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簡史》後劃時代巨作,《生命3.0》給人類命運一份終極指南

《未来简史》后划时代巨作,《生命3.0》给人类命运一份终极指南

《未来简史》后划时代巨作,《生命3.0》给人类命运一份终极指南

新智元報道

整理:聞菲

【新智元導讀】2018年,一本比《未來簡史》更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著作《生命3.0》出版。作者MIT物理學終身教授邁克斯·泰格馬克認為智能終將擺脫自然演化的束縛,成為自己命運的主人。書中描繪了12種人與人工智能的未來,定將給中國產業界帶來極大啟發,讓更多中國人知道自己的命運,知道這個世界未來的命運。

湛廬文化上週在京舉行了“生命3.0:與AI相伴的人類未來”系列專家研討會第二期,邀請財訊傳媒集團(SEEC)首席戰略官段永朝,新智元創始人兼CEO楊靜,北京大學市場與網絡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陳永偉和湛廬文化總裁陳曉暉等,就《生命3.0》以及與AI相伴的人類未來,碰撞出精彩的思想火花。

《未来简史》后划时代巨作,《生命3.0》给人类命运一份终极指南

技術發展,就是人類逐漸被取代的過程

幾年前,邁克斯·泰格馬克(Max Tegmark)站在南肯辛頓科學博物館門外哭了。

他剛剛參觀完一個展示人類知識增長的展覽,觀看了從巴貝奇差分機到阿波羅11號複製品的一系列展品。讓他流淚的不是這些里程碑式的技術奇觀,而是它們蘊含的深意。

“我就像被磚塊擊中了一樣。”泰格馬克回憶說:“每當我們深入瞭解自然中的某些東西,我們自己身心的某些方面就會變得過時而多餘。一旦理解了肌肉如何工作,我們就會以機器的形式造出更好的肌肉;或許,當我們理解人腦如何工作時,我們也將造出更好的人造大腦,這樣,我們自己的大腦也將變得完全過時。”

泰格馬克進一步問自己:如果我們創造出了超越自身智慧的超級智能,人類將變成什麼樣?

隨著AI技術的發展,這個問題開始有了非同尋常的意義和緊迫性。泰格馬克認為,我們必須研究人工智能的長期社會影響,尤其是出現所謂“超級智能”的可能性。

泰格馬克:創立未來生命研究所,全球最具原創性的科學家之一

《未来简史》后划时代巨作,《生命3.0》给人类命运一份终极指南

Max Tegmark

泰格馬克是一位宇宙學家,擁有美國與瑞典雙重國籍,近年來他的研究拓展到了人工智能領域。

他是MIT物理學終身教授、基礎問題研究所科學主任,師承美國理論物理學家約翰·惠勒,與理查德·費曼和基普·索恩師出同門。他提出了“數學宇宙理論”,是平行宇宙理論世界級研究權威,還著有暢銷書《穿越平行宇宙》。《科學》雜誌“2003年度突破獎”第一名獲得者,被譽為“最接近理查德·費曼的科學家”。

泰格馬克從14歲起便擔憂核武器會毀滅人類。南肯辛頓科學博物館一行更是深深觸動了他。他當即便打電話給Skype聯合創始人Jaan Tallinn,商量成立未來生命研究所(Future of Life Institute,FLI),致力於降低人類所面臨的風險,尤其是人工智能技術開發過程中的可能風險。這家非盈利機構很快便獲得了馬斯克的1000萬美元投資,馬斯克、霍金等人也擔任其科學顧問。

《未来简史》后划时代巨作,《生命3.0》给人类命运一份终极指南

未來生命研究所官網

生命3.0:完全擺脫自然進化的束縛,智能永生不朽

泰格馬克把他的思索寫成了新書《生命3.0:人工智能時代,人類的進化與重生》(Life 3.0:Being Human in the Ag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未来简史》后划时代巨作,《生命3.0》给人类命运一份终极指南

泰格馬克研究這些問題的方式是,設想一個具有發展階段的生命歷程。他把最原始的生命形式,比如細菌,稱為生命1.0。這是生命最簡單的階段,只是在不停複製,而適應只有通過自然進化才有可能。

生命2.0,或者說所謂的文明階段,是人類現在所處的地方:人類能夠學習,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並能有意識地改變這些環境。然而,我們還不能改變自己的身體,不能改變我們的生物遺傳。泰格馬克將這比喻為軟件和硬件之間的對比——人類已經能設計自己的文化軟件,但生物硬件,包括大腦和身體的特徵,仍受到自然進化的限制。

再往上,即生命3.0階段,是高科技階段。在這個階段,後期人類不僅可以重新設計自身的軟件,還可以重新設計自身的硬件。泰格馬克寫道,這種形式的生命將是“自己命運的主人,最終完全擺脫自然進化的束縛”

這種新的智能將是不朽的,並將在整個宇宙中擴散。這將是一種我們尚不知道的生命形式。

泰格馬克描述了生命3.0無限可能性的未來。

霍金:所有人都該問自己現在能做什麼,討論AI是我們這個時代最重要的一場對話

《生命3.0》上線僅一天就登上美國亞馬遜 “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類”書籍排行榜首位,隨後更是引爆硅谷。

當時,不管是像霍金這樣的科學家,還是像馬斯克那樣的企業家,以及《自然》《科學》這樣的頂尖的學術期刊,都非常罕見地同時推薦了這本書。

霍金在推薦語中寫道:“無論你是科學家、企業家,還是將軍,所有人都應該問問自己現在可以做些什麼,才能提升未來人工智能趨利避害的可能性。

這是我們這個時代最重要的一次對話。

《未来简史》后划时代巨作,《生命3.0》给人类命运一份终极指南

Science、馬斯克、霍金等的推薦語

現在,《生命3.0》由湛廬文化正式引進出版,並於今天正式上線發售

《未来简史》后划时代巨作,《生命3.0》给人类命运一份终极指南

《生命3.0》中文版今天正式上線發售

上週,湛廬文化在北京舉行了“生命3.0:與AI相伴的人類未來”系列專家研討會第二期,邀請中國頂尖大腦,一起進行這場最重要的對話。財訊傳媒集團(SEEC)首席戰略官、“數字論壇”的發起人之一段永朝,新智元創始人兼CEO楊靜,北京大學市場與網絡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陳永偉,以及湛廬文化總裁陳曉暉共同碰撞出了精彩的思想火花。

廬文化總裁陳曉暉:為什麼要做這本書?

我們為什麼要出《生命3.0》這本書?它對於現在的人工智能熱潮是特別不同的。大概在兩個月以前,我用兩個晚上看完了稿子,只有一個感想:我很久沒有看到這麼讓人心情澎湃的一本書了!

這本書的重要之處在於,第一,它不僅簡單地講述了我們通常理解的人工智能的一些領域,還把它上升到了哲學和人類的高度:在未來人工智能迅猛發展的狀態下,人類應該去做什麼樣的選擇?作者泰格馬克是一位宇宙物理學家,《生命3.0》裡用非常嚴謹的邏輯推理來表明人工智能的發展對於人類未來的影響。所以,這本書在最近這幾年,應該是獨一無二的一部作品。

第二,現在我們聊人工智能,缺乏一個共同的話語體系。《生命3.0》就給了這樣一個框架,把生命從1.0、2.0、3.0進行了一個分類。給我印象最深的是書裡描述了12種人工智能和人類的未來關係,基本上把人工智能和人之間關係的邏輯理清楚了。這是這本書特別有價值的地方。你看完這本書,跟任何一個專家、媒體或者朋友在聊人工智能的時候,你是可以有一個框架性的東西來跟大家建立共識的。

作為一個出版人,首先,我們特別希望這本書被更多的人看到。其次,我們現在在探討人工智能,很多時候是從技術上去探討技術,無論是神經網絡也好,深度學習也好。但是,這本書給我們展示了一個更宏大的未來。其實,我們在發展人工智能技術的過程當中,需要去考慮它們對我們人類會有什麼樣的影響,會讓我們建立什麼規則,應該去思考哪些方向。

作者泰格馬克成立了未來生命研究所,彙集了1000多個世界級的人工智能專家,探討我們如何為人工智能未來的發展確定一些哲學、倫理和道德意義上的標準,像我們熟知的阿基莫夫的機器人三定律也一樣,是對未來很多科學發展的下一步的框架性指引。

我們也特別希望能夠影響更高層的、相關的政府的決策機構,開始探討人工智能的發展對社會對一個國家乃至整個人類的未來可能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我們人作為世界上或者目前宇宙當中唯一的智慧生命的存在,能夠做什麼未雨綢繆的事情。至少在歐美已經開展這樣的研究了,我們也不應該落後,這就是我們組織這樣的一個專家會的原因。

段永朝:中國對人工智能的討論庸俗不堪

《未来简史》后划时代巨作,《生命3.0》给人类命运一份终极指南

財訊傳媒集團(SEEC)首席戰略官段永朝

我知道《生命3.0》這本書,是去年我一個做生物製藥的朋友推薦我讀的,看完後的確非常震撼。

我之所以對這本書印象很深,是因為我同時在看威爾遜的那本《知識大融通》。如果說用一句話總結威爾遜那本書的話,那就是所有的知識都可以建立在生物學的基礎上。但是泰格馬克這本書不同,它說的是:所有的知識都可以建立在物理學的基礎上。大家知道,“所有的知識都可以建立在物理學的基礎上”,這是上世紀50年代的思想。所以當時我很詫異,我說:“這不是倒退嗎?”當然,我相信沒這麼簡單。

我強烈建議這本書跟他此前出版的《穿越平行宇宙》一併去讀。我認為,《生命3.0》這本書的思想淵源來源於《穿越平行宇宙》,來源於它的物理學思想,更重要的是來源於柏拉圖的思想。把這個脈絡搞清楚,才能瞭解為什麼泰格馬克這個人有如此強悍的思想衝動。這是他不同於一般技術專家的地方,以我們中國人的話來說:他是有情懷的人。

在此,我想大致梳理一下他的情懷,或者他的思想衝動到底是什麼。

前兩天,我也查了一些材料,所以照本宣科地來聊一聊:什麼是柏拉圖主義?什麼是新柏拉圖主義?以及,為什麼我覺得泰格馬克的《生命3.0》概念跟他《穿越平行宇宙》裡面講到的四層平行宇宙結構,是跟柏拉圖思想2000多年的波浪一脈相承。

柏拉圖核心思想叫“理念論”或者“觀念論”。柏拉圖有一個叫做“洞穴隱喻”的說法,這都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洞穴隱喻也好,理念論也好,這幾個東西:

  • 第一個,我們認為宇宙是是生成的,或者是創生的,但是怎麼創生了第一推動,柏拉圖沒有講。

  • 第二個,我們關於宇宙的知識是“recall”,是被喚醒的。這個是古希臘時期非常著名的一個假設。這就跟有人討論文藝復興時候的雕塑,問:古希臘的雕塑是怎麼來的?他們有這麼一種說法:雕塑本身就在花崗岩中。雕塑家的使命是把原本就存在於花崗岩中的作品把它浮現出來,把那些廢的東西去掉,這就叫recall,重新喚醒認識。

  • 第三個,柏拉圖的理念論是在倫理道德層面,是他著名的理想國。他假設存在那樣一個道德至上的社會。

  • 第四個,柏拉圖的美學思想跟recall我們人所反映的外部世界,都是外部世界的一個模型,一個模仿。

好了,在這種情形下,我們知道柏拉圖大概在孔子、老子時代,經過了大概500年之後,到了公元元年前後,也就是耶穌基督誕生的時候。那麼,公元313年,君士坦丁大帝宣佈基督教是合法的宗教。然後又過了大概七八十年,在查斯丁尼皇帝這個地方,它變成了羅馬的國教。這個地方要注意,就是在基督教在古羅馬傳教時,又出現了一個流派,重新為柏拉圖主義賦予了新的生命。這個人呢叫普羅提諾(羅馬帝國時代最偉大的哲學家)。普羅提諾這個人大概生活在我們的三國時期。新柏拉圖主義有幾個非常重要的特點,跟泰克馬克當年寫《穿越平行宇宙》時候的四個層級驚人的一致。泰格馬克寫平行宇宙這篇文章是在2003年,發佈在《科學美國人》雜誌上。

《未来简史》后划时代巨作,《生命3.0》给人类命运一份终极指南

泰格馬克2014年出版的《穿越平行宇宙》,英文原名 Our Mathematical Universe: My Quest for the Ultimate Nature of Reality,中文版由湛廬文化於2016年引進

你要注意到,他那本《穿越平行宇宙》是對一位窮苦潦倒、英年早逝的物理學家致以的崇高敬意,這個人叫休·埃弗雷特(Hugh Everett)。

1957年,埃弗雷特寫了博士論文,提出了量子平行宇宙的概念,據說他拿著這篇文章還去請教了波爾,後者是哥本哈根學派的領袖,波爾對這篇文章不置可否。那麼,埃弗雷特的基本思想是什麼?我們知道,量子力學有一個波函數,那麼量子力學的哥本哈根派認為,人的測量讓波函數進入到了一種坍塌的狀態。埃弗雷特的思想很簡單,他說波函數不可能坍塌,測量這件事情是實驗科學裡面設定的一個場景。他說,我們應該想象這樣一種情景,宇宙是分叉的,當測量行為發生的那一刻,宇宙就分岔了。不要老為薛定諤的貓的死活問題糾纏,事實上,貓可能在這個世界中死了,可能在另一個世界中活著。埃弗雷特認為,這件事情是可行的。

在上世紀80年代,埃弗雷特的思想被激活,後來的弦論,應該說受到埃弗雷特平行宇宙思想的很多啟發。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原子物理學和粒子物理學基本上走到了盡頭,像楊振寧、李政道他們也都是有這個觀點,為什麼今天楊振寧死活不同意建高能加速器?因為他認為,六七十年代已經走到死衚衕了。

哲學是最樸素的原子論,其認為萬物是可分的,所以在這種情形下,六七十年代時,粒子物理學基本上已經是窮途末路。但是,偉大的物理學家霍金給大家提供了一個新的研究場景——黑洞。在一個宏大無比的情況下,你能看到,物理學家分兩個物種,第一個物種是粒子物理學家、原子物理學家,第二個物種是天氣物理學家,然後就算黑洞,泰格馬克可能算是黑洞的分支。當他跟這兩種物理學家的思想接觸之後,七八十年代就出現了弦論的初期思潮,但是結論主要是從數學上去推演宇宙方程,我們可以說弦論物理學家是最無所忌憚的數學物理學家,因為他們完全用自己的數學構造來反過來理解宇宙是什麼,而不是從原子論的角度來看。

這個就簡單說到這裡,那麼重要的,新柏拉圖主義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觀點,就是認為這個世界是分層的,分為四層。第一層叫the one,上面一層叫作mind,叫心靈,再上面叫soul,或者靈魂。最上面這個層級是非常純潔、純粹的,最下面這層是matter,物質。簡單來說,新柏拉圖主義用了這麼一個對世界分層的觀點。物質世界是骯髒不堪的,物質世界是扭曲的,中間的靈魂是被綁架的,上面的是純粹的spirit,精神。所以新柏拉圖主義者認為,會有這樣一個上升通道和這樣一個下墜通道,你就會發現鍊金術事實上也是在新柏拉圖主義以後才出現的。這就意味著要克服下墜的力量,然後要尋求靈魂的淨化。

好了,我們來看看泰格馬克在2003年設想的平行宇宙的四個層級。第一個層級,他把它叫物理常數,物理常數有很多,比方說阿伏加德羅常數,萬有引力常數。泰格馬克曾經問,物理常數為什麼是這個數?數字多萬分之一和少萬分之一世界會怎麼樣?順便說到這,我就想說這就是偉大的思想家,偉大的思想家就敢提這個問題。再舉個例子——道金斯,道金斯就提了一個非常偉大的問題,為什麼人這個物種只進化了一次?在我們看起來,這簡直是傻得要死的問題。但這個問題是道金斯所有思想的源泉。泰格馬克也是這樣的,他就提出這麼一個問題,物理常數如果有些許的變化,比如萬分之一的變化,世界會不會完全不同?所以他提出,第一層宇宙就是屬於我們今天、我們所處的宇宙。我們有一個視域,就是我們能看到的宇宙邊界。有理論認為,現在宇宙的生命是137.8億年,假設我們接受宇宙大爆炸學說,光從大爆炸的起點跑到宇宙邊界,據說是400多億光年,這就是我們能看到的世界,這是我們生活的宇宙。

第二層,物理常數不一樣了,有些物理定律可能保持一樣,有些物理定律不一樣。這個問題就很神奇了,某些守恆定律還會繼續守恆嗎?這是第二層。第三層基本上是照搬埃弗雷特的一招,就是埃弗雷特說的量子宇宙,多重可能性的宇宙,這是第三層。第四層是這位老兄自己提出來的一個,跟物理定律完全不同的一種。他那本書,我們中文把它翻譯成《穿越平行宇宙》,英文版的標題實際上說的是,宇宙的本質是數學。

在這種情況下,你會發現他把宇宙分這麼四層,跟他今天把生命分成三個階段,我覺得一點就不奇怪了。他的1.0版就是自然進化的宇宙,在我們看來就是一個庸俗版(通俗版)的生命進化史,一個自然的、沒有經過干預的生命體。生命2.0版隨著文化出現了,文化基因,這個跟道金斯的想法其實也很接近,道金斯創造“迷因”(meme)這個詞彙,也是要說這個問題,文化對人的塑造,文化反過來塑造人的靈魂人性等等。

泰格馬克講的生命3.0,就是當下正在發生的事情,用他的比方來講就是,硬件系統發生了變化,人突然有了介入生命的可能。如果2.0版是人的一種捲入的話,3.0版就是介入。捲入的意思是說,我們是通過文化符號,間接地把彼此裹挾到了一種共生進化的一種文化浪潮之中;但是3.0的介入,甚至是嵌入,意味著跟基因編輯、人工合成生命這些東西都有關係。我認為看泰格馬克這本書可能需要了解這個思想。

我們在本土討論人工智能時,幾乎看到的都是粗俗不堪的討論,頂多討論到人工智能能代替人嗎?或者人工智能什麼時候代替人?然後就 happy地看世界盃去了。上帝的光芒沒有照到我們這裡來,我們跟上帝沒有一個回應,對吧?所以我們沒有辦法去領會泰格馬克這本書背後的深意。在這種情形下,我們討論人工智能頂多用一種兩分法的論調,悲觀的或者樂觀的,或者用一種工具論的一種論調,把人工智能看成是一種人的延伸,然後讓自己心想事成,創造財富,變得非常樂觀。

泰格馬克這本書的偉大意義就在於能不能再在這個層面上讓更多的人警醒到,這是一股非常強悍的西方思想的空谷回聲。再說遠一點,還要注意到歐洲和美國在基督思想上的不同。美國的新教思想的確還是非常強悍。最後一個我最近,人工智能領域的大咖,比方圖靈獎的獲得者叫Judea Pearl,說今天玩的人工智能都是他三四十年前玩剩下的,貝葉斯網絡就是他提出來。還有2006年Hinton關於深度學習那篇著名的論文,開啟了深度學習之旅,但Hinton最近自己也說,過去的論文都應該扔掉,重新開始。從哪裡開始呢?重新回到因果分析。

我們今天,包括產業界和學術界的人,拿到深度學習之後,第一句話就是牛逼,第二句話是我怎麼才能像他們一樣牛逼,這樣就完了。我們沒有這個衝動,也沒有這樣的思想源泉。所以我覺得這是非常值得重視的一件事情。我就簡單說這些。

楊靜:中國在產業和文化上還沒有為AI未來做好準備

《未来简史》后划时代巨作,《生命3.0》给人类命运一份终极指南

新智元創始人兼CEO楊靜

我們新智元公眾號最早在2016年推薦《未來簡史》這本書,當時還沒有人聽說過尤瓦爾·赫拉利,我就意識到這本書是非常關鍵的。這篇文章是以第二條的位置發佈的,閱讀有8萬多。隨後2017年,《未來簡史》成了人類精神史上的一個可以稱得上里程碑的出版物。

去年9月17號,我們再次發現了這本《生命3.0》,它是馬斯克推薦,議題又是人工智能對人類未來的影響,所以我們非常認真地翻譯了相關內容,推送給我們新智元的讀者。雖然閱讀量並沒有一個爆發,但是我認為,這本書一定是特別重要,它一定是比《未來簡史》更高維度的這樣一本劃時代的著作,對於人類,特別是對精英階層思想啟蒙的價值,肯定是不輸給《未來簡史》的。

剛才我認真學習了段老師的發言,然後我又倒過來,再講兩個層面,先從最庸俗的物質層面開始。新智元微信的訂戶在6月8號過了30萬,我們編輯部和整個公司,需要有一定的判斷力,洞察世界運行的規律正在轉變。

我們總結了三個定律,一個定律可以理解為軟件層面上的AI摩爾定律

。OpenA最新做了一項研究,深度學習所提供的算力,3.5個月翻一倍。這是一個指數級的增長,OpenAI總結,他們的算力從2012年一直到2018年這六年一共增長了30萬倍。

深度學習相關的產業為什麼能夠席捲全球?現在全球市值前五名的公司全都是AI公司。華為是中國研發經費最多的企業,未來它會變成全球研發經費最多的企業,現在華為官網上的Slogan已經明確改為“構建萬物互聯的智能世界”。中國這樣一家18萬員工的企業,向全球輸出中國人技術價值觀的企業,為什麼要轉型系?其實還是因為他們現在所做的事沒在AI摩爾定律的範疇上。

好,第二個定律就是深度學習。接下來底下那層是大家挺熟悉的摩爾定律。摩爾定律指的是集成電路上可容納的元器件的數目,約每隔18-24個月便會增加一倍。大家一直說,摩爾定律肯定是會遇到物理極限,到幾納米之後就縮不進去了。現在證明,摩爾定律至少可以延續到2030年。現在已經有一家公司研發出了1.5納米的技術。AMD也剛剛推出了7納米的GPU。

不過,在所有公司中,最能沾AI摩爾定律光的是英偉達,所以我們驚訝地看到,他們的市值一下就超越了百度。現在英偉達市值1400多億美元,百度800多億。其實前年英偉達的市值應該是比百度要低的。

這種位置的顛覆證明了中國的企業沒有掌握核心的技術,沒有在AI摩爾定律這一塊立足。我們可以在別人研發的原創技術上面做一些應用的更新,但沒有掌握半導體核心技術。AI摩爾定律沒有,摩爾定律也沒有。

現在我們中國在什麼位置?前一段我去清華經管學院,會計系的主任肖老師講,過去幾年中國所有行業,在A股上市的企業平均的財務回報率,可能也就6%,印度可能勉強到7%,這就是一個傳統的產業,或者所謂互聯網+能夠給產業提供的增速,它是線性的,一年最多是就10%。今年要上市的一些企業,比如小米、美團、摩拜,的確方便了人類的生活,但這種增長遠遠沒有達到摩爾定律那個階段。所以說,從實質的進展上來講,中國的危機應該說非常重大,我們遠遠沒有清醒認識到我們的位置,在未來的產業發展以及人工智能進化過程當中,我們中國到底處於什麼一個位置,我們是認識不清醒的。從產業的層面來講,雖然有小幅度的追趕,但差距也很大。

第二個層面是社會的精神文化。西方的電影電視裡,人工智能對抗或取代人類永遠是一個主流的問題,比如《西部世界》《降臨》《黑鏡》。這種對未來的危機感,是西方文化非常強大的一種心理上思維層面的投射。反觀中國社會,我們很少聽到這樣的聲音。很多人看古裝劇,看戰狼,思維層面沒有進化。

過去這幾年,我們一些專家和龍泉寺一起研發了賢二機器僧,湛廬文化也出版了《賢二機器僧漫遊人工智能》。我年年去龍泉寺,清明節春節端午節什麼的都在那過,然後我跟龍泉寺法師聊,西方的文化也好,印度也好,他們其實對哲學世界觀這方面有更新——人間不是永恆的,還有轉世輪迴。而我們的儒家思想和馬克思主義理論很難在哲學和世界觀的層面去應對一個AI主導的未來。從赫拉利到泰格馬克,從馬德里斯爵士到霍金,大家都在對人類的未來做一些前瞻的呼籲,最主流的意識形態裡面都在關注這件事。

所以,假如AI真的要取代或者超越人類,我想西方人和印度人他們對這方面應該說一直在準備——真正的宇宙離我們還很遠,我們只是真正未來宇宙很小的一個角落——其實最難轉化的是中國人,真正沒有準備好的是我們中國人。

第一從產業上來講,我們危機很大。第二從文化上來講差距更大,我們缺乏一個對宇宙很成熟的世界觀,無論是從文史的層面,還是從科學的層面。我們新智元想要做點什麼,這次邀請《生命3.0》作者泰格馬克參加我們9月份在國家會議中心舉辦的2018 AI World世界人工智能大會

,就是希望有這樣一種高層思維上的交流和碰撞。

如果你不明白這個世界的真相,那麼作為一個智能生命,你來到這個世界上,其實沒有活明白。我認為《生命3.0》這本書能夠給我們中國人,特別是給我們的產業帶來的一個極大啟發。湛廬做了一件好事,新智元也願意付出我們最大的資源來推廣這本書,讓更多的中國人知道自己的命運是什麼,知道這個世界未來的命運是什麼。如果現在不明白,首先從讀這本書開始,至少要思考這件事,不能等都發生了還沒準備好,那就白活了是吧?

陳永偉:從生命的角度看人工智能,改變人類中心主義

《未来简史》后划时代巨作,《生命3.0》给人类命运一份终极指南

北京大學市場與網絡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陳永偉

聽了兩位老師講之後,我感覺受到了一場洗禮,聽段老師講的時候,我意識到原來我們每天都在做的一些很庸俗的事情,至多思考到AI可能會取代多少就業。聽完楊老師講之後就更震撼了,我發現我白活了,對吧?

其實,真要說AI取代就業,歷史上是誰第一個來思考這個問題,我們也可以追溯到柏拉圖。柏拉圖在《理想國》裡面提出來的,如果是一天工匠都不用自己去幹活,豎琴可以自動地彈奏,類似我們現在實現了自動化,社會將會怎麼樣?泰格馬克在《生命3.0》裡,既從哲學層面上回應了柏拉圖的這個問題,也是從一個比較庸俗的現實層面上回答了這個問題。當時《生命3.0》這本書我是直接在亞馬遜買的英文預售版,去年8月發貨,9月份我就已經寫了一篇書評。

我當時的一個體會就是,這本書很不得了,你說它是一部書,但其實它不只是一本書,它是幾部書的一個合集。我開始讀的時候覺得這是一部小說,後來讀,覺得這可能是12部小說。書中設想了12個場景,對人工智能的一些基礎知識進行了很好的介紹,因此它在很大程度又是一部教科書。書中介紹了人工智能的一些問題,那麼也給出了自己的策略,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講,這本書也是一個行動綱領。所以,我認為它是一部非常宏大的作品。

現在很多的人工智能書都把AI看成了一種客體,講我們怎麼去應對,或者怎樣去更好應用這種工具。泰格馬克用了一個非常不同的視角,談人工智能,卻從談生命談起,把我們從一個高高在上的觀察者置身於生命演化的長河當中,把讀者變成了和他一樣的同行者。

生命最早是一個1.0版本,要取得一點點的進步,必須要經歷一個很長時期的演化,只有自然的力量可以來作用。當我們有了一個文化的基因之後,我們可以將自己的一部分進行一些自主升級,這就是一種是2.0。泰格馬克厲害之處在於,這樣的1.0、2.0並非離散的跳躍,而是一個連續的概念,我們每個人其實都在邁向生命的3.0,我們已經開始更換自己硬件——眼睛不太好使就戴眼鏡,牙不太好就種植假牙,所以我們現在每個人都是生命的2.几几几几。當我們從這個角度來思考,我們就會改變人類中心主義的觀點,我們很多思考問題的角度也變了。我們原來思考的問題是,我們要怎麼樣用好人工智能,怎麼樣讓AI為人所用,這本書提出的立意很重要:我們在人工智能時代應該怎麼去跟人工智能這樣一種新的生命形式共處。如果我們樹立了這樣一種概念,就像剛才楊老師講的。萬一哪天我們被一個人工智能統治了,也能活得明白,讓心裡好受一點。

另外,這部書的想象力非常豐富,泰格馬克提出人類會面臨12種的未來。有科技樂觀主義者,當然也有盧德主義者,他自己警醒的樂觀者,還是贊成我們要對人工智能的未來介入,然後要把它引向正途。我們現在站在這個線,這12種宇宙都沒有到來,但我們最後會實現哪一個宇宙,其實是取決於我們的行動。這向我們演示了介入人工智能政策的重要性。

第三個,這部書既有很高高在上的一種哲學的思考,但其實它又離我們非常近,又非常接地氣,我們既要有遠慮,也要去思考一些近憂。我們已經看到,人工智能開始慢慢取代就業,比如速記員,還有體育記者。中國80%多的職業都要面臨著衝擊,面臨著一些重構。從漫漫的歷史長河來看,這可能就是說一瞬間,但是可能對於我們每一個人來講,它就是我們的永遠。那麼我們怎麼樣去面對我們的永遠?我還是要呼籲大家看這本書的時候,要樹立一個哲學的思考,也應該站起來呼籲我們應該怎麼樣用一些具體的手段來應對人工智能的一些近憂,怎麼樣去應對失業,怎麼樣去應對無人武器等等。這可能還是需要一些更加重要的政策指導。

泰格馬克還提出了一些很重要的觀點,比如什麼叫AI造福人類?最大的問題可能並不是說,我們產生了一種有意識的人工智能,而是說是產生出了一種目標和人類不一致的人工智能。賢者過之愚者不及,如果是人工智能的水平高於你的話,他會覺得你這個人好愚蠢。對吧?但是,如果說是人工智能的水平低於人類,它可能又不能理解人類安排的目標。所以,“造福人類”這樣一個浮在很高層面上的問題,泰格馬克把它落實到了一些很具體的問題上,就說人工智能怎樣理解人類的目標。這個很值得我們深思。

【加入社群】

新智元 AI 技術 + 產業社群招募中,歡迎對 AI 技術 + 產業落地感興趣的同學,加小助手微信號: aiera2015_3入群;通過審核後我們將邀請進群,加入社群后務必修改群備註(姓名 - 公司 - 職位;專業群審核較嚴,敬請諒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