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缺血性疾病的臨牀分類和表現

腦缺血性疾病有什麼表現?得了腦缺血性疾病會怎樣?腦缺血性疾病的典型症狀包括:耳鳴、複視、感覺障礙、共濟失調、黑蒙、腦缺血、逆行性遺忘、偏盲、偏癱失讀。

腦缺血性疾病的臨床分類和表現:

腦缺血性疾病的臨床分類和表現

1、暫時腦缺血

包括短暫缺血發作(TIA)和可逆性缺血神經障礙(RIND)。前者指因暫時缺血,引起腦、視網膜和耳蝸等功能障礙,少有意識改變。症狀持續數分鐘,少數可持續數小時,但均在24h內完全恢復,不留後遺症。後者的發病同TIA,只不過神經功能障礙持續大於24h,但不超過3周。如超過3周者,則屬永久性腦缺血。根據病變累及範圍,分為:

(1)頸內動脈系統TIA:突發短暫偏癱、偏身感覺障礙,以單側面部、手部受累常見,也可出現單眼短暫失明或黑蒙。主側半球受累者,有言語功能障礙,出現短暫失讀、失寫和失語。

腦缺血性疾病的臨床分類和表現

(2)椎基動脈系統TIA:症狀較頸內動脈系統複雜。眩暈、同向偏盲為最常見症狀。此外,面癱、耳鳴和吞嚥困難等也可出現。頭痛、複視、共濟失調也可為患者主訴。口周感覺障礙為腦幹受累表現。雙顳側內部缺血可出現突發記憶障礙,老年人多見,順行性遺忘較逆行性遺忘多見,可持續數小時。TIA和RIND後短期內是腦梗死的高發期,9%~20%TIA和RIND患者最終演變為腦梗死。其中20%發生於1個月內,50%發生於1年內。

2、腦梗死

常起病突然,根據病情有穩定型和進展型之分,前者指病情穩定無進展,歷時24~72h,又稱完全性腦卒中。11%~13%患者起病隱匿,無臨床症狀和體徵,僅影像學發現有缺血灶。

3、邊緣型梗死

邊緣區位於大腦中動脈、大腦前動脈之間和大腦中動脈與大腦後動脈分支交匯處。此外,小腦供應血管之間、基底節區、皮質下都有類似邊緣區。這些區域主要由各大血管末梢支供血,最易受到缺血損害,形成從額葉到枕葉的鐮形缺血灶。

腦缺血性疾病的臨床分類和表現

4、腔隙性梗死

由小穿通動脈病損引起的腦深部微小梗死,佔腦梗死的12%~25%。梗死好發於基底節區以及丘腦、腦橋、內囊和白質內,可隱匿起病、無症狀或表現為神經功能障礙。意識狀態和高級皮質功能不受影響。

腦缺血疾病的診斷主要依靠病史、神經系統體驗和必要的輔助檢查。根據病史及神經系統陽性發現可以初步判定出病變血管的部位,是頸內動脈系統,還是椎基底動脈系統,是血栓,還是栓塞,栓子的可能來源,並按照TIA、RIND、PS和CS的分類對病人做出診斷分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