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歲出國留學,12年後成劍橋博士後,回國後一項技術打破國外壟斷

楊小渝,生於1968年8月,重慶北碚人,1990畢業於西安工程大學管理工程專業,2000年至2005年,在英國德蒙福特大學攻讀計算機碩士及系統工程博士學位;2005年至2008年,在英國劍橋大學進行科研信息化方面的博士後研究;2012年8月放棄國外優質待遇通過中科院海外優秀人才“百人計劃”回國進入中科院,如今在中科院任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材料基因信息技術實驗室主任、研究員等職。

30歲出國留學,12年後成劍橋博士後,回國後一項技術打破國外壟斷

從北碚山區一家小廠的技術員起步,不服輸的楊小渝通過頑強拼搏,一步步把不可能變成現實,並最終成為英國劍橋大學的科研信息化博士後。楊小渝原本可以留在英國繼續科研事業,但他最終選擇回到中國,為國家的科研事業做貢獻。

小廠技術員不甘平凡毅然辭職南下

楊小渝是三線建設的子弟,父母都是北碚儀表廠的技術人員。1990年7月,在西安工程大學完成本科學業後,楊小渝回到北碚,進入重慶儀表材料研究所擔任研究助理,成了一名普通技術員。然而,只待了一年,楊小渝就開始不安分了,他決定將別人眼中的“鐵飯碗”扔掉,去深圳闖蕩,結果遭到父母激烈反對。

1991年9月,楊小渝說服父母后辭職到深圳找工作,由於專業不對口,過了整整兩個月,他才在香港(深圳)精密有限公司謀到一個軟件工程師的職位,從事數據庫系統開發。正是因為這份工作,楊小渝對計算機的興趣變得一發不可收。1995年3月,互聯網在國內勃興,對計算機的需求劇增,他於是回到重慶創業。

30歲出國留學,12年後成劍橋博士後,回國後一項技術打破國外壟斷

而立之年強化英語3個月赴英留學

不久,互聯網發展的勢頭越發強勁。1998年,楊小渝決定出國去開開眼界,學習更為先進的IT技術。

30歲時才準備出國,最大的難題還是英語沒有過關。臨時抱佛腳,楊小渝於是跑到重慶一所高校進行3個月英語強化培訓,成為班上最刻苦的學員,每天要學十多個小時英語。培訓結束,他正式參加托福考試,考了578分。

英語順利過關,楊小渝收到來自曼徹斯特大學、謝菲爾德大學、德蒙福特大學等5所英國大學的錄取通知書,最終楊小渝選擇去德蒙福特大學攻讀計算機碩士學位。

不畏艱難熬夜苦學成劍橋博士後

2000年9月,進入德蒙福特大學後,他剛準備鬆一口氣,沒想到繁重的課程撲面而來,許多內容楊小渝都不懂,只好自己摸索著學,時間不夠,就每天苦學到凌晨兩三點。

好不容易熬到碩士畢業,楊小渝又面臨找工作的難題。幸運的是,德蒙福特大學機電一體化研究中心為一個大型歐盟課題招聘研究員,結果楊小渝面試成功,獲得了這份工作。

由於工作表現出色,2002年,德蒙福特大學為楊小渝提供了全額博士獎學金,他成為了德蒙福特大學的在讀博士。

2005年年底,博士論文答辯還沒開始,楊小渝就已通過劍橋大學面試,進入劍橋大學開始科研信息化方面的博士後研究。

放棄留英機會回國為國效力

2010年,楊小渝獲得批准可通過“香港優秀人才入境計劃”移民香港,但他放棄了;留學英國12年,又是劍橋博士後,他也可以留在英國發展,但楊小渝沒有忘記自己身為中國人應有的使命,最後還是選擇回祖國大陸,為祖國的偉大復興奉獻力量。

2012年8月,楊小渝通過中科院海外優秀人才“百人計劃”進入中科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並開始組建實驗室,而當時的成員僅有一人。同年12月,楊小渝接到任務,中科院要成立一個課題組來研發一種材料計算軟件,決定由他來牽頭。這種軟件能加快新材料的研發速度,而當時國內市場完全被國外具有這種能力的軟件所壟斷。

30歲出國留學,12年後成劍橋博士後,回國後一項技術打破國外壟斷

在楊小渝的努力下,該課題組2016年6月被中科院升格為材料基因信息技術實驗室,他成為這個實驗室的主任,實驗室成員也從最初的1個人增加到12個人,其研究成果——國內首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通量材料集成計算平臺Matcloud 2.0也在2015年11月研製成功,目前已在小範圍內試用。功能更強大、使用更方便的升級版平臺Matcloud 3.0也已初步完成,2017年會被大規模推廣。

同時,材料基因組計劃諮詢報告被中央直接採納,被科技部列入國家重大研究計劃。

沒有顯赫的背景,沒有雄厚的經濟基礎,堅韌、頑強、刻苦、勤奮,楊小渝最終走向成功!

30歲出國留學,12年後成劍橋博士後,回國後一項技術打破國外壟斷

楊小渝不忘在西安工程大學的日子,關心母校對學校提出了建議:鼓勵培養同學們多運用“批判性思維”“啟發性學習”和“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學習理念,瞭解互聯網大數據時代的學習背景,善於鑽研,積極探索,不斷開闊視野,增長才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