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氣概的喪失與尋找?娛樂時代需要反思!

最近幾天俄羅斯的世界盃很熱鬧,中美貿易戰也餘溫不減,關於男子氣概在西方的媒體中似乎在過去的一個月被多次提及,成為許多媒體討論的話題。在中國這些年社會中又一個越發嚴重的現象就是男性的女性化,無論是稱作“陰柔男孩”現象還是男子氣概危機,都說明了這個比較明顯的趨勢。當然,這種情況其實不僅在今天的中國存在,在西方國家也存在。

男子氣概的喪失與尋找?娛樂時代需要反思!

國內的情況來看,性別的危機中關注較多的還是男性的女性化,我們俗稱的“娘娘腔”“gay裡gay氣”。這種現象的產生和發展是多方面的結果,我認為主要多個方面:

第一,獨生子女的政策導致的對孩子的寵溺,因為以前很多家庭只能夠有一個孩子,就會對這個孩子倍加呵護,無論是男孩還是女孩,都會進行嚴格的保護,也不會輕易的進行一些可能有挑戰性或者危險性的活動,對於男孩子來說,這樣很容易無法培養孩子的勇氣和拼搏的精神,男孩和女孩都在一個相對溫室的環境中成長,缺乏著對於勇氣、對於決心、對於意志力的鍛鍊,長大後自然身上也會缺少一分男子氣概。

第二種情況是個別的家庭成長環境來看,成長的環境中處於女性的環境中,有部分的男孩可能是從小主要由母親教育,還有一些姑姑和姨姨之類的影響,而父親一般就忙於工作,無暇顧及和陪伴孩子,在孩子的整個成長過程中處於一種缺位的狀態。讓這種孩子在成長中很容易按照接觸時間更長的母親的行為方式來決定自己的行為,就很容易具有陰柔的男性特徵。

第三是學校的原因,中國現在的基礎教育階段特別是幼兒園和小學教育中,教師的性別比失衡情況嚴重。性別比失衡最嚴重的是幼兒園,很多幼兒園的男老師幾乎沒有,有也只有個位數,幼兒園教師幾乎都是女教師,在小學階段的男老師也不多,這種教師性別比失衡形成的原因主要是經濟和社會地位決定的,工資低應該是主要的原因。這就導致在幼兒園和小學階段,很多男孩子的成長方式深受女教師的影響,要知道,女教師無論怎麼努力,一些基本的男性氣概還會無法教給學生,只會讓男孩子接受更多的女性性格特徵,畢竟缺少男老師使得學生在學校沒有男性榜樣。男孩子在幾乎全是女教師的教育中成長肯定不利於男子氣概的培育,在過去的每一年幾乎都有研究這些的文章提及,但事實上仍然改變不大,因為一切都是由經濟基礎決定的。

第四個原因顯然是社會的導向,我們今天的娛樂化社會,普遍的造星運動,商業社會下的審美導向和潮流風氣極大的影響著人們的審美和習慣。對於男性來說,一部分有很強陰柔氣息的男性通過娛樂成為明星,受到青少年的大肆追捧和社會媒體的關注,這些人身上的“女性氣息”就會被模範,成為一種社會的審美潮流。要知道,社會的審美潮流其實都是塑造的,美的表現形式有多種,佔據某一時期主流的美必定是受到社會推動塑造出來的。我們國內的這種男星女性化的開始一般認為是日韓的文化傳播的影響,在所謂的“韓流”“日系”的影響下,許多具有陰柔氣息的男性“小鮮肉”在這個娛樂社會大獲成功,逐利的商業資本也不斷炒作,形成一種社會潮流。缺少男子氣概的男性的出現應該是男性性別危機的開始,當這些人被社會大肆樹立為許多人的榜樣之後,這種風氣便一發不可收拾了。我印象特別深刻的是最近幾年的抗日神劇裡面的男角色的髮型基本都是一樣,打著髮膠的中分,完全就像是戰爭時刻還有心情去“梳妝打扮”一樣,沒有絲毫的男子氣概,這種宣傳和角色的塑造令人作嘔。所以,社會的陰柔男性在不斷的宣傳中為正在成長中的男孩子做出了一種趨向女性的選擇。

男子氣概的喪失與尋找?娛樂時代需要反思!

哈維·曼斯菲爾德(harward)

中國的這種情況確實很讓悲觀論者感到擔心,擔心的是這樣下去,未來的男性會成為什麼樣子?在文章開頭的時候說,西方的媒體也在討論。紐約時報在最近的報道中用西方對男子氣概喪失信心來評價一次會議的標題,法國的費加羅報則是對西方現在這種男子氣概危機進行了介紹,歐洲時報也對男人的“娘炮化”浪潮進行了評論。這個問題這樣下去將會引起世界範圍內更多的人的關注。在學界來看,對這個問題研究比較多的是美國的哈維·曼斯菲爾德,哈佛大學政府系的政治哲學教授,他在2006年出版了《Manliness》(男子氣概)一書,引起了學術界關於男子氣概較大的震驚和反響,我國的譯林出版社也在09年出版了中譯本,對曼斯菲爾德的觀點進行了詳細的介紹,從他的觀點來看,男子氣概主要就是在險境中自信,在險境中有指揮能力。險境中的自信說明有勇氣,也有解決問題的決心;而險境中的一種指揮能力,更是說明具有獨立思考和判斷的能力,這應該是男子氣概所包含的精神。

在現代社會,男性已經失去了對生育權的控制,在各國學校教育中普遍落後於女性,相對發達的體力不再具有社會效用。比如法國,15歲男生的閱讀理解水平比同齡女生滯後3/4年;在全球範圍內,普通家庭出身的男生比同年齡、出身優渥的女生閱讀理解的課業水平落後3年。在職場上,從學校開始的差距正在發生作用:雖然目前婦女仍處於劣勢,但男性等級降低是趨勢。工業化和知識經濟的出現使女性受益。比如法國1997-2016年間,男性就業率從82.3%下降到76.3%,而女性從66.6%上升到了69.2%。法國職業女性49%擁有高等教育文憑,對比男性是39%。

男性的男性意識的弱化會給女性帶來更多的責任和重負,也會導致女性男性化的傾向,這在我們社會也很明顯,比如用“女漢子”來形容。所有性別的角色意識並不是單個性別角色意識的改變,男女性別雙方都有說變化,這種性別角色的錯位是後工業社會中社會娛樂化的產物,也是當人們物質條件得到滿足之後,缺少著一種更高的精神追求的後果。在物質需求得到滿足之後,無法通過自己的手段來獲得更高層次的需求享受,只能被動接受社會主流傳播的價值和觀點。

從國際比較來看,據我所知,其實美國社會中對男女性別的區別比起我們的社會更重視,美國社會非常重視“男女有別”,不能男孩子和女孩子一樣的教育方式,這方面反而我們落在了後面。況且經常看到在美國的影視文化中還經常有硬漢的形象,這也能夠帶來一種男子氣概的榜樣作用。如果說很多女性的男性化主要是由於需要工作,需要適應工作的環境就很需要一些男性的氣概才能夠面對,畢竟在中國的是“女人也能頂半邊天”。但男性在工作、在生活中需要女性化嗎?很神奇的是很多女性竟然也更喜歡帶有陰柔氣息的男性,甚至說成是溫柔,這也是匪夷所思的。

所以,男女還是應該有別!男子就要有男子氣概!

戊戌年五月十六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