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戰爭會有戰前訓話,只有前排士兵可以聽見,這麼做有何意義

古代戰爭會有戰前訓話,只有前排士兵可以聽見,這麼做有何意義

古代封建王朝甚至更早的半奴隸制社會,便時常會有大小戰爭發生,而在戰爭前夕或者軍隊即將出發時都會將軍隊集結起來,而主帥在最前方訓話,不過古代可沒有現今的擴音設備。這也意味著只有最前排的士兵可以聽見,而後排的別說聽了,別說聽了,看見的都只有前面士兵黑壓壓一片,那麼戰前訓話的意義又在哪裡。

古代戰爭會有戰前訓話,只有前排士兵可以聽見,這麼做有何意義

古代打仗講究出師有名,也就是必須要有一個正當的理由證明自己這一方是正義的,例如周武王伐商的時候便說紂王昏庸無道、寵信逆臣。而後世很多武將謀反時都是對部將說皇帝被奸臣矇蔽,把謀反說成是清君側,等打到了皇宮,將士們發現不對也晚了,都已經沒有退路了。

古代戰爭會有戰前訓話,只有前排士兵可以聽見,這麼做有何意義

除此以外,打仗最重要的便是士氣,當士兵一個人的時候,知道要打仗了難免心裡沒底,會發慌,對於戰爭勝利與否或者自己能否或者回家而感到惶恐。但是一旦將軍隊集結起來,人多壯膽,很容易的就會產生肅殺的氣氛,會變的視死如歸,士氣起來了,打勝仗的幾率才會更高。

古代戰爭會有戰前訓話,只有前排士兵可以聽見,這麼做有何意義

而且並不是如影視劇中那般由主帥或者御駕親征的皇帝一個人大吼,這樣很不現實,一般都是由主帥喊過一次以後,再有專門的傳令兵騎著馬在軍隊中來回奔走大聲喊出重複主帥的訓話,或者是一級級的往下通傳。

古代戰爭會有戰前訓話,只有前排士兵可以聽見,這麼做有何意義

而到了清朝時這種大軍集結訓話的事例其實已經不存在了,清朝中後期對地方軍隊管理十分嚴格,例如需要調集軍隊去外省時都需要皇帝的批准才可以,而且調人時也是從各軍營中分開調遣,而不是全軍出動。這樣一來一般有訓話也是在營帳之中一些高級軍官之間,士兵只負責執行軍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