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品選《兄弟》——講述親情的力量

第23期(2018年4月)在場微散文優秀獎

胡品選《兄弟》——講述親情的力量

授獎辭:胡品選的《兄弟》,以心懷宿怨的兄弟兩家,清明前在父母墳頭的祭拜巧遇,相見無笑泯恩仇,呈現了親情的難割與血濃於水的傳統力量。

胡品選《兄弟》——講述親情的力量

兄 弟

文/胡品選 朗誦/萬一

離清明還有三天的休息日,天沒亮強勝就開著車攜妻兒往五百公里外的老家趕,打算給爹孃上過墳,就折身回城。

許是離家太久的緣故,這些日子他老是做夢,夢裡有爹孃有哥嫂有童年的玩伴,亂亂的總睡不踏實。妻說,快清明瞭,是故鄉在喚你回去。強勝說,也是。

自打爹入土為安後,十年了他很少回家,說是回其實跟做賊似的躲躲閃閃。與家鄉的陌生源於他和大哥的宿怨。不知這輩子兄弟間可有和解的機會。

下車走大約一百米,翻過一道坡,就看見爹孃的墳塋。意想不到的是,墳山邊大哥一家正在祭掃。他只好硬著頭皮過去,面對這非常尷尬無奈的遇見。

侄兒在墳頭上插花,見他們過來招呼了聲,他的孩子也喊了大伯大媽。強勝應了聲,往石碑前走,大哥蹲著擺放祭品,他也把帶來的祭祀物拿出。蹲在大哥身邊,看到了大哥花白的頭髮,才想起大他十歲的大哥真的老了。

燒了冥幣放過鞭炮就是磕頭,大哥一把扯住兒子說,你退後一步。兄弟倆一起朝爹孃叩拜,大哥邊叩邊喊:“爹!娘!快來拿錢用吧。今年勝兒也回來給你們送錢啦。你們放心好了,咱兄弟還是兄弟,變不了。”強勝聽得心裡一熱,淚在眼眶裡打轉。

祭掃結束,大哥撣了撣身上的塵土,拉著高音喊,都到家門口了,就不能吃了飯再回?語氣還如他小時候一樣令人生畏。他與妻對望一眼,沒有說話,跟在大哥的身後,攆了過去……

(責任編輯:李慕雲 終校:袁志英 製作:四季芳 535字)

胡品選《兄弟》——講述親情的力量

獲獎感言:

我結識在場微散文時間不長,這次獲優秀獎的《兄弟》,是我投的第二篇文章。

之前,廣西的一位文友向我推薦了在場,當時正值春節,瑣事多,沒有寫稿的動機,但我開始關注這個平臺,偶爾給一些微文留言,學習他們的經驗。在這裡我要感謝廣西文友的推薦。直到三月份我才參加了”原鄉”主題的徵文,投了第一篇文字。

寫作《兄弟》,來自於我對親情家庭的關注與思考,也是從閱讀中獲取的靈感與啟發。現實的生活豐富多彩,斑斕崎嶇,如何處理如何面對,是每個家庭成員無法排斥的事實。家的萬事興。我堅信這個古老的俗語。所以,要用溫暖的文字去表現這樣的場景,看來,這個方向我選準了。

關注生活關注人性關注時代,是每個寫作在場的人,能夠寫好在場散文的基本要素。這是我個人的理解,也願用這點思考與各位共勉。

再次感謝在場平臺,感謝在場各位老師及後臺群體,感謝關注在場所有的人。向你們表達真誠的致敬,道一聲辛苦!

在場微散文作者參賽主題:遇見

世界很大,宇宙無限,我們只是一個飄忽的點。所謂軌跡,不過是經過的痕跡,不能說明未來,更不能說明發現。發現在你遇見的瞬間,是主體對客體的洞見。佛家說,所謂緣,就是在因果途中的遇見。因此,遇見與發現,是最直接、最可靠、最生動的在場,是我們與世界最珍貴的緣。

但是,世界的大,決定了遇見的難。電影《向左向右》主題曲《遇見》中有這樣的詞:"我在某年某月醒過來,我想我等我期待,未來卻不能理智安排"。是的,未來充滿變數,遇見是一個偶然,發現更是近乎苛刻,不僅需要緣,還要靠主觀的條件:知識、智慧、努力、機緣。

用你本真的語言,呈現你的遇見,表達你的發現,與大家分享你與世界的緣。當然不要忘了意義,要跳出小我,緊貼時代的脈搏。

胡品選《兄弟》——講述親情的力量

作者簡介:胡品選,生於安徽宿松縣,安徽農墾工人,從事業餘文學創作多年,寫作體裁廣泛,有作品發表在各級報紙雜誌網絡及微信公眾號上,在相關的徵文活動中多次獲獎。

胡品選《兄弟》——講述親情的力量

主播簡介:萬一,在場主播,眉山市廣播電視臺新聞主播,畢業於成都理工大學,有長期主持與表演教學經驗。

胡品選《兄弟》——講述親情的力量

胡品選《兄弟》——講述親情的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