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24載援建出一個新隆子

24年來,常德共安排援藏資金和物資1.7億元,完成援藏項目約50個,先後選派8批48名援藏幹部和多批短期專業技術人員支援隆子建設。常德市的做法得到了中央媒體的高度關注。7月9日,《人民日報》客戶端全文刊發了這篇通訊:

常德24載援建出一個新隆子

常德24载援建出一个新隆子

“我們這次到玉麥來,就是為了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治國必治邊、治邊先穩藏’的戰略思想及援藏工作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也是受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杜家毫委託專程來看望大家,落實對口支援相關工作。”7月7日16時許,常德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周德睿率黨政代表團,來到對口支援的西藏自治區隆子縣的玉麥鄉,與卓嘎、央宗姐妹及當地牧民暢談藏區發生的巨大變化,並表示常德將計劃援助資金1000萬元支持邊境小康村項目建設,一如既往把隆子縣作為常德自己的縣來關心、支持。

常德24载援建出一个新隆子

玉麥鄉所在的隆子縣位於西藏南部、喜瑪拉雅山東段北麓,與中印爭議地區交界,是山南市4個高寒邊境縣之一。

上個世紀1994年,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談會提出“決不能讓西藏從祖國分裂出去,也決不能讓西藏長期處於落後狀態。”隨即,常德被確定對口支援西藏自治區山南地區隆子縣。

步入平均海拔近4000米的隆子縣城,你會發現街道寬闊整潔、樓房鱗次櫛比,商業街、農貿市場、休閒娛樂場所一應俱全,現代化熱鬧的縣城與兩旁高山沙棘的荒涼形成鮮明對比。

當地藏族同胞告訴記者,要是放在20年前,有人曾形容隆子是“四個人六條狗,風吹砂石滿地走”,一到冬季甚至可用“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來描述都不為過。

居住在雄哲路的扎西朗傑一家一直誇讚著援藏幹部的神奇。他說,以前縣城各個街道盡是犛牛的糞便,縣城僅有的幾個公廁都是旱廁,髒不堪言,路面也崎嶇不平。縣城的自來水因為水壓不夠,二樓都上不了。但近年來,隨著縣城不斷提質改造,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他因此在路邊開了家家庭餐館,年收入竟達到10萬元以上。

常德市政協主席、時任常德第二批援藏工作隊領隊李愛國,此次回到曾經奮戰過的地方。談起縣城的蛻變,他感慨地說,當年工作隊將常德的城市規劃理念帶進隆子,對縣城進行規劃設計時,一些幹部群眾聽後認為是“天方夜譚”,是個夢想,但是現在已經全部變為了現實。

常德24载援建出一个新隆子

除了城市面貌的鉅變,隆子的產業發展也有全新突破。7月8日下午,記者在縣城周邊一高效農業示範點看見,不少藏族同胞正在大棚裡緊張勞作。2016年,常德援藏幹部結合精準扶貧,在縣城推進以果疏大棚為主的高效農業產業發展,該項目的竣工投產改變了當地向外採購蔬菜的歷史,極大改善了當地藏族同胞的營養結構。

扎西達娃是周邊集中安置的貧困戶就業人員,他告訴記者,在這裡務工的大都是周邊易地扶貧搬遷的貧困戶。通過常德援藏幹部的技術培訓,他逐漸掌握了大棚蔬菜的種植技術,現在每個月有3000多元的工資。

常德市第八批援藏工作隊領隊、隆子縣常務副書記覃歇民已連續援藏兩屆。他告訴記者,工作隊著力堅持項目援藏、理念援藏、人才援藏、技術援藏、實幹援藏,重點在教育衛生、招商引資、高效農業、旅遊發展上作文章。僅本輪對口支援中,教育投資就達1550萬元,重點配套推進全縣中小學校的規範化建設和提質改造,使全縣9所中小學校均成為西藏自治區全區環境優美、功能配套、宜教宜學一流的規範化學校。衛生事業投資達1300萬元,重點推進了縣衛生服務中心的提質改造,力爭使隆子縣人民醫院成為山南市綜合標準最高的縣級醫院,從根本上改善隆子人民醫療落後的面貌。

據瞭解,24年來,常德共安排援藏資金和物資1.7億元,完成援藏項目約50個,先後選派8批48名援藏幹部和多批短期專業技術人員來隆子縣工作。他們充分發揚“缺氧不缺精神、艱苦不降標準”的援藏精神,全面融入隆子,積極履行職責,大大改善了隆子縣基礎設施和生產生活條件,讓雪域高原的隆子縣面貌煥然一新,經濟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據統計,2017年全縣完成地區生產總值10.99億元,是對口支援前1994年的28倍;本級財政收入達0.91億元,是對口支援前1994年的252倍;農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536元,是對口支援前1994年的11倍。

常德24载援建出一个新隆子

周德睿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常德黨政代表團此次西藏隆子之行,是帶著重大政治責任而來,最重要任務就是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以及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杜家毫關於做好援藏工作的重要批示。下階段,常德市委、市政府將加強援藏工作力度,把這一系列精神落實到行動之中、工作之中、項目之中,落實到藏族同胞的心裡,繼續選優派強援藏幹部人才,進一步加強項目援藏、理念援藏、人才援藏和技術援藏,視隆子為故鄉,視隆子人民為親人,全力推動隆子縣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