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實施漸進式延遲退休政策 鼓勵老年人自主創業

遼寧省政府近日發佈《遼寧省人口發展規劃(2016-2030年)》(以下簡稱《規劃》)。其中預期,到2030年全省總人口4500萬人,人均預期壽命達到80.5歲。同時將探索對生育二孩的家庭給予更多獎勵政策;全面放寬農業轉移人口落戶條件,全面放開小城市和建制鎮落戶。

遼寧:實施漸進式延遲退休政策 鼓勵老年人自主創業

到2030年總人口4500萬人

《規劃》中,遼寧預期發展目標為:到2020年,全省總人口4385萬人,出生人口性別比105.5,人均預期壽命達到80歲,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11年,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72%。

到2030年,全省總人口4500萬人,出生人口性別比105.5,人均預期壽命達到80.5歲,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12年,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75%。

探索對二孩家庭

給予更多獎勵

改革完善計劃生育服務管理,實行生育登記服務。對生育兩個孩子以內(含兩個)的不實行審批,由家庭自主安排生育,推行網上辦事,進一步簡政便民。

同時建立完善包括生育支持、幼兒養育等全面兩孩配套政策。完善生育家庭稅收、教育、社會保障、住房等政策,探索對生育二孩的家庭給予更多獎勵政策,減輕生養子女負擔;推進生育保險和基本醫療保險合併實施,確保職工生育期間的生育保險待遇不變;完善計劃生育獎勵假制度和配偶陪產假制度。

2020年前新增產床2000張

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舉辦月子中心、非營利性婦女兒童醫院、普惠性託兒所和幼兒園等服務機構;鼓勵和推廣社區或鄰里開展幼兒照顧志願服務;大力發展家庭服務業,加快培養月嫂和育兒嫂,推動政府、機構、社區和家庭形成嬰幼兒照護合力。在大型公共場所、公共交通工具、旅遊景區等設置母嬰室或嬰兒護理臺,保障母嬰權益。

此外還將支持省、市、縣(市、區)婦幼健康機構能力建設。2020年前力爭新增產床2000張,增加產科醫生和助產士3000名。

支持部分省屬高校

創建“雙一流”

加快培養創新型、應用型、高技能、高素質大中專畢業生,不斷提高新增勞動力供給質量。

根據遼寧振興發展需要,科學調整高等教育結構,推進“雙一流”建設,鼓勵有條件的部屬高等院校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重點支持3-5所省屬高等院校創建國內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

推動本科高等院校嚮應用型轉變,優化學科專業結構,增加急需專業人才的招生計劃。2020年普及高中階段教育,進一步提升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

省內高校畢業生

在遼就業率達85%以上

實施“博士後培養集聚工程”,對博士後工作站單獨或聯合招收的企業博士後研究人員按規定給予項目經費資助。出站博士後研究人員在遼工作,可直接認定副高級專業技術資格。進一步放寬大中城市落戶條件,努力吸引外省人口和人才在遼落戶。

此外,吸引省內外高等院校畢業生在遼就業,增加在遼就業率高的生源省份的招生計劃;提高在遼就業率高的學校省內招生計劃比例,確保省內高等院校畢業生在遼就業率達到85%以上。

完善引進人才出入境、落戶、長期居留、養老、住房、就醫、子女入學、配偶安置、創業扶持等配套措施,對國家和省相關部門重點引進的外國高層次專家,公安機關可按規定為其優先辦理R字簽證;符合辦理永久居留條件的,可按規定優先申請辦理永久居留手續。

開展長期護理保險試點

全面實施全民參保計劃,多渠道籌集基本養老保險基金。大力發展企業年金、職業年金、個人儲蓄性養老保險和商業保險,構建多層次養老保險體系。加快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開展長期護理保險試點。落實國家出臺個人稅收遞延型養老保險政策。全面建立針對經濟困難高齡、失能老年人補貼制度,做好與長期護理保險的銜接。

在養老服務體系上,探索建立完善支持家庭養老的政策體系,大力發展居家社區養老服務。建設預防、醫療、康復、護理等相銜接的覆蓋全生命週期的醫療服務體系。支持養老機構開展醫療服務。大力發展養老服務企業,加快形成產業鏈長、覆蓋領域廣、經濟社會效益顯著的養老服務產業集群。支持養老服務產業與健康、旅遊、體育等產業融合發展。

同時,實施漸進式延遲退休政策,有效挖掘開發老年人力資源,建立老年人才信息庫。大力發展老年教育培訓,支持老年人才自主創業,鼓勵專業技術領域人才延長工作年限。

全面放開小城市落戶

將全面放寬農業轉移人口落戶條件,全面放開小城市和建制鎮落戶,有序放開中等城市落戶,充分發揮瀋陽、大連市在推動遼中南城市群建設中集聚人口的龍頭作用。

2016-2020年,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年均提高0.5個百分點左右,年均轉戶20萬人左右。到2020年,力爭實現100萬農業轉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鎮落戶。

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制定實施配套政策,保障進城落戶農業轉移人口與城鎮居民享有同等權利和義務。全面實施居住證制度,推進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

打擊選擇性別

人工終止妊娠行為

將性別平等全面納入法律體系和公共政策,保障婦女合法權益,提高婦女社會參與能力。加強出生人口性別比綜合治理,打擊非醫學需要胎兒性別鑑定和選擇性別人工終止妊娠行為,加大對計劃生育特殊家庭扶助關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