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州文化|西北小武當——古浪昌靈山

編者按:古浪昌靈山,因山上舊有遠近聞名的文昌宮和靈隱寺而得名,拔地而起三千米,置身於廣漠赤地,卻能林木遍野、滿身蔥蘢,霧嵐繚繞,殿宇層次,被譽為“西北小武當”。

古浪昌靈山,因山上舊有遠近聞名的文昌宮和靈隱寺而得名,拔地而起三千米,置身於廣漠赤地,卻能林木遍野、滿身蔥蘢,霧嵐繚繞,殿宇層次,被譽為“西北小武當”。山之東,與景泰縣壽鹿山一脈相承;山之北,遙望大靖城與引黃灌區。主峰海拔2954米,山脈呈東西走向,橫臥騰格裡沙漠南緣,全長約12公里,寬約4公里,面積48平方公里,是亞洲距離沙漠最近的原始次生林區。多少年來,肆虐的黃沙總想四處橫行,吞沒一切,但巍峨的昌靈山,總是昂首挺立於漠北,以其蒼黛色的屏障蔑視風沙的存在。

山風鼓盪,松濤颯颯,晨鐘暮鼓,山泉激盪。昌靈山傲立於群峰之間,彷彿對滿目黃沙和那些荒山禿嶺炫耀式地展示著她的獨特魅力!

涼州文化|西北小武當——古浪昌靈山

古浪昌靈山

相傳,昌靈山這裡原本也是寸草不生的荒山禿嶺。據說在若干年前,西王母帶領隨從駕著祥雲從崑崙山飛往崆峒山,去過她三萬八千歲的生日。一路上貪看大西北的秀麗山川,卻將玉帝送她的一塊玉佛手不慎跌落。那可是一塊用祖母綠精心雕琢的掛件,玲瓏剔透,溫潤光滑,碧綠可心,王母為此鬱鬱寡歡,悶悶不樂。眾仙見王母不高興,派人回去在來時的路上往返尋找。誰知玉佛手早已化作一片碧綠的森林,林間麋鹿成群,白鶴飛舞,谷底溪水潺潺,金魚擺尾。王母順使者手指方向看了一看,竟面露喜色,憂愁盡消,說既然變成森林,也算是造福人類,就由它去吧!

駕車沿308省道一路東行,繞過大靖城,穿過裴家營集鎮,東走約30分鐘路程,正前方便出現一系黛綠色的山脈。鬱鬱蔥蔥的群山峻嶺,參差點綴在土黃色的饅頭狀丘陵之上,乍一看像一副濃墨重彩的山水畫!看似已到山腳,實則還要走很長一段路程呢!快到大嶺,省道旁向南岔出一條水泥路,一直通向山腳。山下有一小小村落,名老城,稀稀啦啦住著幾十戶人家。村頭一處背風處,幾個老者背靠南牆享受暖洋洋的太陽烘照。見我們過來,用好奇的目光不停的打量。村莊東面,是一座古城遺蹟。斑駁不堪的土牆,早已被歲月的風雨侵蝕得面目全非,但能明顯看出,它們連成一座四方四正的城池。根據史料記載,這座城名阿巴嶺城,明代甘肅總兵田樂所建,當年曾駐紮著24名守兵,與不遠處的明長城、烽燧、瞭望臺一起,共同承擔著守疆護土的重任。

涼州文化|西北小武當——古浪昌靈山

古浪昌靈山明長城

站在老城旁,便可清晰地看到昌靈山全貌。一座東西分佈的山嶺上,層次分佈著不少廟宇殿堂。朝聖的人群,用他們虔誠的腳步,在山嶺上踩出兩條鮮明的山路。樹木、廟宇、山路、鐘聲、飛鳥,還有若有若無的嫋嫋香火,共同組成我們對昌靈山的第一印象。

曬太陽的老者指路說:“你們有車,不用走山路的,順溝底走就成了,能到山底下!”

車子顛簸走過一條山澗,果然來到山腳下。除了偶爾飛過的幾隻雉雞和麻雀,空寂的深山裡怎麼也找不到一個人影,谷底幾片石塊下,有清泉潺潺流出,泉水雖然很小,但在這水比油貴的地方,能見到水的影子,已經很難能可貴了。

從山腳下往上看,隱約有兩條路可選擇。一條是盤旋而上的石子路,很平緩,你儘可以悠閒地揹著手向上踱步,用不著喘氣流汗;另一條則截然不同,是青石板鋪就的階梯,陡峭得如同一副天梯。若恰巧遇上霧天,石階一半在眼前,一半隱入雲天,你的腦海裡一定會浮顯出唐代詩仙李白的詩句:“身登青雲梯,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

涼州文化|西北小武當——古浪昌靈山

古浪昌靈山上的石板路

海日是見不到,但站在山頂,美麗的景觀依然令你驚歎不已!鬱鬱蔥蔥地蒼松翠柏自不必說,歷史悠久的道觀殿宇錯落有致。舉目北望,百里之遙的沙洲民勤、涼州城依稀可辨;鳥瞰山腳,古城大靖的財神閣、蜿蜒起伏的明長城、纖陌縱橫的引黃灌區、蒼翠逶迤的“三北”防護林、移民新居嫋嫋的炊煙清晰可見。南望山脈,但見遠處的山體巍峨連綿,萬頃林海盡收眼底,蒼蒼茫茫,紅綠相間,秋葉盡染,風景如畫。看到大西北難得的美景,登山的疲憊瞬間消散,渾身湧動一種包容萬物的豪情,一種飄飄欲仙的灑脫,更湧動著一種天人合一的歡暢和感動!

山頂有廟,曰玉皇閣。廟旁有樹,名千年古柏。樹下有石,似梅鹿經石。民間傳說,很久以前一對梅花鹿經常在玉皇閣前吃草轉悠,無意中被廟裡傳來的朗朗誦經聲所打動。於是每天準時前來聽經。久了,為之感悟,便化作一塊巨石,永遠留在了這仙山奇峰之上,世代與眾仙為伴。看到如此虔誠的一對梅花鹿靜靜臥在玉祖殿的石階下,與千年古柏為伴,與藍天白雲相融,心中不由得產生出莫須有的感動。於是,舉步上階,輕輕推門進殿,燃香敬佛。在悄無聲息的山頂,在幽靜肅穆的殿堂,你心靈的浮躁與不安,頓然被滌盪一空。

涼州文化|西北小武當——古浪昌靈山

古浪昌靈山梅花鹿

沿著山路上行,山上林木蔥蘢,到處是叫不上名字的樹種,有青海雲杉、油松、山楊等,有野榆、海棠、山柳、花楸、忍冬、野薔薇、錦雞兒、金櫻子等灌木夾雜其間。林間山坡奇花異草叢生,有原葉的,倒三角葉的。火絨草、鵝冠草、莎草、野菊、黨參、黃芪、秦艽、柴胡、赤芍、升麻、麻醉草等漫山遍野,清香撲鼻。灌木簇擁著參天青松、雲杉,樹在花叢中,花在林中笑,交相輝映,美不勝收。據說,昌靈山上經常有野生動物出沒,有石貂、旱獺、獾豬、麝、岩羊等,均屬國家級保護珍稀動物。涉足林間,你或許有幸一睹它們穿梭嬉戲、覓食納涼的風采。

昌靈山有最為獨特的一景,用眼睛看不到,只能用耳朵來聽!

世間真有這樣的景色?如果你親自到昌靈山走一遭,你一定會贊同我對“昌靈松濤”的定義。過了百子洞,沿著林蔭小道往上攀爬,你會頓然被一種奇特的聲響深深打動,那就是濤聲!不是嗎?你側耳傾聽,分明就是滔滔的流水之聲。時而水波激盪,時而浪花翻滾,嘩嘩的濤聲在耳邊轟鳴、震盪。每一個人都覺得自己正趟過一條齊腰深的河流,看不見的水浪正洶湧澎湃地從頭頂拍打而過,心靈的浮躁與空虛定然會被看不見的浪花徹底滌盪一空。置身其間,如臨仙境,你彷彿浸泡在《西遊記》中所描述的大渡河中,心無旁騖地翻閱經卷!

涼州文化|西北小武當——古浪昌靈山

古浪昌靈山古柏

廟嶺的最頂端是祖師殿。殿門前,靜臥著一對石獅。石獅雕琢得惟妙惟肖,因年代久遠,石獅的頭頂已長滿厚厚的綠苔。南面的獅子,面目痛楚,獅子嘴似被什麼東西打爛,用繩子緊緊扎住。關於這個石獅,也有一個神奇傳說。據說有一年八仙同去崑崙山為西王母祝壽,路過昌靈山時,歇腳於祖師殿前。閒談之間,八仙讚歎了一番昌靈山的美景,並計劃次年共赴昌靈山遊玩。說著無意,聽著有心,八仙的對話被石獅子銘記在心。次年八仙剛到昌靈山,見道長、道童早已灑掃庭院,靜候八仙的到來。八仙感到很奇怪,弄清原委,原來信息被石獅所洩露。憤怒的鐵柺李一聲大喝:再讓你多嘴!掄起鐵柺,一下打掉了獅子的下巴。有心善者同情石獅禍從口出,便用繩子將爛嘴捆紮起來。

昌靈山自元代以來便是著名的道教勝地,寺廟規模最盛時,道家三百六十路正神皆有寺廟供奉香火。寺廟依山取勢,參差錯落。或相掩映,或相襯托,或相對峙。山勢若一展開五指巨掌,中指為整個廟宇群之中軸線,指尖處一殿高聳,曰南天門。兩層土木結構式樓閣,底層為九尺高之磚包臺,中間形成一磚拱門,上層為樓閣。拱門兩側有聯:仰觀碧落門通天,俯瞰翠微承絕頂。“小指”上建有七聖宮,“拇指”和“食指”上分別有不老臺和二郎觀。“無名指”上建有文昌宮。掌心有玉皇殿、救苦殿、磨針殿、藥王殿。最高峰建有祖師殿,祖師殿之下是三清殿。諸神殿皆坐北向南,唯有祖師殿和三清殿坐南向北,曰:百神朝三清,三清拜玉皇。道界等級森嚴,任何方神聖也不可逾越!

農曆六月是開山祖師的誕辰,祖師要出來顯神說法。所以從初一到初六,王公大臣在這裡設立行轅,搭建蓬帳,避暑休閒。虔誠的老百姓則不辭辛苦來此朝山。久而久之形成規模甚大的廟會,每日朝山的香客多達兩萬多人。虔誠的道家弟子,則不辭山高路遠,相聚仙山誦經談道,故昌靈山便有“西北小武當”之美名。

昌靈山廟宇雖幾經戰火人為損毀,20世紀80年代以來又多次修復,基本恢復了原貌。已建成玉皇殿、祖師殿、金花娘娘殿、三霄娘娘殿、磨針殿、文昌宮和百子洞,其他道觀尚在修建之中。每到盛夏酷暑,山間遊人絡繹不絕。林間三眼神泉、石棺臥路、六月凍冰、捨身石崖、梅鹿聽經、斷雪奇峰、天生澇池、百草神嶺、不老仙台、金雞報曉、壽柏參天、神仙古洞等十二景相映生輝,自成一體,渾然天成。小龍溝的泉流飛掛石崖成小瀑布,涓涓流淌;大龍溝、馬蓮溝、大溝的泉水晶瑩碧透,甘甜清冽,與周圍的山林、花草相映成趣。遊人每到此地,或斂足凝視,或掬水小飲,頓感神清氣爽,疲勞皆消。

站在群山之巔,極目遠眺,眼前豁然開朗。北面是沙鄉民勤萬頃瓜田,東邊是景泰川麥浪翻滾。西面的大靖城炊煙裊裊,人氣鼎盛。

忽見一仙風道骨之銀髯道長飄然從林間走過,不禁上前搭訕:

“道長來自何方?生於何年?”

“道長在昌靈山修行了幾年?”

“昌靈山究竟有沒有神仙?”

一陣輕風吹起道長粗布道袍和銀色的髯發,他淡然一笑,飄然消失林間小道。林間隱約傳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

涼州文化|西北小武當——古浪昌靈山

古浪昌靈山嫋嫋人家

作者簡介:李發玉,甘肅古浪人,曾任古浪縣縣誌辦主任,現任古浪縣檔案局局長。主編或執行主編《古浪縣誌》《古浪史話》《大靖鎮志》《西路軍血戰古浪》等圖書多部。1997年開始發表文學作品,先後在《飛天》《北方作家》《新文學》《西涼文學》《武威報》等省市級報刊上發表小說、散文、詩歌數十篇。散文《變遷》獲省委宣傳部改革開放二十年大型徵文比賽二等獎,入選甘肅省委主編的《時代旋律》。電影文學劇本《紅飄帶》獲2006年度甘肅省委宣傳部重點文藝創作項目資助。主編的《古浪縣誌》獲甘肅省第九屆地方誌成果一等獎。

涼州文化|西北小武當——古浪昌靈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