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斯福新政時寧願把過剩的牛奶、棉花扔掉也不免費分發給窮人

羅斯福新政之前,是美國四年之久的經濟大蕭條。1929年10月24日,美國金融界崩潰,股價爆跌,一夜間,化為烏有,這一天,在美國曆史上稱為“黑色星期四”,與此同時,大量工人失業,經濟水平倒退至1913年,農產品價格降到最低點,經營者將牛奶倒入大海,糧食棉花當場焚燬。


在這裡,我分為兩個時間節點給大家回答這個問題。

首先是在羅斯福新政之前,美國經營者為什麼把牛奶和棉花扔掉?

1)美國當時農產品價格過低,經濟學有一種叫法:穀賤傷農!這是因為供求關係導致的,由於供給遠遠大於需求,導致價格過低,根本就是賠錢啊。

2)很對奶農紛紛罷工,組織停止銷售,很多奶農為了能夠使價格漲起來,偷偷把牛奶倒掉!

那麼在羅斯福新政之後呢?

羅斯福上臺之後,開始推行新政,其中有一條就是:調整農業政策,給減耕減產的農戶發放補貼(農民縮減大片耕地,屠宰大批牲口,由政府補貼),提高並穩定農產品價格。

羅斯福認為農業發展起來,對於解決經濟危機很有幫助,通過補貼的方式,鼓勵農民把牛殺掉,牛奶倒掉,用這種方式,來影響供求關係。羅斯福的這種方式,很有成效,很快農產品價格大幅度上漲,農民的收入反而比以前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說到這裡大家就明白了,為什麼美國政府就算倒掉牛奶也不會免費給窮人,就是為了影響供求關係,減少了供給,農產品價格才能上漲,農民才能走出困境。

說白了,這是羅斯福新政用政府幹預市場的一種手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