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應減少家庭教育中負能量

家長應減少家庭教育中負能量

在家庭教育中,我們其實始終處在一個看不見的“場”中。當我們在家庭教育中發現問題的時候,問題往往不出在發現問題的地方,而出在這個“場”。現在,不少家庭教育,已經不可避免地陷入“負能量場”當中。

小時候,父母在孩子眼中是“整個世界”,但是隨著孩子的成長,父母變成了“普通人”,不再那麼高大。一年多前的一天,兒子滿懷期待地拿著作業本讓我講解一道數學題,當我告訴兒子不會做那道題時,兒子報以長時間的沉默,然後悄悄走開。我意識到,從這一刻起,兒子心目中的“偶像父親”坍塌了,父母不再是他的整個世界了。

實際上,當這個時刻來臨時,很多父母往往還沒能調試好心態,他們會使用各種方式維持自己的權威性,保持自己在孩子心中的高大形象。結果是,父母和孩子很容易形成對立,雙方都端起了架子。這是一種面具與面具之間的競爭,雙方臉上的笑容不見了。

曾有一位教育學家說,父親是孩子來到世間的第一個玩具。因為那個時候,父親沒有必要在孩子面前扮演那種高大的人。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父親的權力意識開始抬頭,這時,家庭“場”中的負能量便開始滋長。

根據心理學家榮格的理論,無論是在家庭還是在社會中,權力和愛往往處於天平的兩邊,權力越大,愛就會越少。通常,母親總會去愛那個最沒有出息的孩子,而父親總是更喜歡最有出息的孩子。因為父愛的理由是“他/她值得愛”,母愛的理由是“他/她需要愛”。之所以有這樣的差別,就是因為父愛往往比母愛中更多了權力慾。

在家庭當中,一旦權力慾抬頭,家庭教育就沾染了“病毒”,父母抱著“我總是為你好”的理由,不斷地向孩子輸送負能量。父母渾然不知在子女的眼裡,那是一個不斷自我醜化的過程。

父母常會抱怨“孩子太不聽話”,其實,孩子所謂的不聽話是一種“習慣性不服從”和“逆反”,孩子只是在某種場景、某種權力下作出了這種反應,當這個“場”不存在的時候,他的“習慣性不服從”和“逆反”也會消失。

所以,父母儘可能消解自己的權力意識,是一輩子要做的功課。

但是,真正做到這一點也很難,問題還是出在溝通上。

語言與文字在釋放信號的同時,也釋放著噪音。我們認為自己表達的是這個意思,別人聽了完全是另外一個意思。父母與孩子之間如果處於這樣的狀態,這時再進行教育的話,父母的每一個努力、說的每一句話,即使是對的,但是在這個錯誤的“場”裡,也全成了錯的。其實愛裡也是存在著衝突的,而且愛越深衝突越深。很多時候,一個人發出了善意的信號,另一個人沒有感知到,就會產生衝突。因此,父母在家庭教育中還要努力降低溝通過程中的“信噪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