学习刻苦,所以,考上了当时县城里的唯一一所高中。上学的地方离家大概有二、三十里路,父亲每周末回家背一次馍,每次背的馍要足够吃一周的时间。单就“背馍上学”一词,对现在许多青年人来说他们肯定不理解是什么意思。那时候,国家物资极度匮乏,农民被捆绑在生产队的土地上,手头没有什么钱,农村孩子上学离家远,近的几里路,远的几十里甚至更远,不能回家吃饭,只能背着家里蒸的或烙的馍去上学。

背馍上学往事 图:上图为学生当时宿舍下图为土坯房教室

父亲说:当时的学生宿舍是在几孔破旧的窑洞里,教室相对宿舍而言要好一点,几间土坯的瓦房。学生睡的是盘的土坑,一个长方形的大土坑,学生们一个挨着一个,铺着自己的被褥。每个人头朝外,脚朝墙。头朝外的这面墙的高处整整齐齐的挂满了各式各色的背馍袋子。有的背馍袋子是用麻袋缝成的;有的是用旧衣物改造的;还有的是直接用一块布包起来的。当时,挂馍的不是我们现在所用的钢钉子,而是找一根短木棒将一头削尖,再拿起一块石头,使劲的将木棒砸进墙壁里,把馍挂上。将馍高高挂起,有两个好处:一是有利于通风可以保持馍的干燥,延缓发霉,二是防止老鼠偷啃。

背馍上学往事图:高粱面馍馍

农村有一句俗话:"穿衣吃饭亮家底。"从每个学生背来的馍就能判断出他们的家境好坏。那时,县城学生的经济状况比各原上的要好些,县城同学背来的馍都是麦面馍稍白些,原上的同学背来的馍可以用″欧洲、亚洲,非洲人的肤色”来形容。欧洲的就是用麦面做的馍但这样的同学是极个别的;亚洲的就是用少量的黄麦面和玉米面蒸的;非洲的就是用高粱面做的。这让我不禁想起了作家路遥写的《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上高中吃饭时的场景。背馍上学往事 图:玉米面馍馍

父亲说他们一天两顿饭都是干馍。当然,学校也开灶,灶上有卖三分钱,四分钱,八分钱价格不等的菜。三分钱的菜一般就是:水煎萝卜片里点缀些干辣角丝,菜汤里漂着几点儿屈指可数的油星子,四分钱的菜是:土豆和白菜混炒一起,八分钱的菜是:粉条、土豆和星星点点的肉丝。除此之外,还有六分钱一碗的汤水面,但很少有人去买四分钱,八分钱的菜和六分钱的汤面。偶尔有,那也只是一些家境还算殷实的高干子弟。买三分钱的菜也是大家把钱凑在一起,偶尔,改善一下伙食。班里有舍不得花钱吃的同学,每顿饭前就拿着碗早早的排好队,去接一碗热开水端回来,把干馍使劲掰碎放在白开水里泡会儿,再往里撒一点从自家带的盐巴。有同学形象的说:″开水煮干馍。"背馍上学往事图:当时学校饭堂的高级菜

背到学校里的馍特别到了夏、冬两季是最难存放和食用的。夏季,气温高,馍放不了多久就会霉变。有时馍上长的绿毛足有2厘米长,同学们就找来几张旧报纸铺开放在砖垒的乒乓球台上,把长绿毛的部分用手抠掉再把馍掰开放在上边直至晒干。冬季的时候,天气寒冷,馍冻的坚如磐石任凭你使尽浑身力气有时也掰不开。记得父亲说到此,还给我讲了一个小插曲:他们班有个同学的锅盔馍被冻的如石头似的,他气急败坏地用手使劲没掰开,便用牙咬,谁曾想馍硬一滑,锅盔馍的棱角把嘴给戳破了,当时伤口还流出了鲜血。有同学事后调侃说:“馍伤”。逗得大家哈哈大笑。背馍上学往事图:馍久放之后霉变了

到了我们这一代,我和姐姐也曾继承过父亲背馍上学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但是,我们生活的并没有像父亲上学时那么异常的艰苦。

背馍上学往事图:小时候受学生党欢迎的方便面

记得小时候,在村子里读小学时,每天早上书包里总要拿些馍。因为,农村的生活条件和上学条件没法跟城市里相提并论。城市的学校一出校门就有各式各样的小吃摊,而农村的则只有小百货商店。背馍上学往事 图:最解馋的小吃牛板筋

早上晨读课后,班里的同学们就会把带的馍哗哗的从书包里拿出来,三个一堆,五个一群的围坐在一起边谝闲传边开吃。此时,要是有那个同学把在家和好的调料包拿出往桌上一摊并让大家蘸着吃。那就是再好不过的吃馍佐料了。现在,每每回想起当年那个吃馍的场景时感觉回味无穷。其实,所谓的调料包不过是大家仿照方便面里的调料包用自家的:干辣椒粉、盐、味精、椒叶粉等配制而成。偶尔,父母也会给上一两块零钱,我们就不用拿馍了,去商店买一袋当时普遍受学生党欢迎的:“熊毅武”或“六丁目”的方便面再配上一包“牛板筋”和一袋汽水那绝对是世间最美味的早餐了。背馍上学往事图:农民送子女上大学

背馍上学是父辈们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产物,是一道农民子女为挣脱土地对人的束缚,艰苦朴素,励志求学改变命运的壮丽人文风景线。尽管那个时代每个人都有一段背馍上学的辛酸故事。但那时背馍上学的学子们却并没有妄自菲薄,更没有被眼前艰难困苦的生活所压垮。反而,这种经历磨炼出了他们坚韧不拔的意志力和吃苦耐劳,踏实肯干的创业精神。背馍上学往事图:一代又一代的农民子女依旧走进象牙塔通过知识改变命运

如今,在农村一代又一代的农民子女依旧上演着励志求学改变命运的故事。我很荣幸也是这一群体中的一员,今天的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社会资源如此丰富的时代,我们再也不需要像父辈们那样背馍上学,过那种艰苦朴素的生活。但是,在我们的身上却极度缺乏父辈们背馍求学的那种吃苦耐劳,不折不挠的精神。记得,法国大文豪家巴尔扎克曾经说过:“苦难是人生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只有历经苦难的磨炼才能真正的成长起来。所以,我们要努力发扬、继承父辈们背馍求学的精神并使这种精神在我们的身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作者简介:孙安强,男,汉族,在读大三学生。 人生格言:生活,你给我压力,我还你奇迹!背馍上学往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