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合青岛峰会:新征程考验中国智慧

作者:赵会荣 中国社科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乌克兰、白俄罗斯、摩尔多瓦、波罗的海三国研究室主任

青岛峰会是上海合作组织(以下称“上合组织”)扩员后召开的首次元首峰会,标志着组织进入到新的发展阶段,因而具有里程碑意义。峰会的成功举办有力地证明,一个领土总面积约占全球陆地面积25%、人口约占世界40%、经济总量约占全球20%、石油和天然气已探明储量分别约占全球9.6%和23%(BP公司数据)的综合性区域合作组织将以崭新的姿态全面参与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构建。在这个伟大征程中,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如何发挥引领作用,值得关注、思考和讨论。

办好主场外交,成功举办峰会

青岛峰会取得的成果令人瞩目,八国领导人悉数出席峰会,签署了23份合作文件,1份《上合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青岛宣言》和1份新闻公报,签署文件数量超过以往任何一届峰会,安全、经济、人文和政治合作均取得新进展。

在签署的文件中,最重要的文件是《实施纲要》(2018—2022年)。长期睦邻友好条约是上合组织成员国开展合作的规范性法律文件之一,其地位仅次于《上合组织宪章》。原因之一在于该条约明确了成员国处理相互关系的准则以及各自的权利和义务。例如,条约第四条规定,缔约各方尊重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原则,采取措施禁止在本国境内从事任何违反该原则的活动;缔约各方不参加任何针对其他缔约方的联盟或集团,不支持任何敌视其他缔约方的行动。实施纲要为继续落实长期睦邻友好条约制定了具体措施,也为组织未来五年的发展做出详细规划。

安全合作是上合组织起步最早、设立机制最多、发展最快、合作成果最为显著的领域。安全合作的主要目的是探索建立有效的地区安全合作模式,以维护和巩固地区安全与稳定,这也是上合组织的主要任务。上合组织的安全合作面向非传统安全威胁,主要包括“三股势力”、毒品犯罪、跨国有组织犯罪和信息安全。上合组织是最早提出打击“三股势力”的国际组织,在此方面建立了相对完备的法律体系,除了制定反恐怖主义公约、反极端主义公约等基本文件,还从2006年开始制定为期三年的打击“三股势力”合作纲要。青岛峰会完成了安全合作领域的“规定动作”,批准了《上合组织成员国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2019年至2021年合作纲要》和《2018—2023年上合组织成员国禁毒战略》及其落实行动计划,以及《上合组织预防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滥用构想》等文件。在上合组织地区恐怖主义、极端主义、毒品犯罪等安全威胁上升的背景下,这些合作文件的制定必要且及时,有利于提升组织在执法安全合作领域的行动力。此外,上合组织还通过了《上合组织成员国元首致青年共同寄语》及其实施纲要,决定继续磋商《上合组织成员国粮食安全合作纲要》。

经济合作是上合组织的重要合作领域,与安全合作并称为上合组织的两大支柱。2001年9月签订的《上合组织成员国政府间关于区域经济合作的基本目标和方向及启动贸易和投资便利化进程的备忘录》确定了上合组织经济合作的基本目标,即从贸易投资便利化、降低成本、消除障碍着手,大力开展区域经济合作,争取到2020年逐步实现货物、资本、服务和技术的自由流动。由于经济合作取决于成员国的政治意志、现实条件、资源投入等因素,且受到地缘政治经济因素影响,合作进程并不顺利,经济合作成果主要体现在双边经济合作项目,多边经济合作项目较难达成,融资机制有待建设,区域经济一体化任重道远。贸易便利化、自贸区、开发银行、中吉乌铁路等问题至今仍在探讨中。青岛峰会在经济合作方面有所推进,通过了《上合组织成员国元首关于贸易便利化的联合声明》《上合组织成员国经贸部门间促进中小微企业合作的谅解备忘录》等文件。《青岛宣言》指出,成员国支持进一步深化金融领域务实合作,研究扩大本币在贸易和投资中使用的前景;将继续研究建立上合组织开发银行和发展基金(专门账户)问题的共同立场;成员国支持乌兹别克斯坦关于举行首次上合组织成员国铁路部门负责人会晤的倡议,以提升交通通达性和互联互通。

人文合作是上合组织合作领域中的“后起之秀”,方兴未艾,主要包括教育、文化、旅游、卫生和科技合作等,其目标是促进民心相通,为上合组织各领域合作奠定和巩固人文基础。青岛峰会通过了《2019-2020年落实联合行动计划》《上合组织成员国元首关于在上合组织地区共同应对流行病威胁的声明》《上合组织成员国环保合作构想》等合作文件。

在政治合作领域,《青岛宣言》和新闻公报体现了成员国对国际形势、热点问题和地区事务的共同立场,以及对于彼此诉求的关注及支持,充分肯定了组织各领域取得的成绩,讨论并明确了组织未来的发展方向和首要任务,达到了增进互信、凝聚共识的目的。 除了举办上合组织大范围和小范围会议,中国作为轮值主席国还为成员国、观察员国和对话伙伴国代表提供了多场双边和多边会晤的机会。此外,中国还一如既往为上合组织发展提供推动力。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公开承诺,未来三年为各方培训2000名执法人员,提供3000个人力资源开发培训名额,在上合组织银联体框架内设立300亿元人民币等值专项贷款,设立“中国—上合组织法律服务委员会”,在青岛建设中国—上合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欢迎各方参与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以及利用“风云二号”气象卫星为各方提供气象服务。

开启新征程,面对新变化

世界主要力量之间的竞争相当激烈。美国同时把中国和俄罗斯列为“挑战者”“对手”和遏制对象,采用加强军事存在、制裁、贸易战等手段,四面出击。结果无非两种,一种是促进被遏制方的团结,导致美国的战略目的难以实现;另一种是被遏制方各自为战,美国得以巩固霸权地位。目前来看前一种情况正在发生。 在美国咄咄逼人的攻势下,卷入地缘政治博弈的各方纷纷陷入安全困境,军备竞赛不可避免,制裁与反制裁轮番上阵,贸易战在全球范围内打响,欧亚、中东等地区出现多个冲突点。上合组织的外部环境前所未有复杂化,外部干涉的威胁日益上升。目前,上合组织暂时还没有建立应对外部干涉导致成员国内部动荡的有效机制和快速反应力量。另外,国际政治中“隐身的极”——恐怖主义和极端主义势力回流趋势已经显现,而成员国在甄别恐怖主义组织等问题上还存在不同看法,在应对恐怖主义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方面有效的工具不多,协同应对和打击能力还有待提高。

扩员在扩大上合组织影响的同时也给组织建设带来不小的压力。在“八国模式”内,按照国家实力,组织内部的力量结构从2+4转换为2+1+5。2指的是俄罗斯和中国,1指的是印度。在新的模式下,印度作为新的力量其作用不容小觑。由于印度的存在,以中俄两家为主的协调增加了新的因素。印度是一支独树一帜的力量,无论是俄罗斯还是中国,所提出的建议都有可能因为印度的否定而搁浅。另外,印度作为第三支力量具有双面作用,一方面可能稀释中国在组织内的影响,另一方面俄罗斯也可能因此不再过度担忧中国影响,对中国提出的经济合作倡议展示出包容和合作的一面,长期被搁置的经济合作倡议和项目有可能取得进展。

成员国数量的增加必然带来组织决策难度的增加。八个成员国的社会制度、发展水平和传统文化各异,对不同问题有不同立场,利益差异很大,它们彼此之间的分歧或问题不可避免将影响到组织的发展。上合组织暂时还没有建立协调和解决成员国之间分歧与矛盾的机制,目前主要的办法是避免成员国把双边矛盾带入组织内。在印度和巴基斯坦加入上合组织后,还有一些国家也表示希望加入。如何处理扩员问题,如何避免组织的论坛化,对上合组织是严峻的考验。

中国是推动上合组织发展的核心力量,不仅提供将各方凝聚在一起的理念,还是主要的“供血方”,为成员国提供很多援助、贷款和投资,也是成员国主要的贸易伙伴。目前,中国对多数成员国的投资和贸易份额基本逼近20%的敏感点,继续增加投资和贸易的空间很小。“一带一路”建设已全面铺开,项目占用资金规模庞大,投资安全问题亟待解决。而且,中国经济与过去相比面临的不确定因素增加,保持高速度增长压力增大,中国是否能够维持强劲的输血能力将关系到组织的发展以及中国在组织内的地位。

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

在青岛峰会上,习近平主席做了《弘扬“上海精神” 构建命运共同体》的发言。他指出,上合组织始终保持旺盛生命力、强劲合作动力,根本原因在于它创造性地提出并始终践行“上海精神”,主张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这超越了文明冲突、冷战思维、零和博弈等陈旧观念,掀开了国际关系史崭新的一页,得到国际社会日益广泛的认同。我们要继续在“上海精神”指引下,同舟共济,精诚合作,齐心协力构建上合组织命运共同体,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

“上海精神”是上合组织成员国一致认可的理念,是规范成员国之间相互关系的准则,也是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保障,因此被写入《上合组织成立宣言》《上合组织宪章》等文件中。习主席最早提出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是在2013年访问俄罗斯期间,他指出,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上合组织命运共同体的思想由此而来。习主席还在青岛峰会上提出“五种观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观,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开放、融通、互利、共赢的合作观,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这实际上是“上海精神”的进一步发展,与“上海精神”一脉相承。

无论是“上海精神”“命运共同体”,还是新型国际关系,都是中国智慧的结晶,它的目标是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这符合所有国家的利益,一经提出即得到上合组织成员国的认可和赞同,被写入《青岛宣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还两次被写入联合国决议。

为什么习主席一再强调这些理念?这是否如外界所评论的那样,即中国满足于务虚,而不是务实?在上合组织内外形势复杂、彼此认同度有限的情况下,太过计较各自的利益得失不利于成员国之间的团结和组织的建设。扩员长远看必然有利于组织发展,但在短期内对上合组织是不小的挑战。要应对这些新的挑战,上合组织在磨合期要追求行稳致远,成员国之间首先需要加强交流,观念共享,争取在国内国际一些主要问题上达成共识,尽可能弥合分歧。

中方不仅提倡平等、相互尊重、包容、开放等先进的理念,也是这些理念的践行者。例如,印度作为上合组织成员国暂时还不能接受“一带一路”倡议,上合组织《青岛宣言》没有回避这一事实,而是作了如实表述:“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吉尔吉斯共和国、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俄罗斯联邦、塔吉克斯坦共和国和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重申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肯定各方为共同实施‘一带一路’倡议,包括为促进‘一带一路’和欧亚经济联盟对接所做的工作。”这既体现了中方有诺必行的品格和求同存异的外交智慧,也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思想的格局意识以及中方对于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自信。正所谓“风物长宜放眼量”,经营上合组织如此,实现中国梦亦是如此。

(本文发表于《世界知识》杂志2018年第13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