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勤縣的歷史沿革(一)

民勤縣的歷史沿革(一)

我的家鄉民勤縣,位於祁連山北,騰格裡沙漠南,河西走廊的東端,是一塊遼闊而肥沃的沖積平原。祁連山東部的十多條河流,北流經過古浪、武威、永昌3縣,匯成古代稱谷水、今天稱石羊大河的河流,從縣的南部向北部流去,中間又分為若干支流,最後注入湖泊。 凡是河流經過的地方,就成為沖積平原;原來的湖泊,後來成了沃野良田。 這個平原和周圍保衛它的許多山丘,適宜各種植物的生長。 數千年來,勤勞勇敢的民勤人民,以自己豐富的智慧和偉大的創造力,指點山河,描繪綠洲,不斷創造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 著名的絲綢之路在很長的時間裡就從民勤通過;民勤人民和他們所牧養的駱駝、牛、馬,為中西交通的發展、東西方貨物的交流,貢獻了巨大的力量。

民勤縣的歷史沿革(一)

最早發現於民勤縣沙井子的沙井文化,是我國新石器時代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根據近年發掘的情況,這種古文化廣泛分佈於東起鄂爾多斯,西至張掖,是騰格里大沙漠南緣綠洲地帶具有牧業經濟特色的一種北方文化,時間相當於殷周至戰國時期。民勤沙井子正處於這一文化區的中心,這不僅說明當時民勤已經有了居民,而且在同一類型文化的居民中佔有重要地位。

早期居民的民族名稱,出土文物中沒有記載。 不過從有關歷史文獻中,還可以找到 一些線索。

大約成書戰國時期,又經西漢時整理過的《山海經》,是一部神話傳說集,其中《海內東經》記:“國在流沙中者埻端、璽喚,在崑崙虛東北。一日海內之郡,不為郡縣,在流沙中。國在流沙外者,大夏、豎沙、居繇、月氏之國。”流沙,指沙漠地區,今騰格裡沙漠包括其中。崑崙古代指祁連山。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春秋戰國時代,在河西地區居住過的民族有埻端、璽喚、大夏、豎沙、居繇、月氏等族。這幾個民族中必然有一部分人在民勤地區勞動生活過,因其以牧為主,所以遷徙頻繁,居處無定。

民勤縣的歷史沿革(一)

《漢書·地理志》武威郡條下記:“武威,休屠澤在東北,古文以為豬野澤。 ”《禹貢》有“原隰厎績,至於豬野”一語。過去註釋家往往以字意解釋“豬野” 一詞,作低窪沼澤地區解,這是不妥的。豬野與張掖、涿邪是不同時期不同人對同一民族名稱的不同譯名,它大概是烏孫月氏休屠人佔據谷水流域前居住在這裡的一個民族。這個民族的分佈地區,南起今武威縣西,北至騰格裡沙漠南緣的豬 野澤(休屠澤),分冬、夏牧場。“張掖”的位置在漢張掖縣所在,當今武威縣西張義至洪祥一帶。休屠人佔有谷水流域,趕走了豬野人,把原豬野人命名的地名改為休屠,只是把休屠城修在稍北一點,略向下遊遷移了。豬野人後來成為匈奴的屬部北遷,東漢時稱涿邪,隋唐稱朱邪、處月。

戰國後期到西漢前期,月氏人統治著河西地區,休屠人作為月氏的屬部居住在民勤地區。休屠人主要從事牧業生產,信仰佛教,休屠祭天金人就是敬佛的證明。可見,民勤是國內佛教最早傳播地區之一。

西漢文帝四年(前176年),匈奴冒頓單于使右賢王西擊月氏,月氏敗潰西遷,匈奴佔領河西地區。匈奴擊走的月氏,主要是月氏本族,而他們所統治下的其他部落、民族,多數還留在原地,成為匈奴的屬部。休屠人在谷水流域中下游居住下來,匈奴派遣主將統治,按期徵收賦役。休屠部的統治者稱休屠王。

民勤縣的歷史沿革(一)

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春,漢武帝派驃騎將軍霍去病出徵河西。漢軍在谷水中游地區擊敗休屠貴族,收祭天金人。秋季,匈奴單于怒,欲殺休屠王等,休屠王、渾邪王計謀降漢,漢朝派霍去病帶兵迎接。休屠王見漢軍眾多,頓時畏懼動搖,遂為渾邪王所殺。霍去病將休屠王瘀氏、太子金日磾帶回長安,時年14歲的金日磾被派往皇宮養馬。後來,漢武帝發現金日磾所養的馬“肥好”,問明情況,遂拜為馬監,後升至駙馬都尉、光祿大夫。金日磾忠誠耿直,武帝臨終時,在群臣中選擇顧命大臣輔佐少主,首先就選定金日磾。後來由於金日磾的竭誠推讓,才以副職助霍光輔少主。這是民勤人在中央任重要職務的第一個官員。

漢朝統一河西后,著手設立郡縣、加緊行政管轄的準備工作。首先是修築道路,駐兵防守,移民屯田,為設郡置縣創造條件。休屠王族降漢後,留在原地的休屠人還不少,但一時失去管束,散處各地。元鼎六年(前110年),漢朝開始修築從令居(今永登) 至酒泉的道路,修成後,大約在元封二年或三年(前109 、108 年)設立了酒泉郡。太初三年(前102年),漢朝“益發戍甲卒十八萬酒泉、張掖,北置居延、休屠以衛酒泉。”(《史記·大宛列傳》)休屠就指原休屠王的屬地,今日的民勤縣,當時還不是縣,而是軍事機構衛所、候望之類。 但是,這18萬戍卒進入河西,他們還帶有大量私從者,總人數不下20萬,這是相當巨大的一批勞動力。當時駐在谷水中下游、今民勤縣境的不下四五萬人。四五萬人在這裡開荒種地,戍守防邊,是了不得的一支力量。 這批人是中原地區遷入民勤縣的第一代農業勞動者,他們把民勤的生產方式由牧業生產改變成了農業生產,他們在民勤的農業開發史上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就在這批移民、戍卒到達的當年,漢朝政府設立了河西第二郡一一張掖郡。

民勤縣的歷史沿革(一)

張掖是豬野的別譯,這時豬野人早已北遷,漢朝在涿野王原居地設立了張掖郡,郡治就是張按縣。漢代的張掖縣,在今武威縣西張義至洪樣一帶,與姑藏相去不遠,約四五十里。張掖郡管轄河西東部地區,即合黎山以東至黃河,今民勤縣境的休屠、宣威、武威3縣,都是張掖郡的屬縣。

這3個縣名,休屠是因設於原休屠王城襲用了舊名,武威、宣威二縣由原先設立的軍事戍所逐漸發展而來。三縣名風格不同,後者設置較晚。

張掖郡管轄此三縣持續34年之久,至漢宣帝地節二年(前68年),又設立武威郡。武威郡設置於元狩二年,元鼎二年、太初四年等說,經近人考證,都是不合乎事實的。

初設時期武威郡的治所,就在休屠澤西南武威縣,是谷水流域最北面的一個縣。有人以《漢書·地理志》武威郡條下列第一縣為姑臧;而不是武威,就斷定武威郡治所在姑臧,而不在武威縣,這是錯誤的。關於這類問題,前人已做過考證,說“凡是名先書者,郡所治也,此惟東漢時則然,而西漢不爾。”“西漢第一縣,非必郡治。”(趙一清《水經注附錄》引自《潛邱剳記》)換句話說,凡是名先書者為郡治所在,此原則僅適用於《續漢書·郡國志》及以後諸書,對《漢書·地理志》則不能完全適用,地誌郡列首先,不一定就是郡治所在。

再說,西漢是我國中原王朝領土大發展的時期,也是設置郡縣最多的時期。 從漢武帝到西漢滅亡,前後近150年,其間的變化是相當頻繁的,很難以一概全。 斑固修《漢書》時,離西漢滅亡半個世紀,許多郡縣設置問題難以一一考清。 就是搞清楚的,要用一個原則,一個體例,把許多複雜變化的情況,全部反映出來,也是不可能的。所以,我們不能以此為依據,說西漢設武威郡時,治所就在姑臧,而不是武威。武威郡是因初設於武威縣得名;武威縣又是在武威軍事戍所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漢書·地理志》在此反映的情況,是東漢初年的治所。

民勤縣的歷史沿革(一)

最初的武威郡為何設在武威縣,分析主要有以下4個原因。一,西漢神爵年以前,漢朝與匈奴的關係一直相當緊張,休屠澤一帶一直是匈奴襲擾河西走廊東部地區的一個通道,趙充國奏言中曾指出“武威縣、張掖日勒皆當北塞,有通谷水草”(《漢書·趙充國傳》),所以,漢朝政府一直設重兵防守。漢朝也多次由此出兵深入漠北擊匈奴。為保證河西走廊地區安全,漢朝在連續數年北擊匈奴之後,於此軍事要地設立郡守,這是很需要的。二,武威、宣威、休屠,地處谷水中下游地帶,土質肥沃,土性鬆軟,水源豐富,便於引渠灌溉。在鐵器生產工具不足、需要用一批木器工具參與開荒種地、引水灌田的條件下,發展農業生產,要比它上游的姑臧容易得多,姑臧到了晉代,還在搬石造田。可以這樣估計,漢宣帝初年,谷水下游的農業經濟要比上游發展快,經濟也較為富足。 三,武威郡是分張掖郡的若干轄縣而設立的,當時張掖郡的治所,毫無疑問是張掖縣,絕不在觻得縣,因為它要管轄到黃河西岸。而武威設郡時,張掖郡的治所尚未向西遷移。一直到更始年間,竇融任張掖屬國都尉,治所還在今武威縣城西北,這裡有竇融臺遺址。可見,就是在西漢後期張掖郡治西遷前,今武威地區還是張掖郡的一部分。姑臧距當時的張掖縣不過50裡地,不會把兩個郡守擺在如此相近的一塊地方。四,從張騫通西域直到西漢後期,谷水中游一直當中西交通孔道,休屠、宣威、武威不斷為這條通道做出貢獻,所以,把郡治設在武威,是有充足道理的。武威郡治南遷,不會早於西漢末年。

當時武威、宣威、休屠3縣經濟、政治、文化發展的情況,可以從大量出土文物得到證明。沙灘漢墓遺址、四方墩漢墓遺址、沙崗墩烽隧遺址、黃蒿井漢墓群、北新溝漢墓群、梁崗漢墓群、棺材疙瘩漢墓群、大灘古城遺址、紅沙堡古城遺址、三角城遺址等等,均不同程度發現漢代遺物。其中的陶倉、陶灶等器物,都反映了農業經濟生活;貨幣的廣泛分佈,說明經濟比較繁榮,和中原地區的聯繫十分密切。

農業人口的大量出現和農業經濟的發展,加上民勤原來就有遊牧經濟基礎,所以形成了農牧結合的經濟結構。農牧業相互促進,使整個經濟日趨繁榮。《漢書·地理志》稱:“自武威以西,……地廣民稀,水草宜畜牧,故涼州之畜為天下饒。……是以其俗,風雨時節,谷餘常賤,少盜賊,有和氣之應,賢於內郡。”這一概括,當然包括民勤在內。

民勤縣的歷史沿革(一)

這裡附帶說一下傳說中的蘇武山、北海問題。蘇武是西漢時人,武帝天漢元年(前100年),奉命以中郎將出使匈奴,以結盟好,不幸為匈奴單于拘留,迫使投降。蘇武不屈,被送至北海上人煙絕少處牧羊,說是到羝羊生子後才能放還。 蘇武在北海上茹毛飲血,掘野鼠穴草實充飢,持節不屈19年,至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才得歸漢,此時已是須發皆白。當時的匈奴單于王庭,在今內蒙古大青山以北,北海即貝加爾湖,蘇武來往均由官道行走,由長安直向北上,不論所走路線和牧羊地點都與民勤無關。何況民勤縣境當時有休屠、宣威、武威3縣的政權機構,宣威、武威離傳說中的蘇武山不過數十里,蘇武斷不會在此困守19年之久。這種傳說的形成,大概始於明代,由不明歷史的某個地方官附會而來,相傳至今,但不能相信。

西漢滅亡以後,王莽改休屠縣為晏然。但是,名稱的改變並不能說明這裡已經沒有休屠人了。休屠王族歸漢以後,民勤縣境還有不少休屠人繼續從事放牧,還保留了很長的時間。

東漢時期,武威郡治南遷姑臧,武威、宣威二縣設置仍舊,晏然縣又恢復休屠縣名。不過,東漢時期的武威郡和西漢時比較,人口發展不僅沒有前進,反而後退了。把《漢書·地理志》和《續漢書·郡國志》所載的資料相比較,東漢武威郡增加了原屬安定郡的鸇陰縣、祖厲縣,張掖郡的顯美縣,張掖屬國都尉下的左騎千人官等4個縣級單位,但總戶數卻由西漢時的17581,減至14000;人口由76419,減至34226,這就是說,民勤縣的戶口數字,比西漢時減少將近一半,這不因為天災或者其他別的原因,而是東漢王朝統治腐敗的結果。

從西漢河西設置郡縣開始,諸郡縣均歸涼州刺史部。東漢獻帝興平元年(194 年),因西羌起義控制隴右,漢與河西四郡聯繫中阻,漢朝於武威郡治姑臧設置雍州,領河西四郡之地,民勤三縣亦屬雍州刺史管轄。十餘年後,刺史死,雍州停置。魏初,復置涼州。

民勤縣的歷史沿革(一)

東漢時,雅布賴鹽池已經大量開採。三國時,魏徐邈任涼州刺史時,曾“修武威、酒泉鹽池,以收虜谷。”虜指郡境少數民族。官府修武威鹽池擴大食鹽生產,以換取少數民族糧食,說明鹽池已是官營。但鹽業生產不是從三國初起,而是很早已經開始了。這件事關係民生極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