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青铜器的这些演变历史你知道吗?

关于青铜器的这些演变历史你知道吗?

(一)青铜器的分期及各阶段的主要形制特征

青铜器主要指先秦时期用铜锡合金制作的器物,称为“三代铜器”。流行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秦汉时代,以商周器物最为精美。最初出现的是小型工具或饰物。夏代始有青铜容器和兵器。商中期,青铜器品种已很丰富,并出现了铭文和精细的花纹。商晚期至西周早期,是青铜器发展的鼎盛时期,器型多种多样,浑厚凝重,铭文逐渐加长,花纹繁缛富丽。随后,青铜器胎体开始变薄,纹饰逐渐简化。春秋晚期至战国,由于铁器的推广使用,铜制工具越来越少。秦汉时期,随着瓷器和漆器进入日常生活,铜制容器品种减少,装饰简单,多为素面,胎体也更为轻薄。中国古代铜器,是我们的祖先对人类物质文明的巨大贡献,虽然从目前的考古资料来看,中国铜器的出现,晚于世界上其他一些地方,但是就铜器的使用规模、铸造工艺、造型艺术及品种而言,世界上没有一个地方的铜器可以与中国古代铜器相比拟。这也是中国古代铜器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有独特地位并引起普遍重视的原因之一。

在商周时期,中国的青铜器形成了独特的造型系列:容器、乐器、兵器、车马器,等等。青铜器上市满了饕餮纹,夔纹或人形与兽面结合的纹饰,形成神灵的图纹,反映了人类从原始的愚昧状态向文明的一种过渡。

商代时期,铜的颜色呈青灰色,这种铜器熔点低,易冶炼,强度大。

关于青铜器的这些演变历史你知道吗?

鸮尊

(一九七六年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

关于青铜器的这些演变历史你知道吗?

大禾人面纹方鼎

(1958-1959年出土于湖南宁乡县黄材镇炭河里乡)

西周和春秋时期,在器种和形式上都与商代差不多,文字方面也承袭了商代。青铜业由官家管理向私人经营发展。

关于青铜器的这些演变历史你知道吗?

虢季子白盘

(西周宣王时期,道光年间 陕西宝鸡虢川司出土)

关于青铜器的这些演变历史你知道吗?

散氏盘

(西周晚期,康熙年间于陕西凤翔出土)

关于青铜器的这些演变历史你知道吗?

大盂鼎

(西周康王时期,清道光年陕西省岐山县礼村出土)

关于青铜器的这些演变历史你知道吗?

莲鹤方壶

(春秋,1923年河南新郑李家楼郑公大墓出土)

战国时期铜镜、铜印和铜货币大量的出现和使用。秦代有代表性的器物是刻有诏文的权量和诏版量。

关于青铜器的这些演变历史你知道吗?

关于青铜器的这些演变历史你知道吗?

关于青铜器的这些演变历史你知道吗?

青铜冰鉴

(战国,1977年出土于湖北随县曾侯乙墓)

关于青铜器的这些演变历史你知道吗?

人形铜灯

(春秋战国,1957年山东省诸城葛埠村出土)

汉代铜镜制作精细,花纹优美,为汉代产量最大的制铜手工业产品。

关于青铜器的这些演变历史你知道吗?

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特点是铜佛盛行。

关于青铜器的这些演变历史你知道吗?

隋唐时期的铜镜,无论是形式上、花纹上装饰上都是历史上最好的。

关于青铜器的这些演变历史你知道吗?

宋代青铜器普遍的利用铆钉作法,铜器体轻、薄、制作粗糙。

元代青铜器制作不够发达,铜镜制作粗糙。

明代铜炉制作精细,且有“大明宣德年制”款识,仿古铜器制作精美。

关于青铜器的这些演变历史你知道吗?

(二)青铜器的主要纹饰及其时代特征

古代青铜器的主要纹饰分为几何形、动物和人事活动三类。

几何纹:弦纹、乳钉纹、云雷纹、涡纹、绳纹、瓦纹、窃曲纹、环带纹、重环纹等。

动物纹:饕餮纹、夔纹、龙纹、蟠吃纹、鸟纹、象纹、鱼纹、龟纹、蝉纹、蚕纹。

人事活动:宴乐狩猎纹、战斗纹。

关于青铜器的这些演变历史你知道吗?

关于青铜器的这些演变历史你知道吗?

商代早期青铜器纹饰主体已是兽面纹,以粗犷的勾曲回旋的线条构成,全是变形纹样,除兽目圆大,以为象征外,其余条纹并不具体表现物象的各个部位,纹饰多平雕,个别主纹出现了浮雕,二里冈上层尊、罍等器肩上已有高浮雕的牺首装饰。所有的兽面纹或其它动物纹都不以雷纹为地,是这一时期的特色。商代早期的几何纹极其简单,有一些粗率的雷纹,也有单列或多列的连珠纹,乳钉纹也已经出现。

关于青铜器的这些演变历史你知道吗?

龙虎尊

(商器。原器一九五七年出土于安徽阜南县)

关于青铜器的这些演变历史你知道吗?

四羊方尊

(商朝晚期偏早青铜器。1938年出土于湖南宁乡县黄村月山铺转耳仑山腰上)

商代晚期后段:这一期纹饰最为发达,艺术装饰水平达到高峰,以动物和神怪为主体的兽面纹空前发展。纹饰不仅仅施在器身,有些视线不及的底部也装饰花纹。花纹总体风格森严庄重。

关于青铜器的这些演变历史你知道吗?

后母戊鼎(一称司母戊鼎)

(商代后期1939年3月19日在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一家的农地中出土)

周朝从纹饰之间看,由于同夏、商时代一样为陶范铸成,一范一器,几乎没有完全相同纹饰或刻痕的青铜器,除了个别用单范铸造成器的有相同的纹饰,不过这样的纹饰在西周时期很少见。西周中后期形成了西周时期特有的纹饰特征,主要流行环带纹、窃曲纹、重环纹、垂鳞纹、波曲纹、凤鸟纹、瓦纹等,另外,还出现了许多无纹饰的素器,在这些素器当中有的也有饰几道纹的。西周中后期,兽面纹很少,即使有也多在足部和一些不起眼的地方。西周时期许多青铜器上的纹饰,在布局方法上还出现了几种纹饰并存的局面。

关于青铜器的这些演变历史你知道吗?

利簋

(西周早期,1976年出土于陕西临潼县零口镇)

毛公鼎

(西周晚期青铜器,道光末年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

(三)古青铜器的铭文及其时代特征

也称金文、钟鼎文。商代到春秋时期的铭文一般是铸成的,内容多记奴隶主贵族的祭典、训浩、征伐功勋、赏赐册命、盟誓契约等,最简单的以一二字标出奴隶主或氏族的名称。商代早期的青铜器,极少有铭文,以前认为个别上的龟形是文字,实际上仍是纹饰而不是文字。有也比较简短。商代中期青铜器一般仍保持着不铸铭文的习惯,但个别器上发现铸有作器者本人的族氏徽记,但是没有发现被祭祖考的日干之称。字体近似甲骨文。

西周以后常有长篇铭文。现存最长的铭文是西周晚期的毛公鼎。字体前期风格雄健,中后期趋向规整。

战国的铭文大都是刻成的,内容以记载作器工名、器物的所有者和使用地点为主。字体向多样化发展,出现了鸟篆等艺术字体,列国文字也不统一。

(四)古代青铜器辩伪的基本方法

造型方法:首先对器物的造型根据时代特点,规格等断定应当属于哪一个朝代,再看器身、盖、耳、足等是否配合相称。

锈的分辨:是辨别真伪最重要的一关,如发现有假锈,无论是部分还是全部,完全说明必有问题。真锈是原物上旧有的。

铜质方面:是青铜还是黄铜,在器物足的下面可以见到铜的颜色。

花纹方面:首先要看花纹的形象是否与器物造型的年代相符,是刻的还是铸的,铸的有铸器,刻的有刀痕。

添补修配:如春秋战国时候的,就要看有无假锈。青铜器长期埋藏在地下,表层附着各种铜锈,是一层一层长出来的,坚固致密,不易剥落,作伪的器物用铜锈伪装,其表层经过处理,要注意观察青铜器的表层和锈斑。

轻重方面:铜器在地下埋葬过久,经过生锈腐蚀体重就会逐渐减轻。青铜器中仿制的重于原器是一个普遍的现象。伪器系新铸,经叩击后声音清脆,经过地底下腐蚀较深的青铜器,铜质已经矿化,所以发音以浑浊者居多。

商周时期的青铜器,极大部分是用陶范法铸造成,后代不知此法,作伪者只能用蜡模的方法铸造。古代块范铸造的青铜器表面光洁度好,纹饰甚至纤毫可辩,表面很少有气孔,更少有铜液灌注不到而产生缩孔的情况。伪器则常在表面出现某些砂眼,有的甚至产生缩孔等铸造缺陷。

每一类青铜器随着时代的不同,都有它发展变化的规律。伪器可分为直接铸造和拼凑改造两种。第一种情况铸造的伪器均有母本,尽管仿制的并不准确,但也有一定的水平。如上海博物馆所藏西周晚期“师兑簋”,按原器翻铸,尺寸与原器相似,但比原器重260克。因此有经验者用手一掂量,即可感知。第二种情况是毫无根据的杂拼,意在作奇。水平很低劣,在旧的器物上做部分改造,使人产生新奇感,从而获得厚利。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的一件 "商代卣",器身与梁的纹饰风格不同。仔细看,梁环有焊接痕迹,表明梁与器身原不属一器。虽其均用商代青铜器残件做成,但整个卣应为伪器,因为卤无此形状提梁。

伪刻青铜器上的花纹大多是根据图录上的纹饰,再与器形相配,有时部位条件不同,就要做局部增减。如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件商代"父乙觯",器身为真器,但作伪者在其口部加上了一个流,并在腹上部又加上了一个饰物,成为一件古代无此形制的觯,不伦不类。

纹饰作伪手法分为:整器皆伪、在素器上凿刻纹饰、增刻纹饰、改刻纹饰、后加镶嵌物。如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的一件 "子幅觯",整器由凤鸟纹等纹镂刻而成,但纹线死板,纹饰呆滞,同时器表是用漆皮做的地。因此,细心审视,也可以看出破绽。如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商代制造的"父已壶",原为战国素面壶,作伪者在其身上伪刻了商代的兽面纹及。又如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 "战国几何纹壶",作伪者在花纹中伪嵌了金银丝片。

伪刻铭文分为:整器皆伪、真器伪铭、伪器真铭、真铭增刻伪铭、镶嵌伪铭、腐蚀法。铭文全伪。铭文或用刀具斩刻而成,或用化学药品腐蚀而成。内容或仿某一真器铭,或拼凑,或随意杜撰。由于戈、剑的平面部位易于伪刻,所以在戈、剑上伪刻铭文较为多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