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洲旱獭:啊~啊~啊~你们居然不认识我!

命名,简单粗暴

美洲旱獭(Marmota monax),俗称“groundhog”,是地松鼠亚科的一种啮齿类动物,它也是吃素的!

美洲旱獭:啊~啊~啊~你们居然不认识我!

仔细看看我 © National Geographic

美洲旱獭不仅有许多中文别称,例如:藏语称“哈拉”,蒙语称“塔尔巴干”;还有不同的英文名,例如:woodchuck,monax等等。您问Monax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告诉您, woodchuck在美国当地的叫法就是Mo-nax,即“挖掘机”。

挖掘机技术哪家强?北半球分布很寻常

美洲旱獭的活动范围相当广泛:开阔的乡村和林地的边缘地带远离其洞穴入口,是安全可靠的活动场所。它们喜欢在低海拔的草原、北半球的高山草甸和向阳干燥的山坡上活动、安家。所以,美国加拿大的人们会经常在田间地头看见这些小东西。小编的朋友几乎每天都要在加拿大的大学校园里和它打个照面……

美洲旱獭:啊~啊~啊~你们居然不认识我!

美洲旱獭在美洲的分布 © 维基百科

因为它们主要以草本植物的叶、茎、根及种子为食,所以,谷地和牧草繁茂的牧场里随处可见它们的身影。“全素斋”可真是没有一点油水,所以它们偶尔也会吃昆虫、蜗牛和其他小动物“打打牙祭”。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是杂食动物哦!

美洲旱獭:啊~啊~啊~你们居然不认识我!

我是吃素的 © National Geographic

只对我的大板牙感兴趣可不行

美洲旱獭在人们的印象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那对“大板牙”。但是,如果大家只记得它们的板牙,那么小编的内心是崩溃的。所以,就现在,小编一定要全方位的介绍一下美洲旱獭的大板牙,不是,体态特征。

美洲旱獭在活动的地理范围上来讲是地松鼠亚科(Sciuridae)中最大的啮齿类动物。成年美洲旱獭身长可达20英寸,其中就包括它6英寸长的尾巴。欸,这尾巴可比松鼠的短多了,才占身长的1/4而已。

美洲旱獭:啊~啊~啊~你们居然不认识我!

矮小如鼠 © National Geographic

美洲旱獭的体重在5-12磅之间,最重可达15磅。虽然不少美洲旱獭有“超重”的嫌疑,但是减肥一事却不必提上日程。因为,它们的体重是随季节变化的,这涉及到其体内的循环沉积(circannual deposition)和脂肪的利用。 而且,土拔鼠的体重趋于稳定期之后的头两三年,它们的体重会出现稳定增长的态势。这是正常现象,不必纠结。

现在,正式介绍为朋友们津津乐道的“大板牙“。

美洲旱獭:啊~啊~啊~你们居然不认识我!

血腥门齿四只 © The House of Dentist

美洲旱獭的有四只门齿(异齿型哺乳类动物的第一类牙齿),每只门齿平均每个星期增长1/16‘’。这么快的增长速度,不磨牙这嘴还闭的上么。欸,您说这不是巧了么,只要土拔鼠每个星期坚持使用门齿,优雅的“闭嘴”还是有可能的。

谁说我们只会打洞的?

北美旱獭是防御性较强的动物,它们要么积极的觅食、要么警惕地观望。因此,我们经常能看到前爪抬起、直立在洞外的美洲旱獭剑拔弩张的凝视着潜在的入侵者。处于高度警觉状态的美洲旱獭也和草原犬鼠一样,通过发出高音口哨声以警告领地外蠢蠢欲动的入侵者。

如果预感到潜在的威胁要“变现”,它们便从活动区域退回至洞穴入口处;如果洞穴遭到了侵犯,那么坚持不懈的反抗和防御就必不可少了,前面的两只门齿和厚实的前爪都得用上。

和相亲相爱的草原犬鼠完全不同,美洲旱獭的社会性较差

,竞争意识和攻击性较强。即便是在同一族群内,它们日程上总会安排“面对面发生冲突”这项活动,这涉及到它们能否在领地内确立支配地位。

或许真的是因为美洲旱獭之间的社会容忍度(social tolerance)较低,动物学家们对美洲旱獭的观测和野外研究难以开展。根据W.J. Schoonmaker的反馈,每次遇到前来观测的动物学家,美洲旱獭们要么在洞口“暗中观察”,要么直接躲进地洞屏气凝神,就是不出来。在一次难得的野外观测中,David P. Barash 目击到两只美洲旱獭身体呈治理状态并产生持续性肢体接触的过程。他猜测,这种直立的行为不过是美洲旱獭“行为表演”(behavioral repertory)中的一部分而已。毕竟,美洲旱獭群体中存在的较低的社会容忍度导致了对物理空间(physical spacing)有更大的需求(就是说,你们最好离我远点……)。

诶呀,听小编这么一讲,您是不是对美洲旱獭有看法了?有就对了……它们不仅喜欢在地上打来打去的,还下水乱扑腾,更有甚者敢上树折腾。这些活动可不是用来休闲的,而是用来躲避捕食者、考察领地周边敌情的。分明是戒备心在“作祟”……

独居、室内设计和冬眠专享

性格如此独立的美洲旱獭怎么可能“群居”呢!绝大部分的美洲旱獭“独居”,只有少数美洲旱獭“同居”。它们的地洞打的真的不错,空间利用合理且功能完备。

为了满足自己日常生活的诸多需求,美洲旱獭为自己建造了功能不一的小屋(chamber)。

美洲旱獭:啊~啊~啊~你们居然不认识我!

起居室、厕所和走廊 © Google

进入洞穴的大门有两处:一处是主要的入口,另一处则是“声东击西”的监测洞。走廊(side galleries/tunnels)连接洞口和不同房间,我们沿着走廊移步换景进入室内看看:

起居室(nest chamber),是美洲旱獭平时休息所用,一般位于地下20英寸-3英尺不等的地方。排泄室(excrement chamber),就是厕所啦。冬眠专用室是专门为美洲旱獭的冬眠设计的,在这间小屋里,它们会沉睡至少三个月,在此期间它们将平日里胡吃海塞储存下的脂肪消耗殆尽,心脏的跳动频率骤降。

这些小屋(chamber)是为了满足美洲旱獭日常休息、冬眠、排泄“便便”、养育后代、躲避敌人和极端天气这几个需求而专门设计的。

为了建造宜居环境,美洲旱獭真的是累死累活的劳动。W. J. Schoonmaker曾发掘了11处美洲旱獭的小窝,如果不将走廊的长度计算在内,那么11处窝点中最长的地洞可达24英尺,11处洞穴平均纵深可达14英尺。根据 W. H. Fisher 的野外调查显示,他发掘的9处美洲旱獭窝点中,洞穴最深处距地面距离可达49英尺。如果将走廊的长度也计算在内的话,纵深约为48英尺。想想吧,美洲旱獭得往外刨多少土啊。嗯,刚好有数据可以看:W. J. Schoonmaker计算了从一处长24英尺外加两处走廊的窝点移出的土壤——共计240磅。而他发掘的11处窝点共计移出土壤384磅。“超级工程”也不过如是……

洞打的再好,也有人讨厌它

美洲旱獭的地洞打的是不错,但错综复杂的走廊和过长的纵深对农业和地上建筑构成了威胁。它们建造的地洞有平均长达14米长的走廊,地下纵深在1.5米及以上,这会损害农业基础设施、破坏建筑地基的稳定性

不仅如此,为了不让捕食者在洞口处躲藏,美洲旱獭会清除洞穴入口附近的所有植物。被清理干净的土地不复往日繁茂,杂草蔓生。但是,牧场上的牲畜们不吃杂草欸……于是乎,草场的质量急剧下降。至于美洲旱獭打洞翻出的泥土……有时能形成10平方米的大土堆,引起水土流失,导致草原沙漠化

它们不光吃灌木和植物的茎叶,还吃种子和优质牧草。这下,不光牧民伯伯讨厌它们,农民伯伯也不待见它们了,除去“害鼠”,还草于牲畜、还种于农田,势在必行。

更令人悲痛的是,旱獭这种动物的皮毛本身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旱獭肉和脂肪具有药用价值。因此,

人类的捕杀在所难免。

幸好,美国威斯康辛州和伊利诺伊州都已经采取了保护措施,禁止滥杀美洲旱獭。目前,其种群数量依然保持稳定。

今天的科普,我们聊了最靠近“土拔鼠”的美洲旱獭,知道了它们性情乖戾的一面,也了解了它们作为“室内建筑设计师”所取得的“成就”。虽然它们对农田和牧场的维护有一定的危害,但不滥杀不肆意捕杀是我们应当秉持的原则。

好啦,对土拔鼠的介绍到此就彻底结束了,知道土拔鼠是谁了吧?再划一遍重点:草原犬鼠和美洲旱獭放在一块都可以叫土拔鼠,但是门齿特别大的土拔鼠是美洲旱獭!

- END -

维基百科

中国科学院

National Geographic

如果你爱自然、爱科学、爱分享,

请关注大自然保护协会TNC;

TNC官方微博:@大自然保护协会TNC


分享到:


相關文章: