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視百萬億理財產品的基本法(三):爲什麼理財產品不能保本

透視百萬億理財產品的基本法(三):為什麼理財產品不能保本

剛性兌付抬高無風險收益率水平,扭曲市場資金價格,不僅影響了實體經濟融資成本,還導致一些投資者冒險投機。在剛性兌付之下,資管業務偏離本質,市場難以真正發展和成熟。打破剛性兌付已經成為社會共識。明確提出打破剛性兌付的監管要求,是資管新規的重要內容和突出特點。

具體而言,資管新規從四個方面對打破剛性兌付要求作出安排:首先,資管產品要以淨值化管理模式替代之前的預期收益率模式,及時反映基礎資產的收益和風險;其次,提出剛性兌付認定標準,出現四種情形可認定為剛性兌付;再次,明確剛性兌付行為的懲處標準,對存款類金融機構和非存款類金融機構採取針對性的懲處措施;最後,強化外部審計機構的審計責任和報告要求,並鼓勵對剛性兌付行為進行投訴舉報。這有助於從根本上解決投資者不清楚自身承擔風險大小等問題,推動資管產品和服務加快轉型,引導資管業務迴歸“受人之託、代人理財”本質。

透視百萬億理財產品的基本法(三):為什麼理財產品不能保本

此外,資管新規從兩個維度對資管產品進行分類,如從資金來源端,按照募集方式分為公募產品和私募產品兩大類,分別對應社會公眾和合格投資者兩類不同的投資群體,貫徹“合適的產品賣給合適的投資者”理念,體現不同的投資者適當性管理要求。這有助於打破剛性兌付後加強對投資者的保護。

打破剛性兌付將促進資管業務更加規範健康,從長遠看將利好金融市場發展。但同時,金融市場具有敏感性、脆弱性和複雜性,這一監管要求的提出,短期內將對市場帶來一定的衝擊,對有關各方面帶來不小的挑戰。應利用好新規的過渡期,共同努力,協同推進:

一是金融機構要切實履行好“賣者盡責”,在產品設計、盡職調查、信息披露等方面做好充分、細緻的工作。特別是要加強投資者教育,堅持“瞭解客戶”理念,對客戶做產品適銷性評估,引導客戶選擇合適的產品,儘量減少打破剛性兌付初期的負面影響。

透視百萬億理財產品的基本法(三):為什麼理財產品不能保本

二是社會各界要創造有利於剛性兌付打破的外部環境。監管機構應做好應急預案,防範剛性兌付打破時可能出現的市場波動;媒體要客觀公正報道相關案例,引導輿論客觀理性地看待。司法部門應建立相關司法程序和金融申訴機制,保護投資者權益。

三是投資者對此要保持理性,積極面對。面對“剛性兌付”被打破,投資者要認識到這是一個必然的趨勢,並降低剛性兌付預期。特別是要堅持“瞭解產品”理念,在投資理財時要綜合考慮風險與收益的平衡,根據自己風險偏好進行選擇,做到“買者自負”。

當下,金融機構尤其是商業銀行應及時推出基於低風險策略的資管產品,並綜合運用大額存單等工具,承接好風險偏好較低的投資者可能的資金轉移,將打破剛性兌付帶來的影響降到最低。

透視百萬億理財產品的基本法(三):為什麼理財產品不能保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