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堡小區的「變形記」

錯落有致的綠色植物,暗香浮動的精巧花園,嶄新潔淨的牆面路面,觸目可及的文化長廊……“如今親戚朋友來了,都要稱讚一句,說我們小區比一些新小區還漂亮。”7月10日,康堡安置小區居民王女士感嘆道。

康堡小區的“變形記”

過去的康堡小區可不是這樣。康堡安置小區建於2004年,佔地200畝、建築面積17萬平方米,共48棟192個單元,現入住1700戶,入住人口4500人。由於建設初期,小區未實現雨汙水分流、監控技防缺失、部分道路破損嚴重、配套設施不完善,給居民生活帶來諸多不便。

為打造一個體現黨建引領、服務精細、和諧宜居的城市居民小區。今年年初,宿城區支口街道集中組織網格員,到康堡小區網格點開展問卷調查,在充分徵求業主的意見建議後,5月初形成改造方案。按照自治、自建、自管、自享的治理模式,將黨建引領、社區自治、文明城市、愛國主義教育、志願服務等要素,與小區改造提升工程有機融合。

康堡小區的“變形記”

“小區整治改造後,真像脫胎換骨一樣,環境好了,亂扔垃圾、在綠化帶種菜的現象不見了。”居民王女士說,如今車輛進出小區有了門禁“把關”,道路硬化拓寬,新增施劃機動車停車位700個、電動車車位1100個,為方便居民,還新增充電樁端口400個、垃圾桶80個。車輛在小區行駛停放變得“有規有矩”。

康堡小區的“變形記”

除了硬件設施的改造升級,康堡小區的人文建設也得到提高。“我們將小區分成3個王哥,對骨幹黨員和社區能人進行資源整合,成立社區自治隊伍。選舉3名網格長和48名樓棟長,制定了小區服務公約。”宿城區支口街道的工作人員介紹道。通過搭建自治、共治的網格化管理平臺,激發社區黨員的服務意識,激活基層黨組織活力,將黨建引領做細做實。讓康堡小區成為一個體現支部引領、服務精細、和諧宜居的城市居民小區,成為廣大住戶共建、共治、共享的物質家園、精神家園和情感家園。

下一步,宿城區支口街道將加快黨群服務中心建設,力爭9月底前建成,並投入使用。將自治、法治、德治與社區活動有機結合,開展“書記微課堂”、“社工微講義”、“居民微沙龍”等活動,充分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愛國主義思想、優秀傳統文化的孕育功能,為社區自治提供豐潤的道德滋養和強大的精神引領。在草根參與、凝聚活力中,提升社區活動內在品質,把社區紐帶連接得更為緊密。(趙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