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後」硯雕藝人郭愛勇:「對話」硯台,演繹刀尖上的傳承

“90後”硯雕藝人郭愛勇:“對話”硯臺,演繹刀尖上的傳承

“90後”硯雕藝人郭愛勇:“對話”硯臺,演繹刀尖上的傳承

一塊塊看似笨重不起眼的石頭,經過硯雕藝人的幾番捶打和雕琢,花鳥蟲魚、山水風景、人物肖像便“躍然硯上”,成為一件使用價值與觀賞價值兼具的藝術品。化龍鎮裴嶺村的“90後”小夥郭愛勇從事硯臺雕刻已有三年時間,硯臺雕刻對他來說,早已從最初的愛好成為如今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國硯文化歷史悠久,希望有更多人認識、瞭解硯雕這一傳統技藝,同時,在市場化的今天,讓傳統技藝重新回到人們生活當中。”郭愛勇說。

結緣硯雕、師從名家工作後“再踏”藝術之路

從孩時起,郭愛勇就特別熱愛美術,當同齡孩子在村子裡追逐打鬧、嬉笑淘氣的時候,郭愛勇卻喜歡獨自一個人在家裡畫畫。“只要見到白紙,就想在上面畫點什麼,感覺比玩任何玩具都有趣。”當看到一張張白紙被畫筆填充成一幅幅美麗的圖畫,父母也看出了兒子的天資,從初中開始,父母就為郭愛勇報名美術輔導班,讓他接受專業的美術指導。上高中之後,郭愛勇順利進入了藝術班學習。“高中畢業後,因為工作原因,我沒有堅持走藝術這條路。”郭愛勇說。

“你不是從小喜歡藝術嗎?為你引薦一個人。”2015年底,一次偶然機會,郭愛勇在發小的介紹下,認識了頗具名氣的硯雕大師齊增升,郭愛勇當即就被精美細緻的雕工及流淌著優雅古樸氣息的硯雕作品深深吸引。“以前只接觸過‘學生硯’,從沒想過一方硯臺可以雕刻成一件藝術品。”正是發小的引薦,重新激起了郭愛勇對藝術的渴望。郭愛勇也暗下決心,一定要跟隨齊增升學好硯雕技藝。

從那以後,郭愛勇白天上班,晚上回家就專心練習硯臺雕刻,常常一拿刻刀就是六七個小時。“硯雕藝術集文學、歷史、繪畫、書法於一體,是非常有文化價值的。”儘管原先有一定的美術功底,但最初接觸硯臺雕刻時,郭愛勇也沒少受挫,不過,他始終相信,只要在老師的指導下勤加練習,總有一天能夠成功。

最初,親朋好友很多人不解:“年紀輕輕做什麼不好,偏偏選擇硯雕這個行當?”可旁人看來枯燥無味的事,郭愛勇卻樂在其中。“每當看到一塊普通的硯石經過自己的手,變成一方足夠吸引人的硯雕作品,那種興奮和滿足真是溢於言表。”郭愛勇說。

學會和石頭“對話”傳承傳統技藝和文化文明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一年多的不懈努力,郭愛勇的硯雕技藝突飛猛進,創作的滿意作品越來越多,作品題材也越發豐富。

郭愛勇介紹,硯雕講究因材施藝,要學會和石頭“對話”。雕刻一方硯臺,需要很多道工序。拿到一塊石料後,首先要根據紋理及形態構思。“只有‘相’懂了石頭,才能充分利用石頭自身的花紋和材質,將刻硯者的思想融匯進去。”郭愛勇說,“相石”之後要進行切割取形,切割時要求不偏不倚,還要最大程度地避免浪費。取形之後,硯臺已經有了一個相對成熟的架構,這時要對硯臺的整體風格進行初步確定,再進行硯額、硯池、硯堂的雕刻。隨後,刻硯者要在硯背加刻款識、硯銘或詩詞、印鑑,或者雕刻花鳥魚蟲、山水風景、人物肖像等來裝飾,以此來增加硯臺的藝術美感。最後,再進行打磨、拋光等工序。通常情況下,一件硯雕作品至少需要半個月時間才能完成,“硯石是有靈魂的,只有用心去設計、雕刻,才能做出真正的硯雕。”

正是憑著對硯雕藝術的熱愛和執著,郭愛勇的很多作品得到了業內人士的認可:作品《海天旭日硯》被國外的一位收藏家收藏;創作的《雲岫硯》在2017第六屆精品硯臺評選中被評為三等獎;《雲根一片》在2018第十屆中國(山東)工藝美術博覽會上榮獲山東省工藝美術精品獎銀獎;《蟲蛙硯》在2017第九屆中國(山東)工藝美術博覽會上榮獲山東省工藝美術精品獎金獎;《雲紋硯》在第五屆濰坊工藝美術節暨風箏博覽會中榮獲金獎。其個人也榮獲壽光工藝美術行業2017年度“工美之星”等稱號。

“藝術永無止境,我和硯雕的結緣才剛剛開始。”郭愛勇表示,他還要繼續提高自己的硯臺雕刻水平,同時,他希望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加入硯雕隊伍,共同弘揚硯文化,傳承中華文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