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帝登基後,先皇的妃子何去何從?處死還是占有,全看新帝喜好

說起古時殉葬制度,用草菅人命形容都不為過。做為帝王家的妃子,有的連皇帝的面都沒見過,拉小手的機會更甭想,皇帝一旦翹翹,被做為私有物的妃子直接拉去陪葬。

只是再如何殘忍,總不可能三宮六院七十二妃子全都拉去陪葬吧!新帝登基,面對先皇留下的扎堆的妃子,要如何處理呢?綜合歷朝歷代比較有代表性的幾種來說說。

新帝登基後,先皇的妃子何去何從?處死還是佔有,全看新帝喜好

1、殘忍至極的方法:殉葬

最殘忍的方法是活人陪葬。據載,殉葬制度始於殷商。雖準確性有待考證,不過可以肯定的是:人類文明開始就已存在。

不同的封建王朝,都有妃子陪葬的記錄。不是大規模,是因有講究的:陪葬的人選不管是皇帝沒死之前指定,還是先帝的媽選擇,反正大部分是皇帝生前至愛。忍不住感慨:"死了都要愛"的出處來源於此吧。

據說:明朝朱棣死時,殉葬的嬪妃有30多人,其中有個

新帝登基後,先皇的妃子何去何從?處死還是佔有,全看新帝喜好

朝鮮族妃子就是被指定的。因要吊死再送入墓中,當時吊死的慘狀讓執刑的太監都悲傷地掉眼淚。真是殘酷無情的豪門呀!

到清朝康熙年間,康熙接受不了這方法,下令加以禁止。雖死罪可免,但活罪難逃,這些妃子只能孤獨終老。

2、才秀人微的方法:守墓或是削髮為尼

守墓衍生於春秋時期“禮壞樂崩”的風氣變化開始。古時社會道德、行為規範被破壞,綱紀混亂漸漸興起厚葬的風氣,特別是皇室豪門。同時也帶動產生極具破壞的新興產業:盜墓。

帝王為了顯示身份,在自個墳裡埋了很多寶貝,但又擔心被盜、被刨墳掘墓、暴屍荒野的噩運,沒有生兒生女的妃子就會被拉去守墓。這些妃子呆那一輩子都甭想離開半步,無比悽慘,死後葬在帝陵旁邊。

還有一種是削髮為尼,在寺廟裡吃齋唸佛,終其一生。武則天就曾削髮為尼,所幸的提前給自己留了個後路,逃離噩運。

3、較民主的方法:跟著兒子享福

新帝登基後,先皇的妃子何去何從?處死還是佔有,全看新帝喜好

拼兒子的封建時代,"母憑子貴”的習俗,如通往富貴的門票。皇帝死了,兒子若當上皇帝,老媽可不得了,跟著升為太后,繼續享受著奢華生活。秦始皇親媽趙姬就是典型的例子,秦始皇爹秦襄王死後,秦始皇為王,趙姬榮升太后。

若兒子是王爺,皇帝自個兄弟的面子肯定是要給的,這些先帝遺孀就可跟自已兒子去封地。雖比不上皇宮裡的奢華生活,但至少衣食無憂,享受天倫之樂比守墓、削髮等方式好上幾千倍。

做為封建社會先帝妃子如何處置,壓根就沒有明文法律條款,完全看當朝皇帝的喜好。自個親媽以外,其她人既可照單全收,也可全都打入冷宮,或者發配寺廟、守皇陵等等,反正改嫁是不要想。

新帝登基後,先皇的妃子何去何從?處死還是佔有,全看新帝喜好

難怪深宮大院女人一心盼著被寵幸,所有的聰明才智都用在排除異已與爭寵上,盼著有朝一日出人投地,更重要的是保命。

身為舊時王朝的女人無論如何都難以逃脫悲哀命運,掙不開無盡的苦難。做為帝王的妾,卻無關乎愛。在帝王的眼裡:她們只是一件任由消遣的私有物,可能連個人都算不上,根本沒絲毫的地位,連自個的生死都是別人說了算。

這是舊時社會女性化不開的濃濃悲哀,也是封建王朝的悲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