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薦」杭州日報《一流大報不可忽視的細節》:一本媒體人不可多得的好教材

杭州日報報業集團總編輯萬光政主編的《一流大報不可忽視的細節》,通過對近400個新聞案例的解剖分析,從導向到事實,從理念到管理,從採寫到知識,從文字到版式,對媒體容易忽視的細節差錯進行了全面的論述。對於正在新聞戰線奮鬥的媒體人,這是一本視角獨特的參考書;對於剛剛步入新聞崗位的年輕人,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教材。資深媒體人陳禹安從糾錯力、制度力和生命力這三個方面,對這本書進行了推薦。

糾錯力

新聞本是易碎品,每天都是快節奏,往前看還來不及,哪有時間回頭看?一般而言,報紙這樣的傳統媒體在出版前的校對審查是很嚴格的,但對於已經刊發的內容,用制度化的方式,抽調內部資深人士,長年累月進行事後審查,確實不多見。

首先要看到,事後的糾錯,並不容易,需要糾錯者具備深厚的政策把控功底、全面的辦報素養以及敏銳的洞察力。

比如,2014年3月,浙江省部署“五水共治”工程,治理浙江全域水質汙染,杭州為了推進這一工程,策劃了“河賽——杭州最美河道攝影大賽”,發動攝影愛好者參與投稿。其中有兩副照片,一是“杭州九溪的農婦在溪流中洗衣服,構成美麗的九溪原始韻味”;二是“富春江畔洗衣人”,被作為優秀作品刊發了出來。審讀者指出,照片畫面確實很美,給人的感覺是水質確實變好了,但卻違反了“五水共治”中“治汙水”的本意——在河邊洗衣、涮拖把正是需要改正的陋習!而且,從環保的角度來看,洗衣粉洗衣液均含磷,將磷排放到河道中,會造成水體富營養化,是水體發黑發臭的“元兇”。

又如,《杭州日報》刊發了一則社會新聞“4歲男孩被救後一直哭,民警怎麼勸都沒用,副所長一聲吼,不哭了”。這是從表揚民警處置得力,富有生活情趣的角度出發的報道。但文中說副所長吼的是“再哭,警察叔叔就把你抓起來!”原來是恐嚇孩子,把孩子嚇得不敢哭了。審讀者指出,這一招雖然管用,卻不值得肯定,更不值得在報紙上廣為宣揚。對一個和媽媽分離的4歲孩子這樣嚇唬,會不會傷害孩子幼小的心靈?會不會引發讀者對民警工作方式的負面印象?

從上面這兩個碎片化的小例子,讀者能夠體會到,糾錯力其實是一種綜合素養。只有比犯錯者的思維更高,視野更廣,經驗更豐富,才有可能將不易覺察的錯誤一一揪出,並提出改進建議。所以,諸如今日頭條、快手這樣新媒體,如果僅僅想通過增加人手來提高內容審核的把關質量,恐怕並不能完全如願。糾錯需要人力,但並非只是人海戰術,而是需要有極高綜合素養的人才。

我們還要看到,事後的糾錯,儘管無法更改已經刊印的文字,但卻是體現一種不容有誤的態度。堅持不懈地糾錯,並將錯誤公之於眾,這個行為本身就會對所有的採編人員產生制約,導引他們在事前精益求精。更要看到,事後的糾錯,絕非多餘,而是確保下一次或者另外的人不要犯同樣的錯誤。要做到這一點,就有必要將糾錯力推向制度力。

制度力

「书荐」杭州日报《一流大报不可忽视的细节》:一本媒体人不可多得的好教材

當前,無論傳統媒體還是新媒體,運營節奏都比以前大大加快,從業人員的流動性也大大增強。以前,報社或電視臺的新手,要經過一定時間的入職培訓、實習期和多崗位歷練,才有可能去獨當一面。在這個過程中,新手學習積累了足夠的素養來防止他們犯錯。但現在,很多沒有媒體實踐經驗的大學生、研究生,剛一畢業就來到媒體工作,就要去各負其責。經驗匱乏、經歷青澀的他們必然更容易犯錯,甚至犯低級錯誤。所以,應該將糾錯發現的“常見病”及其改進方法,提煉成最基本的工作法則,以便提醒所有的人遵行不悖。

比如,一篇《浙江大學和竺可楨要“進”太空了》的報道中,提到“MPC正式發佈了80329號公號,批覆浙江大學星和竺可楨星……”文中自始至終沒有解釋何為“MPC”,導致讀者大惑不解。另一篇《親,來超市買奢侈品哦》的報道中,提到“Altagamma近日發佈報告稱……”,Altagamma到底為何物,文中壓根沒提及。審讀者由此提出“英文縮略詞,應該做個註釋”,這一條應該列入採編手冊,讓內部人員眾所周知。

還有一些容易引發重大後果的錯誤,比如某些“地區”與“國內”不可並列、領導人姓名職務須逐字核實等。都必須列入制度化的採編指導手冊中。

《一流大報不可忽視的細節》這本書,從導向、理念、管理、事實、採編、知識、文字、版式、新媒體等9個方面,列出了歷年來糾錯而得的324個條目,每個條目針對某一個錯誤展開分析,並提出了改正或防範措施。由此,本書可以視為從事後糾錯到事前指導的制度化文本。如果媒體從業人員能夠將這324條熟讀熟記,絕大部分採編錯誤可以避免。

生命力

「书荐」杭州日报《一流大报不可忽视的细节》:一本媒体人不可多得的好教材

在新媒體大行其道的今天,眾多傳統媒體的價值到底在哪裡?這個問題的實質是在問傳統媒體還有沒有生命力?

傳統媒體的價值在於,通過專業人員的事前把關,適時糾錯,能夠更加準確地報道新聞,記錄歷史。新媒體固然速度快,容量大,但卻龐雜、堆積大量資訊,很難留下富含邏輯感的精煉內容。這或許就是傳統媒體的生命力所在。

同時,我更覺得,其實不僅是傳統媒體,也包括新媒體,如果做不到對自己的內容產品查漏補缺,並通過制度化的方式來防微杜漸,都不可能有長久的生命力。

這本書所刊載的全是細碎的片段,但大局正是建立在這些細節之上的。千里之堤,潰於蟻穴,一個細節一個細節累積的錯漏,最終必然導致大局潰敗。從這個角度來看,細節即大局!

所以,只有強化縱覽全局並深入細節的糾錯力,並在此基礎上形成制度力,才有可能談到媒體的生命力。希望媒體從業人員能夠從這本書中得到借鑑和啟發,形成自身“糾錯力——制度力——生命力”的運營邏輯,從而基業長青。

杭報集團:編校質量提升帶來文風轉變

「书荐」杭州日报《一流大报不可忽视的细节》:一本媒体人不可多得的好教材

《杭州日報》審讀組每週“會審”,形成審讀報告

“微信公眾號目前差錯之所以多發,大部分與內容字句比較粗糙,有的技術性問題沒有引起注意有關。”

“報紙版面是做給讀者看的,但如果文字模糊,閱讀困難,就給讀者添了麻煩,版面也失去了其傳播的意義。”

“報紙是一個整體,讀者看報紙只看閱讀效果,不會考慮你們是兩個部門還是三個部門,所以碰到相同的新聞素材,我們還得整合。”

這是摘自《一流大報不可忽視的細節》一書中的三段文字。這本由浙江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書,通過對《杭州日報》近400個新聞案例的解剖分析,對媒體容易忽視的細節差錯進行了全面的論述。

“在媒體融合發展的環境下,我們編寫這本書,為的是繼續發揚傳統紙媒的優勢所在,提升黨報的權威性、公信力。”在該書主編、杭州日報報業集團總編輯萬光政看來,編校質量提升帶來的採寫作風、報道文風的改變更為難得。

打造“最具品位的一流大報”

從2013年起,《杭州日報》抽調資深編輯,組建審讀小組,對該報實行全面審讀。從導向到事實、從理念到管理、從採寫到知識、從文字到版式、從紙媒到新媒體,審讀小組對差錯細節的審讀幾乎是不留死角。此次審讀小組精選出400個案例進行再次編輯加工,分門別類,列篇歸目,《一流大報不可忽視的細節》一書由此而來。

在萬光政看來,對於以打造“最具品位的一流大報”為發展目標的城市黨報,這是一本多年來堅持“抓牢主業、強化專業”的成果報告書;對於正在新聞戰線奮鬥的人,這是一本視角獨特的參考書;對於剛剛步入新聞崗位的年輕人,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教材。

《一流大報不可忽視的細節》一書內容雖侷限於一家報紙及其新媒體,但其豐富的內容,幾乎囊括所有新聞實踐的問題,具有行業共性。書中內容雖注重一事一議,但大都放到了全省乃至全國的新聞大背景中,重視深入挖掘問題的根源,總結新聞傳播的一般規律。另外,該書不僅指出了差錯或差距,還提出了改進的思路、提高的方法。

審讀人心得:

“內外科同檢”才能消除隱患

《杭州日報》編委會實施了報紙審讀工作,並制定出臺《內部審讀辦法》,專門成立了審讀小組。組織運作上,審讀小組由固定審讀員和機動審讀員共5人組成,採取日常審讀與集中審讀相結合的方式,審讀每天報紙所有版面,每週向編委會提交審讀報告;審讀導向上,要求以“找問題、尋差距、查文風”為主,提出改進措施及處理意見。

“文字不像數學有標準答案,審讀工作不是簡單的糾錯,你還要說出為什麼錯,怎麼做更好。”審讀小組組長周繼山每天都會認真研讀《杭州日報》每個版面、每個專欄、每篇稿件並撰寫讀報筆記。審讀工作開展5年來,很少有編輯、記者對審讀的結果提出異議。周繼山笑著說,在報紙的編、校、審三個環節中,如把檢校比作外科醫生專治“硬傷”,審讀就像內科醫生,需要深入查看,多方面分析,才能做出準確診斷,消除隱患。

針對新媒體,杭報集團堅持新老媒體“一個標準、一把尺子、一條底線”原則,建立自我糾錯機制,形成了涵蓋流程監控、內容審讀、差錯扣罰、數據監測的“大審讀”格局。

寫稿就像考試,審讀像批卷子

報紙審讀產生了與採編間的良性互動,帶來的是報社採編作風和報道文風的切實變化。每期報紙版面編輯更加註重細節,盡力做到精緻有品位,記者採寫報道更加潛心細心敬業。採編人員新聞專業能力有了新的提高,尤其是《杭州日報》各個部門非常重視每週的審讀報告,組織記者編輯仔細研讀、討論,積極探討改進的方法。

“審讀對我而言就像是一記警鐘,有鞭策才有提高。原來稿子寫完會大致看兩遍,現在會逐字逐句通讀,每次寫稿就像在考試,審讀就像在批我們的卷子。”杭州灣新聞中心的青年編輯周璐彥感慨,“這本書就是一面鏡子,照見我們的不足,加強我們的內防,已成為我們開展業務學習的一項重要內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