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婦女報:書記夸自己的城市是「一片生機勃勃的『創新綠洲』」

文章來源:中國婦女報(ID:fnb198410) 作者/中國婦女報·中國女網記者 耿興敏 葉海燕 林志文/見習記者 劉昱卓

改革,讓這個城市日新月異;

開放,讓這個城市年輕包容;

創新,讓這個城市活力四射!

走在色彩斑斕的深南大道,沿線林立的是城市建築的精華,而更讓人印象深刻的是一個個市民臉上充滿著希望。

40年改革開放征程中,崛起的鵬城深圳奉獻給世界一個奇蹟。而創新尤其是科技創新的威力和影響正迸射於深圳的各個領域。

科技資源從“一窮二白”到“創新綠洲”

在位於龍華區的國家超級計算深圳中心,機房內一排排閃爍的計算器令人震撼。

中國婦女報:書記誇自己的城市是“一片生機勃勃的‘創新綠洲’”

這個目前計算資源利用率全國最高、計算機資源服務形式最為寬泛的超算中心,創造性地將超算資源應用於雲計算服務,使計算機資源既滿足高性能計算需求,又能提供強大的雲計算服務能力,還為社會提供IDC服務。

近年來,深圳超算將其強大的計算力運用到科學計算、工程計算、動漫渲染、雲計算平臺等多個領域,參與眾多國際國內重大科研項目,累計申請國內專利和知識產權36項,承擔國家和省市級科研項目37項。為國內科研機構和深圳、珠三角地區做出難以估量的貢獻。

中國婦女報:書記誇自己的城市是“一片生機勃勃的‘創新綠洲’”

如今,國內第一個超級計算雲平臺——深圳市城市公共服務雲平臺即將啟動運行。中心工作人員介紹,城市公共服務雲平臺將開發部署各類增值服務組件,例如人臉識別、支付、數據處理等,供雲平臺應用系統(用戶)共享使用。

建市之初,深圳全市大學、科研院所的數量都為“零”,科技資源可謂是“一窮二白”。

經過30多年不懈努力,深圳率先構建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形成了“4個90%”的鮮明特徵,即90%的研發人員、研發機構、科研投入、專利生產集中在企業。

到2017年,深圳全社會研發投入佔GDP比重4.13%,接近全球最高的韓國、以色列水平;PCT國際專利2.04萬件、佔全國的43.1%,連續14年居全國城市第1位;擁有國家、省、市級重點實驗室、工程實驗室、工程中心和企業技術中心等創新載體達1688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1.12萬家,各類人才總量超過510萬人、佔全市常住人口的42.9%;2017年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達32.8%,成為全國的一面旗幟。

改革開放深刻改變著中國,深圳更不例外,包括因之愛上這個城市併為之奮鬥實現夢想的深圳人。

深圳市神州雲海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大客戶副總監劉華光的微信簽名是:為智能機器人繁榮普及而奮鬥!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辦公室副主任劉亞敏的名片上用紫紅顏色印著8個字:創新、高效、務實、包容。

中國婦女報:書記誇自己的城市是“一片生機勃勃的‘創新綠洲’”

在深圳,創新的氣息和氛圍無處不在。廣東省委常委、深圳市委書記王偉中的語氣中透著百分之百的自豪:“可以說,現在的深圳已經是一片生機勃勃的‘創新綠洲’。”

科技創新載體呈現裂變式發展

深圳深入實施國家創新型城市總體規劃,成為全國首個以城市為單元建設的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

深圳自2010年以來,連年斬獲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科技進步獎特等獎等國家科技獎項達到99項。

在福田區,越來越多的市民深切感受到身邊的變化。科技創新正讓市民的生活得到高質量的提升,開放創新取得新突破。

福田區聯合深圳巴士集團在福田保稅區全球首發試運行智能駕駛公交,建立對接以色列希伯來大學專利許可和開發的“中以國際創新中心”,並與香港生產力促進局共同成立了“香港生產力促進局深圳創新及技術中心”。

實踐證明,改革開放的歷程中,中國人民始終與時俱進、一往無前,充分顯示了中國力量。 深圳人民敢闖敢試、敢為人先,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空前高漲,充分顯示了人民作為國家主人和真正英雄推動歷史前進的強大力量。

奮鬥不止,深圳自主創新能力穩步提升。2017年,福田區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為429.37億元,增速8.6%,佔地區生產總值的11.2%,新增國家高新技術企業441家,總數達1063家。全年專利申請數為16332件,其中發明專利申請數為5295件;專利授權數為9911件,其中發明專利授權數為2251件。

時代推進歷史,福田區知識產權代理機構已增至66家,佔深圳總數的44.9%,全國知識產權服務品牌(培育)機構有9家。2017年4月,“國家知識產權服務業集聚發展示範區”揭牌儀式上,福田區是全國首家獲此殊榮的區級政府。

科技創新能力的提升離不開載體。

在深圳這個平均年齡只有32.5歲的城市,僅福田區就擁有各類創新載體119家,科技孵化器園區5家,2017年園區入駐企業546家,營業收入91億元,稅收2.7億元,園區有大專以上學歷11022人,碩士以上學歷472人,博士以上學歷101人。

年輕人託舉起深圳的夢想,而深圳也像位於深南大道的京基大廈一樣,助力年輕人把夢想和潛力一再放飛,盡情遨遊於創新發展的藍天白雲間。

中國婦女報:書記誇自己的城市是“一片生機勃勃的‘創新綠洲’”

銀星集團總裁葉家嘉是一位不到30歲的海歸,在她的集團運營中,只要是院士級別或者在自己的學科領域研究突出者,都可優惠甚至減免費用入住,為高科技創新創業者提供廣闊的平臺和空間。

中國婦女報:書記誇自己的城市是“一片生機勃勃的‘創新綠洲’”

葉家嘉

在這裡,什麼創新都皆有可能。深圳市政府和清華大學合作的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創新體制和機制,打造了產學研深度融合的科技創新孵化體系。

儘可能為創新人才培育環境,福田區政府加速推進“福田英才薈”計劃的配套政策落地實施,2017年獎勵產業發展與創新人才2934人共8875萬元。破解房價高等制約人才落戶難題,成立區人才安居公司,通過實物配置和人才補貼等方式,多渠道籌集保障房2755套。同時在全市首推城中村統租運營的“水圍青年公寓”保障房項目,在玉田村試行“統租運營+物業管理+綜合整治”新模式,為“雙創”人才提供高品質、低成本的居住空間。

科技創新加速向引領式創新邁進

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歷史新時期。

回顧深圳改革開放歷史,從一個漁村建設成一座充滿魅力、動力、活力和創新力的現代化國際化大都市,“第一”的特色一直貫穿著這個城市的靈魂。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進入深化改革的新時代,從“摸著石頭過河”到“頂層設計”,深圳的創新發展更是如虎添翼。

——2017年,深圳國內發明專利申請量60258件,同比增長22.60%;國內發明專利授權18926件,同比增長7.13%;PCT國際專利申請量20457件,同比增長4.12%;國內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達106917件。人工智能、集成電路、生物與生命健康、新材料、石墨烯等領域部分核心技術水平躋身世界前列。

——深圳大亞灣中微子“第三種振盪”科研成果入選《科學》雜誌年度全球十大科學突破,青年科學家王俊入選《自然》雜誌年度全球科學界十大人物。

——深圳進一步強化企業在技術創新體系中的主體地位,實施高新技術企業培育計劃,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由2010年的2867家增加到11230家,形成了強大的梯次型創新企業群,成為我國企業參與國際競爭的先鋒隊。世界500強企業累計7家,僅次於北京、上海。

在前海蛇口自貿區,記者發現如果要數“第一”的話,要花費一些時間。深圳市政府黨組成員、前海管理局局長杜鵬擲地有聲地說:“堅持高標準改革,這裡的制度創新走在全國前列。”

未來我們可以自豪地說,北有雄安,南有前海!這是蛇口人的驕傲和自豪,更是他們砥礪奮進的底氣和動力:

——片區累計推出制度創新成果達到319項,其中全國首創或領先達131項。前海在全國率先重啟QDIE,累計註冊QFLP企業和基金148家,註冊資本342億元。

——科技創新更要法律護航。去年,前海蛇口自貿區出臺全國首份自貿區法制建設的系統規劃文件《前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示範區規劃綱要(2017—2020)》。

深切感受到改革開放甜頭的深圳人,敢想敢幹更有夢想。到2020年,深圳計劃把位於大鵬新區的深圳國際生物谷科研、教育、產業、生活等軟硬件設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建立起全球最大的基因診斷平臺、生物樣品和細胞庫,成為國際領先的生物科技創新中心、全球知名的生物產業集聚基地,成為諾貝爾獎獲得者、兩院院士、“千人計劃”等高端人才團隊落戶的首選之地。

如今,深圳致力於推動科技創新、產業創新、管理創新、商業模式創新和金融創新等方面有機結合,努力構建綜合創新生態體系。

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是中央在新時期作出的重大部署。作為首個國家創新型城市和首個以城市為單元的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深圳經濟特區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廣東重要指示批示以及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深入踐行“四個走在前列”工作要求,堅持把創新作為城市發展主導戰略,以建設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範區為契機,把創新的旗幟舉得更高,更好發揮示範帶動作用,正奮力向競爭力影響力卓著的創新引領型全球城市邁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